1909年的巴塞罗那,阳光像融化的黄金一样泼洒在“德意志-加泰罗尼亚理工学院”崭新的哥特式拱门上。学院的大门两侧,矗立着两座精美的大理石雕像,在阳光下闪耀着柔和的光泽。走进校园,宽敞的林荫大道两旁种满了珍稀的花木,散发着阵阵芬芳。道路尽头是一座宏伟的图书馆,玻璃幕墙反射着阳光,宛如一座水晶宫殿。图书馆内,书架上摆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书籍,每一本都散发着知识的气息。再往前走,是设备先进的实验室,各种精密的仪器在灯光下闪烁着科技的光芒。校园的一侧是一座奢华的体育馆,里面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健身器材和运动设施。学生们穿着整洁的校服,在校园里穿梭,脸上洋溢着自信和朝气。远处的教学楼里,不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和教授们的讲解声,仿佛在诉说着学院的辉煌与未来。 在开学典礼的讲台上,德国总领事冯·德·戈尔茨站得笔首,他的声音洪亮而富有激情,仿佛要将整个伊比利亚半岛都点燃一般。
“科学与技术是没有国界的!”他慷慨激昂地说道,“我们德国愿意将最先进的工业文明,如同种子一般,播撒在这片伊比利亚的沃土上!”
台下的西班牙学生们身着崭新的制服,整齐地坐在座位上,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当冯·德·戈尔茨的演讲结束时,如雷的掌声响彻整个礼堂,久久不散。
然而,这些学生们并没有意识到,在他们的课桌抽屉里,正隐藏着一本本用德文标注的《机械制图》教材。这些教材的扉页上,烫金的校徽在特定角度下,会若隐若现地显现出普鲁士鹰的轮廓。在第一批入学名单中,有一个名叫埃米利奥·莫拉的瘦高青年。他的目光专注地落在手中的《热力学基础》课本上,眉头微皱,似乎对其中“蒸汽机热效率计算”的例题数据感到十分困惑。二十年后,这个名叫埃米利奥·莫拉的青年,在德国顾问的协助下,成功建立了西班牙的第一支装甲师。然而,此时此刻的他,还只是一个对知识充满渴望的学生,正努力地想要解开那些看似复杂的科学难题。与克虏伯工厂最新式舰用锅炉的参数完全一致。教授海因里希·施密特用粉笔敲了敲黑板:“同学们注意,这个公式同样适用于……呃……民用高压容器安全测试。”窗外适时传来港口起重机的轰鸣,掩盖了他险些脱口而出的“战列舰主炮塔液压系统”。
在实验室的储藏柜里,有一个标着“教学用具”的木箱,里面装满了微型内燃机的零件。这些零件看似普通,但实际上却是一项重要的秘密。
当西班牙教育督察来访时,学生们被要求将这些零件组装成农用抽水机模型,以展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然而,这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目的却是隐藏在背后的。
一旦督察的背影刚刚消失在视线之外,那位德国助教便迅速行动起来。他熟练地拆开刚刚组装好的抽水机模型,然后重新将这些零件拼接成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东西——7.92毫米机枪的供弹机构。
而在这些学生中,有一个名叫佩普的加泰罗尼亚小伙,他是最胆大的一个。他偷偷地记下了德国助教拼接机枪供弹机构的图纸,这些笔记在十年后成为了西班牙军工厂仿制马克沁机枪的重要参考资料,被视为“圣经”般的存在。时间来到1911年的春季,机械工程系的学生们迎来了一堂实践课。这次的课题是“市政供水系统优化”,学生们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对巴塞罗那的供水系统进行改进和优化。然而,他们并不知道,这次实践课背后隐藏着更大的秘密。德国提供的测绘仪器都经过了微妙的改装,水准仪的目镜刻度不仅仅可以用来测量水平高度,还能精确地测算迫击炮的仰角;而钢卷尺的第五个刻度点,实际上是机枪的有效射程标尺。
学生们全神贯注地绘制着巴塞罗那的地下管网图,他们并不知道这些图纸将会被德军情报部门获取。这些学生们认真地描绘着每一条管道、每一个节点,力求做到准确无误。
然而,他们的努力最终却成为了德军的重要情报来源。德军情报部门将这些地下管网图与驻军营区的位置信息进行叠加,制作成了一本名为《西班牙城市攻坚作战参考图集》的重要资料。这本图集详细地标注了巴塞罗那的地下管道网络以及驻军营区的分布情况,为德军在未来的作战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与此同时,化学系的玻璃器皿订单也暗藏玄机。那些标榜为“教学用”的球形冷凝管,其磨口接口规格竟然与德国芥子气合成装置完全兼容。这意味着这些看似普通的玻璃器皿实际上可以被用于制造芥子气这种致命的化学武器。
当西班牙学生何塞因为打碎试管而被罚抄分子式时,他在涂鸦的苯环结构图上,某个碳原子被无意识地画成了铁十字形状。这个小小的细节并没有引起何塞的注意,但他的德国导师却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这位德国导师不动声色地将这张草稿夹进了寄往柏林的信封中,也许这张草稿将会成为德国研究芥子气的重要线索之一。 电气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堪称杰作。表面上是在研究“城市有轨电车稳压系统”,实际电路图首接照搬了德军野战通讯车的防干扰模块。指导教师克劳斯博士“不小心”留在讲台上的笔记本里,夹着基尔海军基地无线电台的频率表——被西班牙学生里卡多复印后,三十年后成了佛朗哥政府与纳粹德国秘密通讯的技术范本。
在这所学校里,最精密的把戏竟然隐藏在建筑系之中。学生们精心设计的“工业厂房钢梁结构”,其应力计算公式并非凭空而来,而是首接源自于德军铁路炮运输车的承重分析。这一设计看似普通,却蕴含着德国军事工程学的精髓。
1913年,马德里博览会上,该校参展的“现代化粮仓模型”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人们对其先进的设计和创新的理念赞不绝口,然而,却没有人察觉到这个看似完美的模型背后,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其通风系统图纸被德国陆军工兵署稍加修改后,竟然摇身一变,成为了地下指挥所的抗爆设计。
不仅如此,就连体育课程也别有深意。德国教官所教授的“登山绳结技法”,表面上看只是一种普通的户外运动技能,但实际上,这却是炮兵牵引索的标准系法。而标枪课上所使用的投掷姿势,与手榴弹掷远动作如出一辙。当西班牙学生们在橄榄树下悠闲地休息时,他们的德国教练却并未闲着。他正迈着坚定的步伐,在操场上丈量着距离,心中默默计算着野战炮兵阵地的布置间距。这看似平常的举动,实际上却是德国军事战略的一部分。
图书馆的“赠书区”里,德文科技著作如小山一般堆积着。这些书籍看似普通,但其中却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如果用紫外线灯照射《桥梁建筑学》第213页,会惊奇地发现,原本空白的页面上竟然显现出了莱茵河浮桥的军用规格参数。这些参数详细地记录了浮桥的结构、材料、承载能力等关键信息,对于军事工程来说具有极高的价值。
而在《冶金工艺改良》的借阅登记卡上,某些日期标记看似随意,实则暗藏玄机。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日期标记实际上是钨钢热处理的温控曲线密码。通过解读这些密码,就能掌握钨钢热处理的最佳温度和时间,从而提高钨钢的质量和性能。
然而,管理员桑切斯先生对此一无所知。他每天都认真地擦拭着那尊青铜地球仪,却从未意识到它的赤道刻度环有着特殊的用途。当赤道刻度环旋转到特定角度时,会露出基尔港船坞的干潮时刻表。这对于了解港口的潮汐规律和船舶进出港时间至关重要。
毕业典礼那天,校长冯·艾伯特亲自为每位优秀毕业生赠送了一只镀金怀表。这只怀表外表华丽,工艺精湛,让人爱不释手。然而,多年后的一天,当埃米利奥·莫拉打开表盖修理卡住的齿轮时,却有了惊人的发现。在表盘的背面,竟然蚀刻着微缩的德国总参谋部徽记!
这个发现让埃米利奥·莫拉恍然大悟,原来这只怀表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定位信标。无论佩戴者走到哪里,柏林都能通过欧洲各大城市的德国领事馆无线电网络,追踪到这些“技术种子”的位置。这意味着,这些原本被视为天之骄子的优秀毕业生们,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竟然成为了德国情报机构严密监视的目标。
时间来到了1914年6月,就在萨拉热窝枪响的前夜,理工学院突然毫无征兆地宣布“设备检修停课”。这一突如其来的决定让学生们措手不及,但他们并没有过多地去质疑其中的缘由。
夜幕降临,工人们如往常一样忙碌着。然而,这一夜却与往日有所不同。他们接到命令,要连夜将实验室里的精密仪器全部拆除。这些仪器对于学院的科研工作至关重要,但此刻却被毫不留情地搬走。
当工人们完成任务后,他们发现储藏室里还留下了三箱看似被淘汰的教具。这些教具被标上了“儿童科普模型”的标签,看起来只是一些普通的锡制玩具火车。然而,当有人好奇地将这些玩具火车拼装起来时,惊人的一幕出现了——它们竟然组成了一幅1:200的比利时列日要塞剖面图!
这个发现让人瞠目结舌,因为列日要塞在当时是比利时的重要军事防御工事,其内部结构属于高度机密。而现在,这些看似简单的玩具火车竟然完整地呈现了要塞的剖面图,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情报泄露。
更令人震惊的是,当西班牙陆军的一名技术员偶然间发现这个秘密时,德国的机枪早己如狂风骤雨般撕破了马斯河上的晨雾。战争的硝烟己经弥漫,而这个重要的情报却因为被忽视而未能及时发挥作用。
而那些当年懵懂无知的学生们,如今早己各奔东西。他们分散在西班牙的各个兵工厂里,用着德国老师传授的知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未来锻造着钢铁的胚胎。有些人可能在为自己国家的国防事业贡献力量,而另一些人或许正不知不觉地成为了德国情报机构的帮凶,为敌人制造着致命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