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886之德皇威廉一世

第58章 黑海之矛与高加索之盾

加入书架
书名:
重生1886之德皇威廉一世
作者:
天风城的小夏
本章字数:
5642
更新时间:
2025-05-22

1906年,在黑海舰队的一次规模宏大的演习中,发生了一起震惊世人的事故。沙俄的战列舰“叶卡捷琳娜大帝”号,这艘被誉为海上巨兽的庞然大物,其主炮突然发生了剧烈的爆炸。刹那间,火光冲天,浓烟滚滚,伴随着震耳欲聋的巨响,32名无辜的水兵瞬间被强大的冲击波撕成了碎片,血肉横飞,惨不忍睹。

这起悲剧迅速传遍了整个圣彼得堡,引起了轩然大波。沙皇政府紧急成立了一个调查委员会,以查明事故的原因。经过一番深入的调查,委员会惊讶地发现,导致主炮炸膛的罪魁祸首竟然是炮管钢材中的铬矿石。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铬矿石并非来自沙俄本土的乌拉尔矿区,而是来自奥斯曼帝国的出口。

进一步的化验报告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这些奥斯曼出口的铬矿石,其硫含量竟然高达乌拉尔矿区的17倍!如此高的硫含量,无疑大大降低了钢材的质量和强度,使得主炮在承受巨大压力时不堪一击,最终酿成了这场惨剧。

就在调查委员会对这一发现感到震惊和困惑的时候,一个德国克虏伯驻敖德萨的代表“恰巧”来访。他带来了一份用俄德双语写就的合同,上面赫然写着:“用第聂伯河的水电,换莱茵河的炼钢技术。”

这份合同的出现,仿佛给沙俄政府带来了一丝曙光。面对国内钢铁工业的落后和对先进炼钢技术的迫切需求,沙俄政府在经过一番权衡之后,决定接受这份合同。

仅仅三个月后,沙俄的兵工厂里,烟囱开始喷吐出与德国埃森相同的灰蓝色烟雾。这意味着,沙俄终于引进了德国先进的炼钢技术,有望提升其钢铁工业的水平。然而,这场交易背后隐藏的真相和影响,却如同那灰蓝色的烟雾一般,扑朔迷离,让人难以捉摸。

第比利斯总督府收到边境报告:奥斯曼军队的雪地装备出现反常变化——羊皮袄内衬缝着德国专利的化学纤维,马鞍袋里藏着德制便携式气象仪。

沙俄总参谋部立刻向柏林抗议,德皇笑着展示奥斯曼采购清单:“**难道穆斯林不能买温度计?**”但当俄国间谍潜入埃尔祖鲁姆军需仓库时,他们发现了更可怕的东西——克虏伯为极寒地带特制的火炮润滑油,配方与东普鲁士驻军所用完全相同。

1907年春天,沙俄黑海舰队突然出现三艘法国造装甲巡洋舰。伊斯坦布尔的海军大臣怒摔咖啡杯:“这是巴黎银行家对伊斯兰的背叛!”

在一封私人电报中,威廉二世用他那龙飞凤舞的笔迹写下了短短西个单词:“让他们见识先知之剑。”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隐藏着一个惊天的阴谋。

六周之后,奥斯曼的船坞里开始忙碌起来,工人们正紧张地组装着一批来自德国的“捐赠”废旧舰体。然而,这些看似破旧不堪的外壳下,却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最新型的 280 毫米舰炮旋转底盘。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俄国,一名海军武官在醉酒后不慎透露了巡洋舰装甲的数据。而此时,德国的工程师们正对着图纸,仔细地修改着穿甲弹的入射角,以确保这些炮弹能够轻易地穿透俄国巡洋舰的装甲。

然而,这还不是全部。在里海西岸的诺贝尔兄弟油田,一连串的爆炸事件让人们震惊不己。而在每一个爆炸现场,都留下了一个刻着阿拉伯文的钻头。沙皇的秘密警察们迅速展开调查,最终追踪到了伊斯坦布尔的五金市场。

令人瞠目结舌的是,这些钻头所使用的钨钢合金竟然源自德国克虏伯旗下的民用子公司!这一发现无疑给原本就扑朔迷离的事件增添了更多的迷雾。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当俄国消防队在熊熊大火中奋不顾身地灭火时,他们手中的泡沫剂瓶底竟然赫然印着汉堡化工厂的鹰徽标记。而这家化工厂的实际控股方,竟然是奥斯曼苏丹的私人金库!这一细节让人不禁对这场火灾的起因产生了更多的怀疑和猜测。

与此同时,在德国军需部的档案室里,存放着两套并行的武器测试报告。其中一套是专门提供给沙俄的,报告中着重强调了“奥斯曼火炮在零下 15 度时会出现卡壳现象”;而另一套则是给奥斯曼方面的,上面标注着“俄国子弹的穿透力在干燥气候下会下降 23%”。这两份报告的存在,似乎预示着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正在悄然展开。

当双方的军火采购团同时入住柏林阿德隆酒店时,这个看似普通的场景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巨大阴谋。这个阴谋究竟是如何策划的?它的目的又是什么呢?随着故事的发展,这些疑问都将逐渐浮出水面。德国使者们似乎都心有灵犀一般,他们巧妙地让俄国人“无意间”瞥见了奥斯曼的报价单,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而另一边,土耳其代表的文件袋里,不知何时竟“不小心”混入了高加索地形图。

时间来到1910年,奥斯曼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军事演习。在这场演习中,新组建的“高加索特别兵团”成为了全场焦点。他们展示了一种令人震撼的战术:骑兵们背负着轻型速射炮,犹如闪电般迅速,仅需短短15秒便能完成架设。这一精彩表现立刻引起了沙俄观察员的高度关注,他们敏锐地察觉到,这些炮架的折叠方式与德国山地部队的装备如出一辙。

然而,这一切都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杀招其实隐藏在后勤部队中——土耳其骡马队驮着的炮弹箱。这些炮弹箱上,用西里尔字母清晰地标注着“小心轻放”。这看似普通的标识,实则是德国军火商精心设计的文字游戏。当俄国间谍们满心欢喜地拍下这些照片时,他们自然而然地会认为奥斯曼正在积极备战,准备北上进攻。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这些弹药的真正用途,是为了保卫海峡。德国军火商通过这种巧妙的手段,成功地误导了俄国,让他们对奥斯曼的军事意图产生了错误的判断。

1910年的冬宫会议上,气氛异常凝重,与会者们都面色凝重地围坐在一张巨大的会议桌旁。在会议进行到关键时刻,炮兵专家扎伊采夫将军突然站起身来,他手中紧握着一块炮弹破片,这块破片在灯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刺眼。

扎伊采夫将军的声音在会议室里回荡:“陛下,这是一块‘奥斯曼制’炮弹的破片,但请您仔细看看,这里面竟然是德国萨尔特焦炭的灰烬!”他的话语如同一道惊雷,在会议室里引起了轩然大波。

众人惊愕地看着那块破片,一时间,整个会议室都陷入了沉默。尼古拉二世的脸色变得极为难看,他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那块破片。

“这意味着什么?”尼古拉二世终于开口问道,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愤怒。

扎伊采夫将军深吸一口气,说道:“陛下,这意味着我们一首以来都被误导了。我们以为我们的敌人是新月旗,但实际上,真正的对手是柏林军火卡车的车辙印。德国在背后操纵着一切,他们的势力己经渗透到了我们的军事领域。”

尼古拉二世的眉头紧紧皱起,他在心中暗自思忖着。他意识到,这场战争的局势远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回到寝宫后,尼古拉二世心情沉重地坐在书桌前,他打开日记本,准备记录下今天的会议内容。然而,当他看到日记本的皮革封面时,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怒火。

“威廉的长臂甚至伸进了我们的弹膛。”尼古拉二世在日记中愤怒地写道。他觉得自己受到了极大的侮辱,德国的影响力竟然己经如此深入地渗透到了他的生活中。

但他没有察觉到的是,这本日记本的皮革封面,正是用德国化学鞣制剂处理的奥斯曼山羊皮制成的。这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再次揭示了德国势力的无孔不入。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