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886之德皇威廉一世

第55章 铁与血的舰队

加入书架
书名:
重生1886之德皇威廉一世
作者:
天风城的小夏
本章字数:
5842
更新时间:
2025-05-22

1906年2月,柏林海军部的穹顶会议厅内,气氛异常凝重。德皇威廉二世站在长桌尽头,他的权杖如同雷霆一般,重重地敲在《英国“无畏号”战列舰技术评估报告》上,发出清脆的响声。

会议厅内的灯光昏暗,只有几盏煤油灯散发着微弱的光芒,将威廉二世的影子投射在墙上的北海地图上。那影子如同一只展翼的黑鹰,威严而肃穆。

威廉二世的声音在会议厅内回荡:“我要的不是一艘,不是十艘——而是一支能让英国人在睡梦中惊醒的舰队!”他的话语充满了决心和霸气,仿佛整个北海都将被他的舰队所征服。

接着,威廉二世拿起一支红铅笔,毫不犹豫地在地图上划出了三道箭头。第一道箭头指向基尔船坞,他下令在1907年前完成西座万吨级干船坞的扩建工程,以满足建造大型战舰的需求。

第二道箭头落在威廉港,他要求在这里新建一座装甲钢板轧制厂,并且将月产能提高三倍。这样一来,德国的战舰将拥有更坚固的装甲,更强大的防御力。

最后一道箭头则指向但泽鱼雷艇厂,威廉二世决定将该厂的剩余产能全部转产驱逐舰,并采用喀麦隆铝材减重方案。这将使德国的驱逐舰在速度和灵活性上更具优势。

海军大臣提尔皮茨在一旁静静地记录着威廉二世的命令,他的备忘录上详细记载了当时的情景:“陛下今日下令时,情绪异常激动,以至于捏碎了单片眼镜。玻璃碴刺入掌心,他竟浑然不觉。””

1907年雨季,基尔运河入口处,西座巨型船坞如钢铁怪兽般蹲伏在峡湾。德国工程师采用了革命性的“分段建造法”——将战列舰分成12个模块在各地生产,最后像拼积木般组装。

英国间谍拍摄的照片显示:

- 船坞起重机吊装速度比英国快40%

- 铆接工使用电动工具,工时缩短65%

- 夜班照明系统照搬自克虏伯火炮生产线

最令伦敦不安的是照片角落:船体模块上的编号“N-1907”,正是德皇亲自命名的“拿骚级”首舰。

威廉港轧钢厂的新式轧机咆哮着吐出通红的钢板。工头穆勒的怀表记录着生产节奏:

“每17分钟一块主装甲板,克虏伯渗碳工艺使硬度提升22%。”

英国军情处后来缴获的配方显示,德国人在镍铬钢中添加了喀麦隆钒矿——这让“赫尔戈兰级”战列舰的装甲带比英国同型舰薄8%,防护性能却更强。

在但泽船厂的装配线上,工人们正紧张而有序地将铝制舰桥组件吊装到崭新的舰体上。这些闪闪发光的铝制部件,仿佛是未来海战的象征,预示着这艘军舰将拥有前所未有的性能和战斗力。

总设计师冯·雷德尔的笔记中,详细记录了这艘军舰的设计理念和创新之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德皇陛下对于传统布局的否决。他坚持将鱼雷管的数量增加到 6 具,这种布局的改变并非简单的数字增加,而是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海战策略——“我们要的不是侦察兵,而是海上狼群”。这意味着这艘军舰将不再仅仅是一艘用于侦察和巡逻的舰艇,而是能够在海战中发动突然袭击、给敌人以致命打击的利器。

时间来到 1908 年,当这些驱逐舰进行海试时,它们展现出了惊人的速度。高达 34 节的航速,比当时英国最新型号的驱逐舰还要快 3 节!这个速度在当时的海战中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优势,使得德国海军在战术运用上有了更多的选择。

而这一速度的秘密,就隐藏在动力舱中。锅炉管道采用了潜艇耐压壳的同款合金,这种合金不仅具有高强度和耐腐蚀性,还能在高温高压下保持稳定的性能。这一创新设计使得锅炉能够产生更大的动力,从而推动军舰达到如此惊人的速度。

1909年,“拿骚号”战列舰的下水仪式成为了德国海军的一次盛大庆典。德皇亲自出席了仪式,并将一枚金币焊接在舰艏,象征着这艘巨舰的荣耀和重要性。“拿骚号”装备了 12 门 280 毫米主炮,火力强大,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列舰之一。

更令人惊叹的是,从龙骨铺设到完工,“拿骚号”仅用了 23 个月的时间,比英国的“无畏号”战列舰快了整整 11 个月!这一速度不仅体现了德国造船业的高效和技术实力,也展示了德国海军对于新型战舰的迫切需求和追求卓越的决心。

《泰晤士报》的震惊报道中藏着恐惧:

“德国船厂同时在建7艘主力舰,其舰炮全部来自克虏伯新建的埃森特种钢厂——而该厂煤炭消耗量相当于整个苏格兰。”1909年,在基尔港进行的一次绝密测试中,“奥斯特弗里斯兰号”战列舰的主炮仰角被悄悄地调整到了20度,这比公开的数据足足大了5度。这看似微不足道的调整,却蕴含着巨大的战略意义——它意味着这艘战列舰的射程比英国情报部门预估的要远整整3公里!

在当时,各国海军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每一点技术上的优势都可能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而这一秘密调整,无疑让“奥斯特弗里斯兰号”在战场上拥有了更强大的火力覆盖范围,给对手带来意想不到的打击。

更令人惊讶的是,海军参谋部的加密日志中还记载着这样一条命令:“陛下今日视察时下令,所有测距仪刻度表故意标短5%,‘让约翰牛在第一次齐射时才发现错误’。”这里的“约翰牛”指的就是英国,这一命令显然是针对英国海军而设。

通过故意缩短测距仪刻度表,当英国海军在与“奥斯特弗里斯兰号”交战时,他们所得到的距离信息将会比实际距离短。这将导致英国海军在第一次齐射时,炮弹很可能无法命中目标,而“奥斯特弗里斯兰号”则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在敌人还未反应过来之前,给予他们致命一击。

这样的策略可谓是阴险狡诈,但在战争中,为了取得胜利,各国往往会不择手段。这一事件也充分展示了当时各国海军之间的紧张关系和激烈竞争。

1910年,英国海军的一次重要演习正在进行。在演习的指挥中心,第一海务大臣费舍尔勋爵正聚精会神地盯着一份侦察报告。这份报告中的内容让他的眉头越皱越紧。

报告显示,德国公海舰队的规模己经达到了英国舰队的62%。这个数字远远超出了费舍尔勋爵原本的预期,他原本预计德国人最多只能达到40%。更让他担忧的是,德国主力舰的平均舰龄比英国年轻3.7年,这意味着德国舰队在技术和装备上可能更具优势。

此外,报告中还提到了基尔运河拓宽工程的完成情况。这条运河的拓宽使得战列舰可以双向通行,这将大大增强德国舰队的机动性和战略灵活性。

费舍尔勋爵的心情愈发沉重,他拿起铅笔,在“62%”这个数字上狠狠地戳了一个洞。这个数字就像一把利剑,首刺他的心脏。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之间,1910年6月悄然而至。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刻,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身着华丽的军装,身姿挺拔地站在“腓特烈大帝号”的舰桥上。他的目光穿越基尔港内林立的烟囱,如鹰隼般凝视着那支日益壮大的舰队。

这支舰队如今己非昔日吴下阿蒙,它拥有着令人瞩目的规模和实力。24艘战列舰宛如钢铁巨兽,威严地列阵于海面之上;32艘巡洋舰则如灵活的猎手,游弋在波涛之间;而那89艘驱逐舰,则像一群迅猛的鲨鱼,时刻准备着冲锋陷阵。

遥想十年前,这支舰队在北海的舞台上还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配角,默默无名。然而,时光流转,如今的它却让曾经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国如临大敌,不得不召开三次帝国防务委员会来商讨应对之策。

站在舰桥上的威廉二世,心中涌起一股豪迈之情。他转头对身旁的提尔皮茨说道:“现在,是时候让英国人尝尝我们‘风险理论’的厉害了!”他的声音低沉而坚定,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决心和自信。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