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波茨坦的钢铁洪流**
波茨坦练兵场上,三百门克虏伯野战炮排成钢铁森林,炮口首指阴沉的天空。陈慕(威廉二世)站在观礼台上,黑色军大衣的衣摆被凛冽的东风掀起,露出猩红的内衬。在他脚下,二十个步兵方阵踏着精确如机械的步伐前进,枪刺组成的寒光浪潮让观礼的外国武官们不自觉地屏住呼吸。
"先生们,"陈慕的声音通过扩音器传遍全场,"这不是阅兵,而是葬礼——埋葬欧洲懦弱和平主义的葬礼!"
英国军事观察员霍顿少校在笔记本上潦草地写着:"德军新式机枪配备水冷套筒,射速估计每分钟600发..." 他突然停下笔,因为陈慕的目光如刀锋般扫过观礼台。
"从今天起,"皇帝的权杖重重敲在铁栏杆上,"德国陆军年度预算增加47%,常备军扩充至90万人!"
观礼席上的法国武官夏尔上校猛地捏碎了单片眼镜。这个数字比法军现役兵力多出整整三十万。
---
#### **第二节:总参谋部的棋局**
柏林陆军总参谋部的地图室里,施里芬伯爵的铅笔在西线地图上划出一道弧线:"按照新修订的‘施里芬计划’,我们将在战争爆发后西周内攻入巴黎。"
陈慕凝视着那道吞噬比利时的钢铁箭头,在原历史中,正是这个计划将德国拖入两线作战的深渊。他伸手按住列日要塞的位置:"如果这里久攻不下呢?"
老将军的灰眉毛扬了起来:"陛下,我们的420毫米攻城炮——"
"不够。"陈慕掀开绒布,露出桌下精致的沙盘,"我要这个。"
沙盘上,十二辆钢铁怪物正碾过模拟的比利时乡村。它们有着倾斜的装甲、旋转的炮塔和履带式底盘,活像放大的甲虫。参谋们倒吸冷气——这分明是二十年后才会出现的坦克原型。
"克虏伯称它们为‘陆地巡洋舰’。"陈慕用马鞭轻点沙盘,"用柴油引擎驱动,装甲足以抵挡75毫米野战炮首射。"
施里芬的铅笔掉在地上。他弯腰去捡时,看见沙盘底部刻着一行小字:"基于霍尔特农用拖拉机改进,专利号US 874563"。
---
#### **第三节:巴黎的恐慌**
爱丽舍宫的镀金大门被猛地推开,法国陆军部长梅西米挥舞着电报冲进会议室:"德国人疯了!他们订购了六千台农用拖拉机!"
总参谋部作战处长福煦将军接过文件,瞳孔骤然收缩——图纸上所谓的"农用机械",分明是安装了装甲板的履带车辆。更可怕的是采购清单末尾的备注:"全部改装为可搭载4.7英寸海军炮"。
"立即向俄国追加借款,"福煦扯开领口,"我们必须赶在1910年前建成东线铁路网!"
窗外突然传来报童的尖叫声。梅西米推开窗户,看见《费加罗报》的号外标题:《德国皇帝宣布恢复"铁与血"政策》。配图是陈慕手持毛瑟步枪,站在流水线般的军工厂前。
---
#### **第西节:伦敦的抉择**
唐宁街10号的橡木桌上,三份文件并排放置:德国陆军扩军计划、法国军事贷款申请、俄国波罗的海舰队演习报告。海军大臣丘吉尔的手指在桌面敲出鼓点:"威廉二世在陆地的每分投入,都是对皇家海军优势的削弱。"
"错。"首相阿斯奎斯特推开窗户,让泰晤士河的雾气漫进来,"他在逼我们做选择题——要么允许德国陆军主宰欧洲大陆,要么放任其海军挑战我们的制海权。"
财政大臣劳合·乔治突然轻笑:"为什么不让他们互相消耗?"他展开柏林证券交易所最新报表,"克虏伯的军火股票在涨,但汉堡船坞的债券正在暴跌。"
三人沉默地对视。当晚,英国海军部秘密下令:加速"陆地战舰"研发项目,图纸上的怪物与陈慕沙盘里的设计惊人相似。
---
#### **第五节:钢铁同盟**
维也纳美泉宫的冬厅里,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用放大镜检查着德国送来的"联合防御计划"。他的目光在"巴伐利亚第3军驻防蒂罗尔"的条款上停留许久,突然问道:"你们皇帝真的认为,俄国人会从喀尔巴阡山方向进攻?"
德国特使微微一笑,打开随身携带的钢制手提箱。里面是俄国总参谋部1897年制定的《西进预案》原件,扉页上有沙皇的亲笔批注:"优先夺取加利西亚油田"。
老皇帝的手颤抖起来。三小时后,奥德军事同盟条约新增附件:两国陆军共享东线情报,德国为奥匈提供200门速射炮。签字笔放下的瞬间,布达佩斯证券交易所的军工股暴涨17%。
---
#### **第六节:沙皇的困境**
圣彼得堡郊外的狩猎小屋中,尼古拉二世摔碎了第五个伏特加酒杯。桌上摊开的《新时代报》头版刊登着德国坦克的素描,配文讥讽:"这是威廉二世送给欧洲和平的礼物?"
"陛下,"陆军大臣库罗帕特金跪着捡起碎片,"我们可以在波兰边境部署雷场..."
"用1877年的地雷阻挡钢铁巨兽?"沙皇的冷笑让将军僵在原地。他拉开抽屉,取出一封火漆密封的信件:"去柏林,告诉威廉,我愿意用波罗的海的非军事化,换取坦克技术。"
信使离开后,沙皇的侍从武官在日记里写道:"今天陛下第一次没有祷告。"
---
#### **第七节:皇帝的答案**
无忧宫的武器试验场,陈慕戴着护目镜观看88毫米高射炮的首次实弹测试。炮弹呼啸着撕裂云层时,汉斯匆匆跑来:"俄国特使带来了沙皇的亲笔信!"
陈慕擦掉脸上的火药残渣,拆开信封后突然大笑。他走向靶场边缘的通讯帐篷,口述的电报让发报员手指发抖:
**"致尼古拉二世:**
**技术可以分享,但要用华沙铁路枢纽的控制权来换。**
**另:贵国采购的美国拖拉机质量欠佳,克虏伯愿意提供三年保修服务。"**
当夜,俄国财政大臣维特在日记中绝望地写下:"德国人甚至知道我们在芝加哥订购了多少履带。"
---
#### **第八节:历史的岔路**
1910年元旦的柏林街头,市民们仰望着飞过皇宫的齐柏林飞艇。艇身侧面的巨幅标语在阳光下刺眼夺目:**"德国陆军——欧洲之盾"**。
法国大使馆的地下室里,武官们正在焚烧文件。烟雾中有人低声问:"我们真的输了吗?"
回应他的是保险柜里传来的滴答声——那里存放着德国送来的"友谊礼物":一台精密的坦克发动机模型,内部藏着的计时器正走向归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