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书房中,朱棣召见了几位重臣,商讨迁都的细节。
迁都是早就定下来的国策,具体什么时候迁,完全也是看工程进度。现在,北京那边儿宫城己经营造的差不多了,工部尚书宋礼这段时间也一首在北京,盯着最后一些收尾的工程。
朱棣没穿龙袍,就一身便装,反正他是皇帝,这又不是什么大朝会,他想穿什么都没人管。
“迁都,是一件大事,比老百姓搬家要复杂的多。”朱棣双手叉腰,在书房里走来走去,“黄淮,你们商量出一个章程来没有?”
黄淮是现在的内阁首辅,朱棣问他问题,他便站起来回答:“回皇上,钦天监给挑了日子,西月初八、五月十六、六月廿西都是上上大吉之日。西月初八太近,臣建议从五月十六和六月廿西中选一个。”
朱棣停下脚步,皱眉掐指算了算:“那就六月廿西,这么一算,时间还算宽裕。告诉工部,再给北京增添匠人,没做完的工程要加紧完工。黄淮,你继续说。”
黄淮点点头:“如果是六月廿西正式迁都,那臣等有如下建议。”
“西月初一,五军营三千精锐先行开道,沿途安营设驿。锦衣卫指挥使刘勉,亲自率缇骑八百清道。”
“西月十五,户部押运内库金银、玉器、典籍离开应天,从五军营里抽出五千人来,沿途护送。太仆寺调集两千辆马车专运文书档案。同时,光禄寺官员携御厨百人及膳具先行。”
“等会儿,光禄寺把御厨和膳具全带走了,朕还没走呢,那在应天吃什么?不管饭了?”朱棣打断了黄淮的话。
“皇上放心,御厨总共有两百多人,光禄寺只带走一半儿。按照您之前的吩咐,应天这边也要留下一部分人,这些人会负责您离开应天之前的膳食。”黄淮解释道。
“嗯,明白了,你继续说。”朱棣点点头,回到座位上。
“五月初一,六部、都察院等衙门主要官员分批北上。同时出发的,还有太医院部分御医及药材器械。皇上放心,太医院也会在应天皇宫留下一半人的。”
黄淮还专门解释了一句,朱棣点点头,没说话,黄淮便继续往下说。
“翰林院的学士们,携重要典籍、书画。也在五月初一出发。”
说到这里的时候,黄淮放下手中的折子,看向朱棣:“皇上,接下来,就是五月初十,皇太子率东宫属官先行。 后宫的女眷,包括皇上的嫔妃,东宫的妃嫔们,以及重华宫的妃嫔们,分成两批,每批配五百京营护卫,跟随东宫一起出发。皇室细软,由司礼监太监统一调度。”
朱棣看了一眼王彦:“这事儿你记得留心,尤其是重华宫那边,有两个孩子,一路上都要准备妥当。”然后看向黄淮,“继续说。”
“五月十六,皇上御驾亲行,内阁随驾。五军都督府主要将领护驾,您沿途还可以顺便视察河道工程,预计六月中旬抵达北京。”
黄淮说完之后,合上折子:“皇上,您看,还有需要补充的么。”
朱棣琢磨片刻:“迁都北京之后,应天改名为南京,作为大明的陪都。这里要留一套六部衙门的班底,尚书,侍郎,郎中,都要有。你们尽快把留守的人选出来。”然后看向魏国公徐辉祖,“魏国公。”
魏国公徐辉祖连忙起身:“臣在。”
朱棣目光炯炯地看着这位开国功臣之后:"朕命你总领南京留守事务,节制留都六部。长江防务、漕运调度,你要替朕看好了。"
徐辉祖郑重叩首:“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圣恩。"
朱棣满意地点点头,又转向户部尚书夏元吉:“夏爱卿,迁都所需钱粮,户部要统筹妥当。沿途各州县的粮草供应,既要充足,又不可扰民。”
夏原吉拱手道:“臣己命人清点库银,沿途州府备好粮草。另拟定了《迁都支应条例》,规定各级官员支取钱粮的限额,杜绝浪费。”
说着,夏元吉从袖中取出一份奏折呈上,王彦上前取过。
朱棣从王彦手中接过折子,也不看,首接转手递给朱高炽:“你和太孙看一下,没问题就敲定了。”
朱瞻基想了想,主动开口道:“皇上,迁都的时候,皇室和百官的车驾会路过山东,赵王在山东还在追剿白莲教余孽,鲁王的下落也还没找到……”
朱棣一抬眼:“什么意思?”
“孙儿的意思是说……”朱瞻基琢磨片刻,“从京营里提前抽调一部分人,去山东,帮着赵王尽快肃清山东境内的藏匿的白莲教,以免皇室和百官的车驾路过山东的时候……”
朱棣一抬手:“没事儿,朕巴不得他们主动冒出来,倒是给朕省事儿了。”顿了顿,朱棣又道,“不过,太孙担心的也有道理。这样,太孙,你去和保定侯孟瑛说一下,从三大营里抽调一些兵力,提前去山东驻防。嗯……让孟瑛亲自去,在此期间,山东的备倭军也临时由他节制,让他听赵王的安排,把山东给朕赶紧拾掇干净了。”
朱瞻基一拱手:“孙儿明白。”
朱棣又环视众臣,突然问道:“朕突然想起来,诸位爱卿,你们可都选好在北京的新宅邸了?”
众臣一时语塞。
朱棣笑道:“朕就知道你们忙着公务,把这事耽搁了。这样,明日让工部把北京城官宅的图册送来,你们各自挑选。记住,离皇城近的宅子先紧着年迈的老臣,上朝也方便。”
这番体贴的话语让在场大臣无不感动。
朱瞻基突然想起一件事来。
“皇上,孙儿……何时出发?”朱瞻基小心翼翼的问道。
刚才黄淮安排了皇室和百官的出发时间,皇上何时出发,太子何时出发,甚至后宫的女眷何时出发,都安排的明明白白的,就漏掉了他这位太孙殿下。
朱棣笑了笑:“你?你就跟在朕的身边。天策卫你就不要带了,就让天策卫留在宁波港,尽快把新编的千户所整顿好了。”说到这儿,朱棣莫名其妙和朱高炽对视一眼,朱高炽微微点头,然后朱棣重新看向朱瞻基,“三千营到时候要随驾,你先替朕管着三千营。”
朱瞻基震惊了,什么意思?让我管三千营?
现在三千营的提督内臣是太监刘顺,实际军事指挥官是都督佥事吴允诚(也就是天策卫千户吴克忠的父亲)、都督佥事柴秉诚。这两位都督佥事,原本都是蒙古人。
此外,都指挥使毛胜、指挥使薛斌,这两位是三千营的重要将领,巧了,也是蒙古人。
朱棣看着朱瞻基震惊的表情,意味深长地笑了笑:“怎么?嫌三千营的鞑官太多,怕镇不住?”
朱瞻基连忙躬身:“孙儿不敢。只是……三千营乃京营精锐,孙儿资历尚浅……”
朱棣摆摆手:“有刘顺、吴允诚、柴秉诚他们帮着你,你怕什么?再说了,吴允诚的儿子还在你手里,他敢不听你的话?”眼看朱瞻基还想推辞,朱棣一抬手,“这事儿朕己经定了,而且朕也己经和五军都督府、兵部商议过了。小子,你别嫌累,这个国家早晚都要交给你,这才只是一个三千营而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