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1月的南京城笼罩在梧桐落叶中,机床厂地块上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三十米深的基坑里,工人们正在焊接最后一组钢支撑,焊花如星雨洒在混凝土垫层上。
赵晓阳扶着安全帽仰头望去,十台塔吊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三个月前还堆满废弃机床的荒地,此刻己初现建筑的骨骼。他翻开施工日志,在"基础工程进度"栏郑重写下:超前计划15天。
"小赵!"老张的大嗓门从基坑底部传来,"来看看这个降水井!"
顺着脚手架爬到地下二层,赵晓阳发现老张正蹲在渗水井旁,手里捏着团暗红色的泥土。"不对劲啊,"老张把泥团掰开,"这土里掺着石灰渣,咱们的地勘报告可没提这事。"
赵晓阳心头一紧。他记得地质报告明确标注此处是纯黏土层,如果存在人工回填杂质,整个地基承载力计算都要推倒重来。正要打电话回办公室,身后传来胶靴踏水的声音。
"是五八年大炼钢铁时留下的炉渣。"陈晋不知何时来到现场,手指在井壁刮下些碎屑,"当年这带三个街道的土高炉都往江边运废料。"他说着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快速画出改良方案:"在桩基周围做两米厚的级配砂石垫层,既能过滤渗水又能均匀受力。"
赵晓阳刚要松口气,头顶突然传来金属扭曲的异响。众人抬头望去,只见东南角的钢支撑正在缓缓变形,细碎的水泥渣簌簌落下。
"停止所有机械作业!"陈晋对着对讲机吼道,"支护班组带千斤顶过来!安全员清点人数!"
五分钟内,二十个工人扛着设备冲下基坑。陈晋亲自指挥在变形位置加装斜撑,额头汗水滴在图纸上晕开墨迹。首到应力监测仪显示数值回归安全区间,他才接过赵晓阳递来的矿泉水。
"陈总,要不要请设计院的人......"
"等他们从上海赶过来,黄花菜都凉了。"陈晋拧紧瓶盖,掏出钢笔在支护图上添加注释,"你记着,现场工程师的眼睛就是最精密的仪器。"
当晚的暴雨来得毫无征兆。赵晓阳守在基坑边的临时工棚里,听着雨点砸在彩钢瓦上的轰鸣。监测屏幕上的水位线正在缓慢爬升,距离预警值只剩三十公分。
"启动二级排水预案!"陈晋浑身湿透冲进工棚,雨衣下露出沾满泥浆的西装裤脚,"通知搅拌站准备两百立方速凝混凝土,让运输车队挂防滑链!"
凌晨三点,当六台混凝土泵车在暴雨中展开长臂时,赵晓阳终于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战斗。探照灯穿透雨幕,照出陈晋站在浇筑前沿的身影。安全员第五次想给他系上安全带,都被摆手拒绝。
"陈总,东侧边坡有渗流!"对讲机里传来惊呼。
赵晓阳跟着陈晋深一脚浅一脚跑到隐患点,发现混着泥沙的水流正从护坡缝隙涌出。没等他们做出反应,后方突然传来机械轰鸣——三台大功率抽水车撕开雨幕,雪亮车灯照亮整个基坑。
"就知道你们需要支援!"周明从驾驶室探出头,财务总监的眼镜片上全是水雾,"我把集团所有值班车都调来了!"
暴雨持续了十八个小时。当阳光刺破云层时,赵晓阳瘫坐在潮湿的沙袋上。眼前的基坑安然无恙,六台抽水机仍在欢快运转,水面倒映着湛蓝的天空。他忽然发现陈晋的皮鞋裂开了口子,露出沾着泥浆的袜子。
"去睡会吧。"陈晋把安全帽扣在他头上,"明天要开始主体施工了。"
1997年春节前夕,当南京城飘起第一场雪时,"星海国际"的巨幅广告牌竖立在中山北路口。赵晓阳裹着军大衣站在售楼处前,看吊车将最后一块玻璃幕墙安装到位。三百米外,五栋板楼己经封顶,淡金色的外墙漆熠熠生辉。
"小赵工程师!"清脆的女声从身后传来。转身看见营销部的林薇抱着效果图走来,红色围巾衬得她鼻尖发红:"陈总让你去趟样品间。"
穿过挂着冰凌的施工通道,赵晓阳被眼前的场景震撼了。1:1打造的实体样板间里,老张正带着工人调试地暖系统,三个大学生蹲在地上测量瓷砖拼缝。陈晋站在落地窗前,手指轻轻叩击中空玻璃。
"知道为什么要用三层夹胶玻璃吗?"
赵晓阳脱口而出:"保温隔音,安全系数高。"
"还有呢?"陈晋转身时,窗外恰好飘过细雪。赵晓阳突然发现。
"是......光影效果?"
"不错。"陈晋露出赞许的微笑,"要让每个清晨的阳光,都能在客厅地板上画出同样的菱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