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81,工业大亨

第八十六章 领导视察

加入书架
书名:
重生1981,工业大亨
作者:
不是冻土豆
本章字数:
3262
更新时间:
2025-05-18

经过不间断的建设,五大物流中心基本建设完毕,可以正常使用,还有一些收尾工作不影响物流中心的运转,所以陈晋让物流中心开始全国试运行。

1996年1月18日清晨,南京总部大楼前挂起"热烈欢迎国家交通运输管理中心领导莅临指导"的红色横幅。陈晋整理着中山装领口,望着停车场鱼贯而入的黑色奥迪轿车,耳边传来杨明华兴奋的汇报:"五个物流中心的系统全部调试完毕,386主机组己经预热两小时。"

九点整,二十余位领导走进指挥中心时,环形投影幕正显示着全国物流网络图。红星集团在长江、珠江、渤海湾等要冲闪烁,金色光流沿着铁路公路网脉动。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物流可视化系统。"随着陈晋点击鼠标,武汉码头的实时画面瞬间铺满屏幕,"现在看到的是长江中游最大的集装箱码头,配备国内首套自主研发的调度系统。"

武汉码头

凛冽江风中,三十台橘红色龙门吊在轨道上整齐移动。操作员小王盯着CRT显示器:"中央系统分配3号泊位,目标集装箱编号WH96158。"随着操纵杆前推,吊具精准扣住40英尺集装箱

"过去需要六个调度员协调的工作,现在由系统自动分配。"画面切回南京,陈晋调出数据面板,"装卸效率提升40%,泊位周转率提高25%。"

交通运输管理中心的赵主任扶了扶眼镜:"这个系统能兼容不同吨位的货轮吗?"

"请看。"画面切换至正在进港的万吨级散货船,码头调度室的打印机突然吐出货物配载图。技术员小孙举起图纸:"系统根据吃水深度自动分配泊位,卸货顺序精确到每个舱室!"

重庆货场

山城雾都,张工正带着专家组查看隧道加固工程。岩壁上密密麻麻的微型桩如同钢针编织的蛛网,中科院的王教授用地质锤敲击混凝土表面:"你们这个玄武岩纤维配比..."

"18%掺量,抗压强度达到C80。"张工递上检测报告,"配合钢渣骨料,成本比普通混凝土降低30%。"

隧道深处突然传来轰鸣,五台东风自卸车运来预制钢构件。年轻司机跳下车:"张工,这是今天第三趟了!"数控弯管机旁,工人们正在组装榫卯结构的支撑架,120度弯折的钢筋在探照灯下泛着冷光。

广州冷链基地

零下25度的冷库里,林婉婷呼出的白气瞬间凝结。机械臂抓取着冷冻海产投入集装箱,红外测温仪在货箱封口时发出绿光。"我们研发的多温区控制系统,能保证货物从入库到出库温差不超过1℃。"

港务局长指着正在装车的斯太尔重卡:"这些冷藏车的温度波动..."

"±0.5℃。"技术员展示驾驶室的温控器,"加装定位后,调度中心能实时调整运输路线。"突然警报响起,显示某辆车的制冷机组异常,大屏幕立即跳出备选车辆信息。

天津保税区

卡口处,载满数控机床的重卡缓缓通过。电子抬杆感应到车牌瞬间升起,海关关员对着对讲机说:"这批货的电子关单己经同步到南京总..."话音未落,卡车己驶入指定货位。

南京中枢

正午时分,五十台386电脑突然同时轰鸣。大屏跳出红色提示:"全国物流优化模型启动"。陈晋的手悬在回车键上:"各位领导,这个系统将重新规划全国货运线路。"

赵主任凑近屏幕,看着光流开始重新组合:"现在运行会不会影响正常运输?"

"所有指令都会在午夜零点同步生效。"陈晋调出预测数据,"华东线路预计节省燃油12%,相当于每天少用三十辆油罐车的量。"

打印机突然疯狂吐纸,杨明华抓起热乎乎的报表:"模型计算出华南仓储有19%的冗余空间!"众人围拢过来,看到广州冷库的三维图上,货位分布正像魔方般自动重组。

夕阳西沉时,领导们在南京总部的会议室传阅着验收报告。赵主任的钢笔在文件上停顿:"你们这个全国物流网,打算怎么命名?"

陈晋望向窗外渐次亮起的城市灯火,江面上货轮的汽笛声隐隐传来:"就叫红星货运系统。"他按下遥控器,五个物流中心的实时画面同时绽放,"从长江出发,贯通西海。"

深夜,指挥部灯火通明。五个工程节点的监控画面里,龙门吊仍在装卸集装箱,冷藏车穿梭于高速公路,386主机组的嗡鸣声中,全国物流网络正在书写新的传奇。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