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9月红星机械厂三号车间里飘着淡淡的机油味。陈晋站在调试台前,手指拂过泛着金属光泽的控制面板,液晶屏上跳动的绿色数字映在他眼底。穿着深蓝工装的工程师们屏息凝神,车间顶棚的日光灯管在机床表面投下冷冽的光。
"启动!"
随着陈晋一声令下,工程师张建国按下红色按钮。床身发出轻微的嗡鸣,刀架在X/Y/Z三轴轨道上平稳滑行,精钢夹具夹持的铸铁毛坯开始旋转。冷却液喷出的水雾中,合金铣刀精准切入工件,金属碎屑如烟花般迸溅。
"进给速度0.2mm/s,主轴转速1200rpm。"操作员紧盯显示屏,"温度、震动值全部在安全区间。"
突然,刀头发出刺耳的摩擦声。李工刚要伸手,陈晋己经一个箭步冲到控制台前,手指在键盘上敲出残影:"X轴坐标偏移0.03毫米,立即补偿!"机床发出短促的蜂鸣,正在成型的齿轮轮廓重新变得光滑如镜。
窗外传来吉普车急刹的声响,省工业厅的王厅长带着专家组匆匆进门时,正看到机械臂将加工完毕的零件送入检测台。三坐标测量仪的探针划过曲面,液晶屏跳出数据:精度0.005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十分之一。
"陈厂长,这真是你们自主设计的?"头发花白的清华大学机械系赵教授扶了扶眼镜,声音发颤地摸着温热的床身,"德国德玛吉的同款机床,报价可是300万美元啊!"
财务科的小刘适时递上文件,陈晋指着图纸上的红色印章:"从伺服电机到滚珠丝杠全部国产化,成本不到进口设备的三分之一。上周我们给洛阳轴承厂试制的特大型齿轮箱,装车测试跑了两万公里零故障。"
王厅长翻看着生产日志,突然大笑起来。他身后的秘书赶紧展开锦旗,金线绣着的"国之重器"西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省里决定把明年的技改专项资金向你们倾斜,第一批五十台订单,省重机集团全包了!"
车间里爆发出欢呼,几个年轻技术员把安全帽抛向空中。陈晋望着窗外梧桐树上抽出的新芽,想起三年前那个暴雨夜——当时厂里唯一的进口数控机床故障,德国工程师开口就要十万马克维修费。他带着十几个技术骨干在车间睡了两个月,用游标卡尺和计算纸硬是破解了控制系统的核心算法。
"厂长,上海证券那边来电话了。"财务主任凑过来压低声音,"咱们91年投的三千万,现在账户显示一亿五千......"
陈晋摆摆手,目光扫过墙上挂着的中国地图。他的手指从长三角划到珠三角,最后停在渤海湾的位置:"通知各车间主任,下午两点开会。是时候让老百姓用上咱们自己的冰箱彩电了。"
此刻的车间外,春风正掠过堆满钢材的货场。一辆辆解放卡车满载着银光闪闪的机床部件驶向全国,车尾扬起的尘土里,隐约可见远处建筑工地上新厂房的地基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