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还未散尽,陈晋蹲在供销社后墙根煮沥青。蜂窝煤炉上,搪瓷脸盆里的柏油正咕嘟冒泡,掺入碾碎的松香后泛起琥珀色光泽——这是系统建议的临时密封胶配方。
"晋哥儿!"张建军猫着腰钻过篱笆,"封条贴到第三台车床了!"
陈晋抄起竹片蘸取热胶,在供销社后窗框上快速涂抹。冰凉的铁栅栏沾到热沥青,立刻将"暂停营业"的封条黏住半边。这是他们连夜试验出的法子:既不能破坏封条,又能随时掀开窗板取用仓库里的轴承。
"接着。"李晓芸从气窗递出油纸包,发梢沾着面粉,"我爸说县里要查粮油账,这些滚珠得藏在麦麸袋里。"
陈晋摸到纸包里的苏联产G3级滚珠,嘴角微扬。这姑娘总能把零件藏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上周的算盘珠里裹着精密垫片,昨天的腌菜坛底沉着铜套。
车间后墙的狗洞突然传来三长两短的敲击声。陈晋掀开伪装的砖块,王会计满是油污的脸挤进来:"快!用自行车链条改的时规链,淬火时断了两根..."
正午的日头晒得麦秸垛发烫,陈晋在草堆深处调整气门间隙。医用听诊器贴在缸体上,发动机的异响在胶管中放大十倍。李晓芸忽然递来水壶:"你爹能下床走动了,让我捎这个给你。"
壶里晃动的竟是透亮的蓖麻油。陈晋瞳孔微缩——这是八十年代顶尖的润滑油,全县只有农机站有三桶。
"孙德才侄子骑的幸福250摩托,"李晓芸眨眨眼,"昨晚刚好漏油..."
暮色染红打谷场时,二十七个工人正借着晒谷灯的光晕打磨曲轴。陈晋将磨床砂轮碎片绑在木架上,做成简易外圆磨具。系统光幕不断闪烁:【主轴转速不足,建议采用手动往复研磨】。
"建军,去找妇女主任借缝纫机。"陈晋突然抬头,"要带踏板的旧式蝴蝶牌。"
当缝纫机头被改造成往复式磨床时,李秀兰正坐在草垛上绗棉被。她故意把顶针弄得叮当响,盖住车间方向传来的打磨声。棉絮纷飞中,王会计把淬火后的齿轮藏进被套夹层。
深夜,陈晋在村小教室重组生产线。课桌拼成的装配台上,粉笔盒里码着气门挺杆,算盘成了零件分拣架。当他在黑板上画出化油器结构图时,系统突然报警:【浮子室密封垫尺寸超差0.2mm】。
"用这个。"李晓芸解开红头绳,拽出两片裁成圆形的橡皮膏,"卫生室拿的胶布,浸过蜡了。"
陈晋接过还带着体温的胶布时,教室后窗忽然闪过手电光。孙德才的怒喝炸响:"谁在里头?"
"复习高考!"李晓芸抓起物理课本,"陈晋同志在帮我补课!"
课本下压着的《机械设计手册》露出半截,陈晋顺势用粉笔写下满黑板受力分析。孙德才的手电光扫过齿轮造型的粉笔盒,最终停在李晓芸绯红的脸上:"女娃家家,夜里注意影响!"
凌晨三点,陈晋在晒谷场调试变速箱。月光下,他用麻绳吊起后轮模拟载重,突然发现三档跳齿。系统提示需要增加同步器锥面角度,但仓库里连把像样的绞刀都没有。
"用这个磨。"老赵递上祖传的铜烟锅,"我爷爷抽旱烟用了五十年,包浆够厚实。"
紫铜烟锅的内壁意外契合锥面弧度,陈晋蘸着菜籽油手工研磨三小时。当启明星亮起时,变速杆终于丝滑入档,烟锅底部的龙纹却在零件上留下独特印记——这将成为日后防伪标识的灵感来源。
晨雾中,五台摩托车伪装成粮垛运往公社。陈晋将油门线缠在腰间,路过卫生院时看见父亲扶着墙根做康复训练。老人故意大声咳嗽,把巡逻民兵引向东墙。
粮库后院,陈晋用钉耙改造点火正时枪。当第一台发动机轰鸣响起时,房梁上陈年的玉米须簌簌飘落。孙德才带人撞开木门的瞬间,陈晋拧下化油器调整螺钉——那其实是李晓芸的发卡改的限位器。
"又在搞地下工厂!"孙德才的咆哮震得粮仓嗡嗡响。
"我们在检修粮库通风设备。"陈晋启动改装后的风机,"您闻闻,这排的是不是稻壳味?"
尾气裹着米糠喷了孙德才满脸,人群中的周工突然弯腰咳嗽。老人手中检测仪的指针正在疯转,却不是测尾气——他袖口藏着从德国带回的振动分析仪,此刻表盘显示的数据远超国产摩托标准。
正午的阳光穿过粮库天窗,陈晋跨上摩托车做最后调试。李晓芸的红头绳系在挡风板上,像面小小的旗帜。当车轮碾过封条碎片冲出大门时,系统光幕最后一次闪烁:【动态平衡误差0.05g·cm】,而1981年的国产标准是0.5g·cm。
三十里山路扬起滚滚烟尘,后视镜里追着吉普车、自行车和赤脚的村民。陈晋不知道的是,后座工具箱里静静躺着父亲的手术切片报告——良性肿瘤的证明文件,正被王会计用油纸包了三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