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小时后,第一片完成了光刻工艺的晶圆被送进刻蚀和离子注入等后续工序。整个生产线如同一条苏醒的巨龙,开始了它的第一次完整试运行。
几天后,测试结果出炉。
指挥中心里,空气再次凝固。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钱院士手中的那份报告上。
钱院士抬起头,脸上带着长途跋涉后的疲惫,但眼中却燃烧着振奋的光芒,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报告陈总,各位领导!首轮流片结果……良率……良率达到预期下限!关键功能芯片测试通过!我们……我们成功量产了第一颗完全由国产光刻机定义图形、国产生产线制造的0.18微米工艺逻辑芯片!”
短暂的寂静后,巨大的欢呼声几乎要掀翻屋顶!这一次,不再是实验室里小心翼翼的激动,而是大工业量产成功的狂喜!工程师们相拥而泣,技术人员用力挥舞着拳头。小林正男和藤原浩也用力地鼓起掌来,眼中充满了敬意和欣慰。这一步,跨越的是从无到有的天堑!
陈晋站在人群后方,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发自内心的笑容。他拿起加密电话,拨通了赵明阳和林薇的专线。
“明阳,林薇,‘星光’点亮了。”他的声音沉稳,却蕴含着磅礴的力量,“0.18微米,只是起点。立刻启动‘破晓-II型’研发,目标:130纳米!同时,加快‘星火计划’中那些‘暗线’技术的评估和整合,我们要为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技术做准备了。”
“收到!”赵明阳的声音充满了昂扬的斗志,“星光半导体的订单己经排到了明年!现金流非常健康,足够支撑我们同时打两场硬仗!”
“明白!”林薇的声音依旧清冷,却多了一份笃定,“‘星火’燃烧良好。E-Beam的多束并行方案有了突破性进展,NIL的对准精度和效率提升显著,俄罗斯的X光源稳定性也超出预期。相关数据和关键人员转移方案己准备就绪。”
陈晋的目光投向窗外,张江园区沐浴在秋日的阳光下,充满生机。他仿佛看到了未来:这片土地上,将崛起一座座晶圆厂,流淌着由“中国光”刻蚀出的“中国芯”,驱动着这个国家在信息时代的磅礴身躯。而曾经高不可攀的技术壁垒,正在被一点一点地凿穿。
“芯片的战场,我们进来了。”他对着话筒,也像是对着未来宣告,“接下来,该轮到我们,定义游戏规则了。”
在张江“红星星光半导体”工厂的首次流片成功,如同在沉寂的半导体荒漠中炸响的一声春雷。0.18微米工艺逻辑芯片的诞生,不仅证明了国产光刻机和整条生产线的可行性,更重要的是,它点燃了产业化的燎原之火。陈晋那句“该轮到我们定义游戏规则了”的宣言,开始在一个看似平凡却至关重要的领域——家电芯片——率先兑现。
陈晋的办公室内,气氛热烈而务实。赵明阳、林薇、王主任、李副主任,以及红星集团家电事业部的负责人齐聚一堂。巨大的屏幕上不再是全球产业链的抽象图景,而是密密麻麻的国内家电品牌LOGO和一份份亟待解决的芯片需求清单。
“0.18微米,对于手机CPU、电脑GPU来说是‘落后’工艺,”赵明阳指着屏幕上红星旗下“星海”牌冰箱、空调、洗衣机的产品图,“但对于我们庞大的家电王国,这就是‘黄金’工艺!MCU主控芯片、电源管理芯片(PMIC)、显示驱动芯片、传感器接口芯片…这些‘神经’和‘血管’,0.18微米完全胜任,甚至性能绰绰有余!”
原来红星家电渤海湾生产基地是王叔负责,因为王叔年龄大了,精力跟不上,所以提拔从一开始建厂招聘进来的,红星家电事业部的负责人张伟负责,一个从基层摸爬滚打上来的实干派,声音洪亮地补充:“赵总说的太对了!陈总,各位领导,我们自己的生产线,还有海尔、美的、格力这些国内巨头,都快被进口芯片卡疯了!去年光我们星海一家,因为电源管理芯片缺货,就损失了至少三成的产能!价格还被国外厂商捏着鼻子走。现在‘破晓-I’能稳定产0.18微米,简首是及时雨!我们自己的需求就能把星光半导体的初期产能吃掉一大半!”
陈晋的目光扫过那份长长的需求清单,上面罗列着电饭煲的定时控制芯片、空调压缩机的变频驱动芯片、洗衣机的水流传感器芯片、冰箱的温控芯片…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芯片,却是构成现代智能家电的基础,更是千家万户日常生活顺畅运转的保障。他沉稳地点头:“好!星光半导体一期工程的核心任务,正式明确:全力转产家电芯片!目标客户:红星集团内部需求优先保障,同时全力供应国内一线家电厂商。这是我们国产芯片落地的第一块坚实阵地,也是检验我们体系能力的最佳试金石!”
他转向赵明阳和林薇:“明阳,供应链整合必须跟上,特别是封装测试环节。家电芯片对成本极其敏感,良率必须尽快爬坡,封装效率和成本要控制住。林薇,密切监控国际家电芯片巨头的动向,尤其是价格策略和技术封锁企图。我们要打一场成本与可靠性的‘人民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