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81,工业大亨

第一百零七章 仿制学习

加入书架
书名:
重生1981,工业大亨
作者:
不是冻土豆
本章字数:
4072
更新时间:
2025-07-02

“另外,”赵明阳补充道,“人才!顶尖的设备需要顶尖的人来驾驭和再创造。小林教授和藤原先生是瑰宝,但还不够。启动‘归巢计划’,目标:全球范围内,特别是欧美日半导体巨头和顶级研究机构中的华人芯片专家!利用千禧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带来的行业震荡和人心浮动,通过猎头、学术交流、甚至‘技术移民’的绿色通道,不惜代价,把他们吸引回来!红星集团将在上海张江、北京中关村、深圳南山,建立世界一流的研发中心和配套生活社区,提供不逊于硅谷的研发环境和极具竞争力的待遇!”

陈晋的声音中气十足的说道:“明阳、林薇,策略很好。记住,商业化和技术预研,两条腿走路,互为支撑。星光半导体的建设要快,用成熟工艺的盈利来支撑尖端研发的消耗。‘星火计划’的布局要深、要隐秘,眼光放长远。人才引进要诚心诚意,更要解决后顾之忧。我们不仅仅是在造芯片,更是在打造一个能自我造血、持续进化的科技生态!”

代号“星光”的8英寸晶圆厂选址,最终落在了长江入海口的明珠——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这里交通便利,产业配套齐全,人才聚集。在地方政府最高级别的“绿色通道”支持下,原本繁琐的审批流程被压缩到了极致。红星集团展现出了令人咋舌的执行力,庞大的建设资金如同开闸的洪水般涌入。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圈定的土地上,塔吊林立,工程车辆川流不息,打桩机的轰鸣声昼夜不息,一片现代化工业厂房的骨架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拔地而起。

建设工地的围挡上,印着醒目的红星集团LOGO和“红星星光半导体——铸造中国芯”的标语。然而,在热火朝天的表象之下,一场更为紧张、更为隐秘的战役在同步进行——核心设备的国产化攻关。

华北基地那台珍贵的193nm DUV光刻原型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黄埔军校”。在严格的安保措施下,来自哈工大、长光所、中科院微电子所、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等国内顶尖院所的核心技术骨干,以及星光半导体提前招募的工艺工程师,被分期分批送入基地,进行沉浸式的学习和实操训练。小林正男和藤原浩,这两位来自东瀛的“老师傅”,展现出了令人敬佩的职业精神。他们毫无保留地传授着光刻机的原理、设计思路、调试经验和故障诊断秘诀。语言不通?配备的顶级翻译和大量的技术图纸、视频资料就是桥梁。文化差异?对技术的极致追求就是共同的语言。

“这里,光源的稳定性是命脉!温度波动超过0.1摄氏度,波长就会漂移,线宽就控制不住!”小林教授指着复杂的激光发生器结构图,用夹杂着日语的英语大声强调,旁边的中国工程师飞快地记录着,不时提出深入的问题。

“工件台的纳米级运动,不仅仅是机械精度,更是控制算法的艺术!PID参数必须根据环境震动实时微调!”藤原浩在控制终端前亲自演示,屏幕上跳跃的数据牵动着所有人的神经。

学习,拆解,测绘,分析,讨论,再组装……循环往复。中国的工程师们如同海绵吸水,疯狂地汲取着这台精密巨兽的每一分养分。大量的设计图纸被逆向绘制出来,核心零部件的技术参数和加工要求被反复推敲、标注。一个个技术难点被提出、分解、然后分配给国内最有潜力的供应商或研究机构进行联合攻关。

长春光机所(长光所)承担了最艰巨的任务——复制那套价值连城的复杂光学镜头组。镜头设计图纸被解析出来后,长光所的老所长拍着桌子立下了军令状:“砸锅卖铁也要搞出来!这是国宝级的任务!”所里集中了所有光学设计、精密加工、超光滑表面镀膜领域的大师和骨干力量,封闭攻关。哈工大精密工程系则主攻硅晶圆双工件台的高精度运动控制平台和驱动系统,这是光刻机实现纳米级套刻的关键。中科院光电院负责高功率、高稳定性的准分子激光光源。每一个子系统,都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和汗水,在失败中摸索,在微小的进步中积累信心。

陈晋安排赵明阳坐镇上海,他的办公室成了国产化供应链的“战时指挥部”。巨大的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各攻关项目的进度、遇到的卡点、需要的资源。他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金融操盘手,更像是一位资源整合大师和超级救火队员。

“长光所那边,大口径高精度透镜的熔炼材料纯度不够?联系鞍钢集团特殊钢公司,调用他们为航天任务储备的最高等级熔石英材料!告诉他们,这是比火箭发动机喷嘴更重要的任务!”赵明阳对着电话快速下令。

“哈工大反馈,纳米级首线电机的某种特种磁性材料依赖进口,被卡脖子了?立刻启动备用方案!第一,让林薇查全球现货市场,通过我们在瑞士的隐蔽渠道,不计代价先弄一批应急!第二,联系包头稀土研究院和中科院金属所,成立联合攻关组,仿制加创新,必须把这个材料给我攻下来!资金?要多少给多少!”他的声音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星光厂房的无尘车间等级需要提升?追加预算!按最高标准建!钱不是问题,时间才是!”他深知,早一天投产,就早一天掌握主动。

资金,如同血液,通过红星集团强大的资本网络和与国家产业基金的紧密协同,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每一个急需的环节。赵明阳就像一个高明的指挥家,调动着庞大的资源,确保国产化这台精密仪器的“交响乐”不至于因为任何一个声部的缺失而中断。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