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81,工业大亨

第一百零六章 后续发展

加入书架
书名:
重生1981,工业大亨
作者:
不是冻土豆
本章字数:
4430
更新时间:
2025-06-14

山腹深处的防尘车间里,那束193nm的深紫外光稳定地投射在硅晶圆上,刻蚀出清晰锐利的微细线条。短暂的、近乎凝滞的狂喜之后,是更为汹涌澎湃的使命感。这里没有香槟,没有镁光灯,只有防尘服摩擦的沙沙声和仪器低沉的嗡鸣。工程师们迅速收敛情绪,如同最精密的机器,投入下一轮更为复杂的测试与数据采集。每一个曝光参数,每一次对准精度,每一片试验晶圆的结果,都被反复验证、记录、分析。小林正男和藤原浩几乎寸步不离地守在机器旁,他们的经验是此刻最宝贵的财富,与中国顶尖工程师的思维在无声中激烈碰撞、融合。

“陈总,初步测试结果超出预期!”国家光电研究所的负责人,一位姓钱的老院士,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通过加密线路汇报,“原型机复装后运行稳定,在关键的光刻分辨率、套刻精度等指标上,完全达到了尼康实验室的原始设计水平,甚至在某些稳定性参数上还有所提升!这证明我们的复装流程和后续的调试校准是成功的!”

陈晋站在指挥中心,目光穿透屏幕,仿佛看到了那片承载着未来电路的晶圆。他沉稳地点头:“钱老,辛苦了。但这只是起点。原型机能稳定运行多久?它的极限在哪里?我们的工程师能完全吃透它的设计精髓吗?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它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变成能大规模生产、不断迭代的国产光刻机?这些问题,现在才刚刚开始。”

“明白!技术消化吸收小组己经成立,由小林教授、藤原先生牵头,我们的骨干全程参与,目标是对这台设备进行彻底的技术‘解剖’,形成我们自己的设计规范、工艺手册和核心零部件技术攻关路线图!”钱院士的声音充满了力量。

“好。”陈晋的目光扫过身边同样振奋的王主任和李副主任,“这台原型机,就是我们未来光刻机研发的‘母机’和‘教具’。所有后续的逆向工程、技术攻关、人才培养,都围绕它展开。不惜一切代价,保障它的持续运行和深度研究!”

第三天,在基地另一处同样戒备森严的会议室里,陈晋,赵明阳和林薇正与红星集团的核心智囊、以及来自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的代表进行着一场关乎未来的战略推演。巨大的屏幕上,显示着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版图、主要玩家的技术路线、以及密密麻麻的资金流向。

“原型机到手只是拿到了入场券。”陈晋的手指重重敲在代表光刻机的图标上,“后面是真正的‘烧钱’黑洞和漫长的技术爬坡。单靠国家投入和集团输血,风险巨大,速度也会受限。我们必须让技术落地,产生商业价值,形成正向循环!”

林薇调出一组数据流:“国际环境只会越来越紧。ASML和尼康在下一代浸润式(Immersion)技术上的专利布局己经密不透风,EUV(极紫外)更是被列为禁运核心。靠模仿和追赶,我们永远落后一代。必须另辟蹊径,同时布局现有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和下一代技术的预研。”

“所以,双线并行!”陈晋斩钉截铁,“第一条线:利用这台193nm DUV原型机,立刻启动国产化攻关。光学镜头、精密工件台、激光光源、对准系统……拆解成核心子系统,在国内寻找或培育最顶尖的供应商,比如哈工大的精密机械、长光所的光学、中科院光电院的激光器。目标:在最短时间内,制造出我们自己的、性能稳定的193nm DUV光刻机!哪怕初期良率低、成本高,也要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满足国内中低端芯片制造的急需!红星集团牵头,联合国内有实力的半导体制造企业,组建‘红星半导体制造公司(StarLight Semid)’,建设一条8英寸、0.13微米至90纳米的成熟工艺生产线。用市场订单,养活和反哺光刻机等核心设备的研发迭代!”

他顿了顿,眼神锐利如鹰:“第二条线:下一代技术突围!193nm浸润式是ASML的护城河,EUV更是被西方严密封锁。但技术不是只有一条路。林薇,你团队在信息海洋里,有没有发现被忽略的‘暗礁’?那些有潜力但缺乏资金、或者研究方向非主流的天才?”

林薇的指尖在虚拟键盘上舞动,屏幕上瞬间过滤出几十份高度加密的研究报告和专利摘要,其中几份被高亮标记:“有几个方向值得关注。美国硅谷一家小型实验室‘光子前沿(Photon Frontier)’在电子束首写(E-Beam Direct Write)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理论上可以绕开传统光刻的光学限制,实现更高精度,但速度和成本是巨大瓶颈,被主流资本抛弃。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一个团队在纳米压印(Nanoimprint Lithography,NIL)领域有独特的多层对准方案,同样因商业化前景不明而缺乏支持。还有,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在X射线光刻(X-ray Lithography)的某些核心部件上有深厚的积累,但苦于经费不足,进展缓慢。”

“这些,就是我们的机会!”陈晋眼中闪烁着资本猎手的光芒,“绕开正面战场,在侧翼布局未来!林薇,启动‘星火计划’。利用我们在国际金融市场,特别是通过黄金战役打通的离岸资金池和隐秘渠道,对这些非主流但有潜力的技术路线和团队进行战略投资。不要控股,要深度合作和独家技术授权!通过多层离岸架构和‘白手套’基金进行,确保资金源头绝对隐蔽,不引起西方监管机构的警觉。目标:将这些潜在的颠覆性技术,纳入我们的技术储备库,为未来的弯道超车埋下种子!”

林薇点头:“明白。资金路径会通过之前建立的‘幻影’网络进行多重清洗。技术转移将通过我们己有的北极航线和中俄商贸城网络进行,伪装成普通的技术交流或设备采购。同时,我会在这些团队内部植入‘守护者’程序,确保核心数据安全并监控可能的泄密风险。”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