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展开得正热闹时,一个名为“艺术深扒”的营销号突然抛出篇长文,标题刺眼——《独家猛料:安屿与顾晓的“塑料姐妹情”,安辞背后的资本操作》。
文章里翻出安屿和顾晓大学时的争吵录音(被刻意剪辑过,只留下安屿说“你不懂我”的片段),配上顾深早年接受采访时“安屿耽误我妹妹”的断章取义,甚至伪造了份“安辞与美术馆的合作协议”,暗示她用不正当手段拿到修复权。
最恶毒的是,营销号把鱼哭和小宇的画P成“商业宣传素材”,说“两个孩子沦为安辞卖惨的工具”,评论区瞬间被带节奏的网友攻陷,有人骂安辞“吃人血馒头”,有人说画展是“洗白大会”。
安沫气得摔了手机:“肯定是洛白那帮人搞的鬼!她们就是见不得我们好!”
安辞却异常平静。她看着留言本上孩子们歪歪扭扭的签名,忽然想起安屿日记里的话:“骂声像海浪,来得快去得也快,只有画里的光会长存。”
她没急着澄清,而是开了场首播,镜头对准展厅里的画——顾晓的槐花树下,安屿添的那朵浪花正在阳光下闪着光;安屿的海面上,顾晓画的槐花影子温柔地起伏。
“这就是她们的感情,”安辞的声音很轻,“不用解释,画会说话。”
她又翻出顾晓日记里的一页,上面画着两个牵手的小人,旁边写着“小屿说,等我们的画展成功了,就去吃三碗槐花糕”。
“至于资本操作,”安辞举起美术馆的公开招标记录,“我能拿到修复权,是因为我提交的方案里,有她们未完成的约定。”
最后,她对着镜头笑了笑:“那些想靠恶意博眼球的人,大概永远不懂——真正的艺术,从来不需要爆料来撑场面。它就像这片海,这片槐花,静静在那里,就够了。”
首播没带任何情绪,却意外戳中了很多人。老华侨转发了首播,说“顾晓和安屿若在,定会谢谢安辞”;美术馆馆长晒出修复过程的监控,证明安辞分文未取;甚至有当年的同学站出来,贴出安屿和顾晓共用的画夹,里面的画稿边缘都带着彼此的批注。
营销号的文章很快被举报下架,账号也因造谣被封禁。有人扒出,这个号的实际控制人正是洛白,她想靠抹黑画展翻身,却再次弄巧成拙。
风波过后,画展的参观者反而更多了。有人在留言本上写:“原来最好的爆料,是藏在画里的真心。”
安辞看着那行字,给南方的女人发了条消息:“海和槐花,都被看见了。”
女人回复了张照片,小宇和鱼哭在海边放风筝,风筝上画着安屿和顾晓的剪影,飞得比海还高。
风穿过展厅,吹动了画里的槐花,也吹动了安辞鬓角的碎发。她知道,只要真心还在,再汹涌的爆料,也不过是海浪拍过礁石,转瞬就会退去,只留下更清晰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