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不请自坐,苦笑道:“汲城是拿下来了,不过是座空城,赵军还是突围出去了。”
李斯不可思议道:“五万大军都没能围住这些赵军?”
王翦道:“这伙儿赵军跟别的军队可不一样,训练有素,纪律性极强。不管单兵作战能力或是群体作战的组织度都不是当世任何军队可以比拟的。”
李斯反问道:“任何军队?”
“任何军队,就是当年的魏武卒也是远远不如。”
“魏武卒曾经也是也是打得各国束手的,何以见得就不如赵军了?”
王翦没有回答,只是轻轻摇了摇头,王贲道:“廷尉大人,魏武卒和这些赵军正面对抗谁厉害晚辈不知道,但是这些赵军走后,没有在营地留下一丝排泄物和其他杂物。
汲城内的一切房屋等民用物件不见任何损坏,甚至他们撤退的路上除了脚印竟然再也找不到任何蛛丝马迹,换做别的军队,攀爬山路撤退时早就丢盔弃甲了。您说,这些是当年的魏武卒能做到的吗?”
李斯听得愣住了,这样的军队在这样的时代简首是难以想象的存在。
他愣了半晌将自己正在书写的竹简递给王翦,说道:“这是在下这些天来总结的赵国以及赵军发生的变化,以及大秦需要做出的应对之策,看来还得加上令郎所说的这些,将军先过目一下。”
“哦?”王翦有些意外,李斯竟然和自己有不谋而合的想法。
他接过竹简仔细阅读,里面详细说明了自林石登位以来的种种举措,以及对赵国产生的影响,很多方面是自己没有想过的。李斯写得很详细,王翦看了将近半个时辰才看完。
他将竹简还给李斯,说道:“所有的问题廷尉都写得很明白了,老夫只有一点想说的。”
“请将军指教。”
“不敢当,先生在书中所说大秦应当根据赵国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对策,老夫以为不妥。老夫以为大秦需要的不是对策,而是彻底的改变,需要的是新的国策。”
李斯笑道:“老将军首言首语,在下佩服。但是咱们向大王上书却不能这么首来首去。此战虽然大秦小遇挫折,但是仅仅因此就让大王改变以往国策恐怕大王难以答应,所以在下认为还是先以制定对策来让大王慢慢接受,这样更为妥当。”
王翦捋捋胡须,点头道:“先生之言有理,王翦乃是粗人,心思比不上先生。”
“将军过谦了,不知制定对策一事,将军有何高见?”
王翦起身踱了几步,说道:“老夫是武将,只说军中之事。”
李斯也站起身道:“愿闻其详。”
王翦道:“首先是军纪上,赵军的军纪严明是有目共睹的,所以我们秦军也应当拥有不下于赵军的纪律严明的军队。老夫认为赵军用以维持军纪的肯定不止重罚这么简单,但是具体用的什么方法还不得而知,需要派大量间谍去赵国摸索学习。”
李斯点点头:“有理,此是军纪,其次呢?”
“其次是军功制度。赵军中多次喊出过‘诛暴秦’的口号,军功爵制度施行多年,虽然让大秦军队变成了人人畏惧的虎狼之师,但是这也让别国面对秦军时没有了生的希望,只能殊死抵抗。
这种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敌军的士气,并且会失去占领区的民心,先生应该也知道,士兵们砍了百姓的脑袋冒功的事情并不少见。这个事该改一改了。”
“有理,此是军功制度,再次呢?”
“再次,就是士兵待遇问题。据在宿胥口那边俘虏的赵军士兵说,现在赵国士兵打仗不但不需自备粮食甲胄,而且都有军饷拿,一旦阵亡,朝廷还会给相当丰厚的抚恤,这是赵军整体士气提升的重要图原因。
他们另外还讲究官兵平等,将官不得对士兵随意打骂,官兵同吃同住。所有这些,都是我军需要学习效仿的东西。“
李斯低头做思索状:“嗯,赵迁的新法强调上下同罪,他会在军中提倡这样的做法那也不足为奇。只不过,不知道此法能否在我军推行,毕竟不是人人都似王将军您这般豁达。“
王翦转过身来叹息道:“唉,先生说的对,行不行,我也不知道。但是这个想法老夫必须上书为大王陈说。对了,老夫说了这么多,不知先生这便准备怎样上书?“
李斯略一沉吟,说道:“在下我暂定的有两点,第一,废除商君制定的部分不合理的严刑峻法。第二…..“
见李斯迟疑不语,王翦不由追问道:“第二怎样?”。
李斯咬咬牙:“第二就是效仿赵国收土地为国有,此条说出会得罪多数权贵,在下还在犹豫。”
王翦也是权贵之一,对于李斯提出的第二点也很意外,问道:“先生认为有这个必要吗?”
“有,至少将赵国消灭之前有。之前我大秦奖励耕战,而三晋贵族对百姓掠夺无度,导致其民逃亡到大秦的有很多。
现在反过来,赵国施行了更为惠民的政策,长此以往各国活不下去的百姓都会逃往赵国。以赵迁的能力,这为数众多的难民,在他手里就会变成精锐的士兵和精壮的劳力,这对大秦是极为不利的。”
王翦道:“这个策略惠国惠民,唯一受损失的就是贵族地主。别说朝中的那些贵族,就是老夫也很难接受。咱们想想,看看能不能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李斯道:“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如果不能富国,将军所说的改善士兵待遇就只能是空话。在下现在想问王将军一句,将军能否支持李某此道进言,如果将军支持,李某就斗胆搏这一次。如果将军不支持,那这个想法就当是一句闲话吧。”
战国时期的这些法家人物,他们都有一种精神,一种执念 ,那就是为了能让君主听从自己的主张,不惜牺牲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
吴起是这样,商鞅也是这样,可能在后人眼中这两人的结局非常凄惨,但是在当时的法家人物中,他们二人都用自己的主张创造了辉煌的功业,虽然身死业消,但其一生仍是值得羡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