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除了黄建民这个障碍,新公路的修建工作,终于可以全面铺开了!陈默提出的“政府引导、村民参与、社会融资”的新模式,也在镇党委、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开始逐步落实。
镇财政挤出了一部分启动资金,用于前期的规划设计和关键工程点的建设;沿线的几个村庄,在村干部的组织下,也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青壮年劳力纷纷报名参加义务修路队,热火朝天的景象在山谷间随处可见;而陈默,则利用自己“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的身份,以及逐渐积累起来的人脉和声望,开始积极地与外界联系,寻找潜在的投资者。
他亲自带着项目资料,跑了好几趟县城,甚至还去了一趟邻近的地区市,拜访那些可能对凤山镇的农产品、药材资源感兴趣的企业。
一开始,并不顺利。很多老板一听是要投资一条偏远山区的乡村公路,都连连摇头,觉得这是个“无底洞”。
但陈默并不气馁。他一次次地登门拜访,耐心细致地介绍凤山镇的资源优势、新公路建成后的经济效益、以及镇里能够提供的优惠政策。他用详实的数据(很多都来自他的档案信息系统)、清晰的分析、以及对未来前景的生动描绘,逐渐打动了一些有眼光、有魄力的企业家。
最终,他还真的成功地与县里一家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商户协会,以及市里一家颇具规模的中药材加工厂,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他们承诺,在新公路建成后,将优先、优惠地收购沿线村庄出产的板栗、核桃、以及各种道地药材,并且,愿意以“预付定金”或“赞助”的形式,为公路建设提供一部分资金支持!
这个消息传回凤山镇,再次引起了轰动!
谁也没想到,陈默这个年轻人,不仅能破案、能搞电脑,竟然还有如此高超的“招商引资”和“市场运作”能力!简首是个全才!
张国梁镇长和周副镇长等人,更是对陈默赞不绝口,对他的信任和倚重,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随着公路项目的顺利推进,以及王志强案后续处置工作的逐步深入,陈默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得心应手。他不仅仅是提供信息支持,更是开始深度参与到全镇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中去。
他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结合凤山镇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对未来二三十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的预见性,开始系统地、深入地思考凤山镇未来的发展蓝图。
他认为,凤山镇的优势在于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山林、水系、药材)和相对淳朴的民风,劣势则在于交通闭塞、思想保守、缺乏人才和资金。
因此,他提出的初步发展思路是:
第一,以路兴业。必须将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首位,彻底打通凤山镇与外界连接的通道,不仅仅是那条正在修建的山区公路,还包括对现有镇级、村级道路的升级改造,甚至要考虑未来引入铁路或高速公路的可能性。
第二,特色强农。不能再走传统农业的老路,要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比如,优质经济林果(板栗、核桃、油茶等)、道地中药材种植与初加工、生态养殖(土鸡、土猪、蜜蜂等)。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打造品牌,延伸产业链。
第三:筑巢引凤。要改善投资环境,不仅是硬件环境(通路、通电、通讯),更要改善软环境(简化审批流程、提供优惠政策、营造亲商安商氛围)。要积极走出去,宣传凤山,吸引外来资金和人才。
第西:信息赋能。要抓住即将到来的互联网机遇!虽然现在条件还不成熟,但要提前布局!比如,建立镇级农产品信息发布平台,让山里的好东西能被外面的人知道;组织电脑技术培训,培养本地的信息化人才;甚至可以考虑,利用凤山镇的自然风光和相对低廉的成本,吸引一些对环境要求高的软件开发或数据处理企业落户(这在当时绝对是石破天惊的想法!)。
他将这些思考,一点点地整理、完善,形成了一份长达数万字的《凤山镇经济社会发展初步规划(1999-2005)》草案。这份草案,既有宏观的战略构想,又有具体的实施步骤和项目支撑,逻辑严密,数据翔实,充满了前瞻性和可行性。
当然,在忙碌的工作之余,陈默也没有忘记他心中那个最重要的牵挂——林雪。
随着王志强案的尘埃落定,以及陈默地位的日益稳固,那些针对林雪的骚扰和刁难,也彻底消失了。林雪的工作和生活,终于恢复了平静。
而她和陈默之间的感情,也在经历了这场风雨的洗礼后,变得更加深厚和真挚。
他们之间的相处,不再像以前那样小心翼翼,充满了试探和顾虑。虽然在公开场合,他们依然保持着适当的距离,但在私下里,他们己经如同最亲密的知己和恋人。
陈默常常会在下班后,去学校找林雪,两人一起在校园里散步,或者去镇上那家唯一的小饭馆,吃一顿简单的晚餐。
他们会聊工作,聊理想,聊凤山镇的未来,也聊彼此的过去和心事。
陈默会将自己的一些发展规划和想法,毫无保留地告诉林雪,认真听取她的意见。他知道,林雪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但她对这片土地的了解,对教育重要性的认知,以及那份发自内心的淳朴和善良,往往能给他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启发。
比如,当陈默兴奋地谈论着如何发展经济、引进项目时,林雪会温柔地提醒他:“陈默,发展经济固然重要,但我们也不能忘了,教育才是根本。只有提高了人的素质,才能真正留住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
她还提出了一个具体的建议:“我们凤山镇有很多心灵手巧的妇女,也有很多因为各种原因辍学的年轻人。我们能不能利用学校的资源,或者争取一些社会力量,开办一些职业技能培训班?比如,电脑操作、家电维修、服装裁剪、甚至是如何开网店(虽然网店对她来说也很新奇,但她从陈默那里听说了这个概念)?让大家学点一技之长,既能解决就业问题,也能为未来的发展储备人才。”
林雪的这个建议,让陈默眼前一亮!这与他规划中的“信息赋能”和“人才培养”不谋而合!而且更加具体可行!
“林雪!你这个想法太好了!”陈默激动地握住她的手,“教育兴镇!人才强镇!这才是我们凤山镇长远发展的根本所在!我一定把你的建议,写进我的规划里去!”
林雪看着他兴奋的样子,脸上露出了温柔的笑容。能为自己心爱的人,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点微薄的力量,她感到由衷的幸福和满足。
两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目光交汇,情意绵长。
经历了生死的考验,经历了风雨的洗礼,他们的感情,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没有轰轰烈烈的表白,却如同涓涓细流,润物无声,早己渗透到彼此的生命里,变得如同磐石般坚定,如同陈年的佳酿般醇厚。
陈默知道,有林雪这样一位秀外慧中、温柔坚韧的伴侣,是他此生最大的幸运。
他暗下决心,不仅要为凤山镇描绘一个美好的蓝图,更要为他和林雪,创造一个幸福的未来!
他将林雪的建议,认真地补充到了自己的发展规划草案中,使得这份蓝图更加完善,也更加充满了人情味和温度。
现在,他感觉,自己己经做好了准备。
他要将这份承载着他的智慧、心血,以及对凤山镇和林雪深沉爱意的规划蓝图,正式地呈现在镇领导,乃至县领导的面前!
他相信,这份蓝图,一定能打动他们!也一定能,为凤山镇开启一个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