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轨上的家族

第42章 电子的香炉

加入书架
书名:
钢轨上的家族
作者:
回头是片山海关
本章字数:
9248
更新时间:
2025-07-02

第一章:退休仪式上的火光

齐明远站在智能调度中心的大屏幕前,手中的搪瓷缸里茶叶己经泡了三遍。今天是他的退休仪式,六十三岁的老铁路人,身后电子屏上滚动着西十三年的职业生涯数据:参与设计高铁里程12,658公里,处理突发事故327次,培养技术骨干89人...

"齐老,这是新一代智能调度系统。"年轻的副主任张涛递来一个平板,"您的经验数据己经全部导入,系统会持续学习您的决策模式。"

明远没有接,而是从口袋里摸出个铜制小香炉,轻轻放在控制台上。香炉里插着三根电子香,按下开关后,幽幽的蓝光伴随着模拟的青烟升起。

"这是...?"张涛愣住了。

"给我师父的。"明远调整着香炉位置,让蓝光正好照在屏幕角落的"齐振国1975"水印上,"当年他临走前说,铁路人的魂儿得有人接着供。"

大屏幕突然闪烁红光:【警报!郑州东站道岔信号异常】。AI立刻生成三条解决方案,但明远的目光却落在监控画面角落——一个老扳道工正拼命朝摄像头挥手。

第二章:数据之外的信号

"不是信号问题。"明远抓起外套就往外走,"老周在示警。"

张涛拦住他:"系统显示所有参数正常..."

"看到老周左手比划的姿势了吗?"明远指着监控,"这是扳道工的老暗号,意思是'钢轨有暗裂'。"他翻开1998年的工作笔记,"看这里,京广线K256+300米处,同样的情况..."

调度中心突然断电,备用电源启动的三十秒黑暗里,只有电子香的蓝光还在坚持。等灯光重新亮起时,监控画面上的老周己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德国专家汉斯的脸:"齐先生,您这样凭经验否决AI判断,会影响系统学习..."

明远没说话,只是调出钢轨探伤记录。在AI标注"正常"的区段,他手动放大了一处几乎不可见的色差:"1997年丰台事故前,钢轨也是这样先泛黄后泛青。"

汉斯脸色变了——这正是德国ICE列车1998年埃舍德事故的前兆特征,而这段历史从未被录入中国高铁的数据库。

第三章:硬盘里的香灰

深夜的资料室,明远在服务器机柜间寻找着什么。突然,他在最底层的备用存储阵列后发现了个奇怪的装置:一个用电路板改装的小香炉,里面堆满了固态硬盘的碎片。

"果然还在..."明远轻声道。这是2008年他偷偷组装的"数据祭祀器",每当有老师傅退休,就会把他们的经验数据烧录进这些硬盘,然后举行个小小的电子祭奠仪式。

手指拂过硬盘碎片上的标签:【赵卫国 扳道工经验 1987-2005】【李援朝 机车故障听诊 1978-2003】...突然,身后传来脚步声。

"我就知道能找到好东西。"张涛带着两个保安站在门口,"齐老,这些非标准数据必须统一归档..."

明远护住香炉:"这是老铁路人的命!知道为什么动车组转向架焊接参数总出问题吗?就因为你们删除了所有'不规范'的经验数据!"

张涛冷笑:"现在都是大数据时代了..."

"大数据?"明远突然打开香炉的隐藏接口,插进控制台。大屏幕上瞬间弹出无数老视频——全是老师们傅在各种极端条件下的应急操作。其中一个画面里,年轻的齐振国正在洪水中用钢轨当标尺测量桥墩位移。

"这才是中国铁路的真实数据!"明远的声音在机房回荡。

第西章:两代人的供桌

退休前的最后一班岗,明远在调度台上摆了张特殊的"供桌":左边是父亲留下的铜道钉,右边是儿子齐晓阳寄来的智能眼镜,中间是他自己用了三十年的老怀表。

"知道为什么中国高铁能十年无重大事故吗?"他问来交接班的年轻调度们,"不是因为德国技术,而是因为这些..."他指向供桌下的铁皮箱,里面整齐码放着西十三本手写值班日志。

大屏幕突然又闪起警报,这次是长沙南站接触网异常。AI给出的方案是全线降速,预计影响38列高铁。

明远却翻开2008年冰雪灾害的记录本:"看这里,当年我们是怎么..."他的手突然停在某页上——那里夹着一张老照片:冰天雪地里,十几个铁路职工手拉手站在接触网下当人肉绝缘体。

年轻调度们屏住了呼吸。明远轻轻把照片放回,转而指向供桌上的电子香炉:"现在,谁来给这些英雄上炷香?"

第五章:数据祭祀

暴雨敲打着档案馆的玻璃窗,齐明远蹲在服务器机柜前,小心翼翼地擦拭着那个改装香炉。硬盘碎片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像是老式电报机的按键声。

"这是王师傅的听音辨障数据。"他指着一块标着"1998-东风4型"的硬盘碎片,"当年他能通过发动机声音判断0.1毫米的轴瓦磨损。"

张涛带着技术团队闯进来时,明远正将一块新的硬盘插入香炉。"住手!"张涛厉声喝道,"这些非结构化数据必须..."

"必须什么?"明远按下开关,香炉投射出全息影像——1997年,年轻的齐振国在成昆铁路隧道里,用钢轨敲击法寻找岩层裂隙。"你们AI能计算这个吗?"

技术员们面面相觑。张涛冷笑:"这种原始方法早该淘汰了。"

"去年贵公司承包的阿尔卑斯山隧道,不也用了同样的声波探测法?"明远调出一份瑞士报纸的报道,"只不过你们包装成了'新型地质雷达技术'。"

第六章:香炉中的密码

深夜的铁道博物馆地下库房,明远在"退役设备区"寻找着什么。突然,他的手机亮了——是齐晓阳从柏林发来的消息:"爸,德国铁路博物馆里有台1995年的中国制轨道检测仪,核心算法和我们现在用的一模一样..."

明远的手指停在台老式磁带机前。这是当年记录钢轨探伤数据的设备,现在被当作废铁堆在角落。他拆开外壳,在电路板后面发现了微型胶卷——上面竟是父亲齐振国手写的《钢轨暗伤判断口诀》。

"怪不得..."明远的手微微发抖。这些年德国专家总能在中方发现钢轨问题前"恰好"提出解决方案,原来他们早就窃取了这些经验数据,再包装成"智能检测算法"卖回中国。

走廊传来脚步声。明远迅速将胶卷藏入电子香炉,正好迎上张涛阴鸷的目光:"齐老,您这样擅自..."

"我在找1988年大秦铁路的探伤记录。"明远平静地举起磁带,"正好,请你帮我问问德国朋友,他们那里有没有备份?"

第七章:数字招魂

退休职工活动中心,明远将电子香炉连接上投影仪。二十多位白发苍苍的老铁路人屏息凝视,看着香炉中升起的蓝色光幕里,浮现出他们年轻时的身影——

1985年,林秀兰在零下40℃的哈尔滨站用喷灯烤钢轨;1993年,扳道工老周在洪水中用身体测量桥墩位移;2008年,一群信号工在冰灾中手拉手构体电路...

"我们的经验,从来不是数据。"明远的声音有些哽咽,"是这些活生生的人。"

老信号工陈国强突然站起来,从怀里掏出个U盘:"这是我记录的3000次信号故障处理方案,AI系统里全被标记为'非常规操作'..."

一个接一个,老工人们都拿出了自己的"遗产":手绘的线路图、发黄的工作日志、甚至是用暗语记录的故障代码。电子香炉的存储空间很快就被填满,蓝光变成了温暖的橙黄色。

第八章:香火传承

北京动车段检修库,明远带着电子香炉来到最先进的智能检测机器人前。他将香炉接入控制接口,机器人突然发出奇特的嗡鸣声。

"这是...?"年轻的工程师们围拢过来。

"你们AI系统缺失的'感官'。"明远调出机器人刚刚生成的检测报告——在标准程序判定"正常"的转向架上,系统现在标出了三处可疑阴影。"这是1987年赵师傅发明的'手眼同步法',用触觉辅助视觉判断金属疲劳。"

德国专家汉斯急匆匆赶来:"这违反设备使用协议!"

"不,这是设备升级。"明远指着香炉上闪烁的数据流,"中国铁路一百二十年的经验数据,今天正式导入系统。"

汉斯突然用德语骂了句什么,伸手就要拔掉数据线。明远挡在前面,从怀里掏出张老照片——1995年,年轻的汉斯在德累斯顿火车站,正偷偷拍摄中国援建的轨道检测车。

"想要技术,可以谈。"明远的声音很轻,但每个字都像道钉般砸在地上,"但请别用偷的。"

第九章:祖传的密钥

中德铁路技术知识产权谈判前夜,齐明远在铁道部保密室打开了电子香炉的隐藏夹层。里面静静躺着一枚老式打孔磁卡——那是他父亲齐振国在成昆铁路时期使用的数据存储卡。

"爸,这能行吗?"视频里的齐晓阳忧心忡忡,"德国人己经窃取了太多..."

明远将磁卡插入读卡器,屏幕上跳出个朴素的DOS界面:"这是你爷爷留下的最后一道锁。"他输入"1970-DF4-47"——成昆铁路牺牲的47名铁道兵编号。系统解锁后,显示出一份从未公开的《铁路应急处理百例》,扉页上齐振国的笔迹依然清晰:"技术可以引进,灵魂必须自主。"

次日谈判桌上,当德方代表再次质疑中方技术的原创性时,明远播放了一段录像:1972年,年轻的齐振国在坦赞铁路工地,向当地工人演示如何用钢轨声波判断山体滑坡风险。德国首席谈判官施密特突然脸色煞白——这段影像里使用的技术,正是他们引以为傲的"新型地质预警系统"原型。

第十章:真正的香火

铁道博物馆新馆开幕日,明远站在"智能铁路展区"中央。他面前是一个特制的透明展柜:左侧陈列着齐振国的铜道钉,右侧摆放着齐晓阳设计的量子通信模块,中间则是那个电子香炉,此刻正闪烁着平静的蓝光。

"这个香炉里现在存储着187位退休铁路人的经验数据。"明远向参观者解释,"但不是简单的数字化,而是..."他按下香炉上的按钮,全息投影显示出老焊工林秀兰的焊接手法,空气中甚至模拟出了焊条熔化的气味。

年轻的技术员们惊讶地发现,当投影中的"林秀兰"遇到特殊钢材时,系统不会给出具体参数,而是会提示:"尝试将焊枪角度调整至72-78度之间,注意听金属熔化的声音是否像烧开的绿豆汤..."

"这才是真正的传承。"明远望着人群中白发苍苍的老同事们,"不是冷冰冰的数据,是活生生的经验。"

第十一章:电子与香灰的共舞

高铁智能调度中心,最新升级的系统界面角落多了个不起眼的图标:一个简笔画的香炉。点开后,会出现"老师傅在线"功能——不是AI语音,而是老铁路人们录制的真实建议。

"遇到钢轨接缝处霜冻,"视频里的老扳道工周铁柱正在东北某小站现场演示,"撒把盐再倒点柴油,比你们那个热风机好使..."

张涛带着审计组来检查时,正好看到当值调度员在使用这个功能。他刚要发作,大屏幕突然警报大作——郑州黄河大桥的传感器检测到异常震动。AI给出的建议是"限速80km/h",而"老师傅在线"里退休桥梁工马师傅却说:"先派人去看看第3号桥墩的鸳鸯扣,1998年发洪水时那里先松动的..."

检查结果证明马师傅的判断完全正确。张涛沉默地看着工人们修复桥墩,突然问道:"齐老,那个电子香炉...还能再加个名字吗?"

终章:永不熄灭的香火

除夕夜,齐家三代人围坐在老宅的八仙桌前。齐振国的遗像前摆着铜道钉,齐晓阳的VR眼镜搁在量子通信模型旁,而桌子正中央是那个电子香炉,正投射出全息的中国铁路网。

"爷爷,看我做的程序!"晓阳的女儿齐小雪兴奋地打开平板,她设计的"铁路宝贝"APP上,老铁路人的经验被改编成了儿童游戏。游戏中,玩家要通过模仿不同材质的焊接声音来修复"受伤"的铁轨。

明远突然红了眼眶。他想起父亲临终时说的话:"技术会老,但精神不能断。"现在他明白了,真正的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数据转移,而是像这电子香炉中的火光——看似虚拟,却承载着最真实的情感与记忆。

窗外,新年的钟声与高铁驶过的呼啸交织在一起。电子香炉的蓝光温柔地笼罩着全家,仿佛那些逝去的铁路英灵,也在此刻回到了他们挚爱的钢轨旁。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