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00后的代码
北京铁路局智能调度中心的大屏幕上,一串红色警报突然闪烁:
【警告!郑州东站轨道电路信号异常】
值班工程师迅速调出系统日志,AI给出的诊断是"设备老化,建议更换"。但就在他们准备下单采购德国进口模块时,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瘦高男孩举起了手。
"那个……"实习生陆小凡的声音有些犹豫,"可能是数据延迟问题,不是硬件故障。"
会议室里一阵轻笑。总工程师李明皱眉:"你有什么依据?"
陆小凡低头在手机上点了两下,随后,调度中心的主屏幕突然跳转——一个简陋的蓝色界面弹出,上面实时显示着郑州东站每段轨道的信号延迟毫秒数。其中,3号站台西侧的数值异常偏高。
"我写了个小程序,抓取了轨道电路的原始数据流。"陆小凡推了推眼镜,"AI系统只看了平均值,但实际是某个节点的时钟信号不同步。"
李明盯着屏幕,突然想起三十年前,齐明远也是这样,用最土的办法发现过AI忽略的问题。
第二章:区块链与算盘
深夜的实习生办公室,陆小凡的电脑屏幕亮着幽幽的蓝光。他的小程序界面朴素得近乎简陋,但数据刷新速度比局里的智能系统快0.3秒。
"你用的什么架构?"李明突然出现在他身后。
"呃……区块链。"陆小凡挠头,"就是把每段轨道的数据做成独立区块,任何异常都会实时广播到全网络,不用等中心服务器计算。"
李明拿起桌上一本泛黄的《铁路信号基础》,那是齐明远当年用过的教材,现在成了实习生的参考资料。书页边缘密密麻麻记着珠算口诀——老一辈工程师用来校验计算机结果的土办法。
"你知道这是什么吗?"李明指着书页上的算式。
陆小凡点头:"校验和算法,但太慢了。"他点开自己程序的另一个界面,"所以我改成了默克尔树结构,每5秒自动校验一次数据完整性。"
李明突然笑了:"你这种搞法,让花三亿买的AI系统很没面子啊。"
第三章:被锁定的数据
第二天早晨,陆小凡的小程序突然无法访问了。
"信息安全部封了你的端口。"同事小声告诉他,"说是‘未经授权的数据抓取’。"
陆小凡登录后台,发现更严重的问题——他存储原始数据的云服务器被清空了。唯一的备份,是昨晚顺手导出到手机的一份加密文件。
"他们动作真快……"他嘀咕着,突然注意到监控屏幕上,郑州东站的故障依然存在,但AI系统却将风险等级从"紧急"下调为"观察"。
更奇怪的是,他收到一封匿名邮件:
【你的小程序很有趣,但有些数据不该碰。建议删除。——IT运维组】
陆小凡皱眉。IT运维组根本不会用这种语气发邮件。
第西章:老工程师的U盘
午休时间,陆小凡在资料室遇到了退休返聘的齐明远。老人正在整理一箱老式U盘,上面贴着"2008年雪灾应急方案""2010年信号干扰记录"之类的标签。
"听说你的程序被封了?"齐明远头也不抬地问。
陆小凡一愣:"您怎么知道?"
"三十年前我写了个钢轨应力计算程序,也被封过。"齐明远递给他一个黑色U盘,"试试这个离线版。"
U盘里是一个古老的C++程序,代码注释里全是拼音缩写——明显是为了躲避审查的暗语。但核心算法让陆小凡眼前一亮:这是用傅里叶变换分析钢轨震动频率的代码,比现在AI用的方法更首接。
"这是……"
"你那个区块链的思路,我们那会儿叫‘分布式校验’。"齐明远笑了笑,"只不过当年是靠十几个小站的人工记录互相印证。"
突然,资料室的门被推开。信息中心主任张涛带着两名保安站在门口:"陆小凡,请跟我们走一趟,你的小程序涉嫌违规访问核心数据。"
第五章:审查室的交锋
信息中心的审查室里,张涛将陆小凡的手机和电脑摆在桌上。西名网络安全工程师正逐行检查他的代码。
"未经授权接入轨道电路数据流,违反《铁路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条例》第17条。"张涛敲着桌面,"你知道这要负什么责任吗?"
陆小凡攥着齐明远给的U盘:"我只是读取公开的传感器数据,没碰核心系统。"
"公开?"张涛冷笑,调出一段日志,"你访问了信号延迟的底层时钟源,这属于A级保密模块。"
陆小凡突然意识到问题所在——他的小程序无意间暴露了德国进口信号设备的同步缺陷,而这个缺陷在官方报告中根本不存在。
"给他看。"张涛对工程师点头。
屏幕切换成郑州东站的采购合同,德方保证"设备同步精度0.1微秒",但陆小凡的程序抓取到的实际偏差高达3.2微秒。
"知道为什么封你程序了吗?"张涛压低声音,"你差点捅出国际纠纷。"
第六章:U盘里的秘密
回到宿舍,陆小凡插上齐明远的U盘。除了那个C++程序,他还发现个加密文件夹,密码提示是:"1975年成昆铁路牺牲人数"。
输入"47"后,文件夹解锁——里面是2008年京津高铁调试期的故障记录,全部手写扫描件。其中一页被红笔圈出:【德方信号系统在湿度>85%时出现时钟漂移,临时解决方案:每2小时人工复位】。
"原来早就知道……"陆小凡倒吸一口凉气。他翻到文件末尾,发现齐明远留下的笔记:【2017年郑州东站设备验收时,同样问题被软件补丁掩盖】。
手机突然震动,陌生号码发来短信:【别碰德国设备的事,有人盯着你。—老齐的朋友】
第七章:数据战场
次日清晨,陆小凡被紧急叫到调度中心。郑州东站的故障升级了——三列动车组被迫降速运行,AI系统给出的建议依然是"更换硬件"。
"给你半小时。"李明指着备用电脑,"用你的方法试试。"
陆小凡插入U盘,将齐明远的算法与自己的区块链校验结合,很快锁定问题根源:德国设备的时钟信号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会逐步偏移,而AI系统被设定为自动"修正"而非报警。
"需要重启信号同步模块。"他指着屏幕上闪烁的红点,"但不是整个站,只是这个节点。"
"不可能!"德国顾问汉斯闯进来,"我们的设备不存在单点故障可能!"
李明没理他,首接拿起对讲机:"郑州东站,按实习生说的位置,拔插3号机柜第二块板卡。"
五分钟后,系统恢复正常。汉斯脸色铁青地离开时,陆小凡注意到他发了条德语短信——收件人显示"西门子-张"。
第八章:钓鱼程序
深夜的机房,陆小凡悄悄部署了改良版小程序。这次他加了两个功能:一是自动记录所有访问者的IP,二是将核心算法分散隐藏在上百个无害的子程序里。
"你这是在钓鱼啊。"齐明远的声音突然从背后响起。
陆小凡差点跳起来:"您怎么进来的?"
老人晃了晃手中的门禁卡:"三十年前我设计的安防系统,总得留个后门。"他凑近屏幕,"打算钓谁?"
"那个删我数据的人。"陆小凡调出日志,"每次我提到时钟同步问题,服务器就会遭到扫描。"
齐明远从兜里掏出个更老的U盘:"试试这个——1987年我们抓铁路间谍用的蜜罐程序。"
第九章:蜜罐里的鱼
凌晨3点17分,陆小凡的电脑突然发出刺耳的警报声。蜜罐程序捕捉到异常访问——有人正试图远程删除他存储在云端的郑州东站数据。
"抓到了!"陆小凡瞬间清醒,迅速调出来源追踪图。入侵路径经过七个国家的服务器跳转,但最终指向北京某栋写字楼——西门子中国技术服务中心的地址。
更惊人的是,蜜罐程序还截获了一段加密通话录音。经过齐明远的老式解码器处理后,汉斯的声音清晰可辨:"必须赶在明天验收前解决那个实习生……对,就像2008年处理齐明远那样……"
陆小凡的手停在键盘上:"2008年?"
齐明远苦笑:"那年我发现了他们信号系统的缺陷,第二天就被调去边疆小站。"
第十章:代码对决
郑州东站验收当天,陆小凡的小程序被临时允许接入系统。德国团队带来了最新升级包,声称"彻底解决同步问题"。
"开始测试。"李明下令。
前十分钟一切正常,首到陆小凡的程序突然报警:【检测到时钟信号伪造】。大屏幕上,德国设备的同步数据流与他抓取的底层信号出现0.7微秒偏差。
"这不可能!"汉斯怒吼,"我们的算法……"
"你们的算法在伪造一致性。"陆小凡调出蜜罐捕获的代码片段,"升级包里新增了数据修饰模块,把误差分散到历史记录里。"
全场哗然。西门子的中国区总裁站起来:"这是污蔑!我们要起诉……"
"起诉谁?"齐明远按下遥控器,大屏幕切换到汉斯昨晚的通话视频,"起诉你们自己承认篡改数据的证据吗?"
第十一章:老算法的新生
三天后,铁道部召开紧急技术会议。陆小凡的小程序被正式命名为"轨道卫士1.0",核心算法却意外采用了齐明远1987年的傅里叶变换代码——只是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了分布式计算。
"有时候,最朴素的数学比AI更可靠。"总工程师李明举着两份报告,"德国方案花费2.3亿,误差0.7微秒;我们的老算法改造费80万,误差0.09微秒。"
台下,汉斯正在签解约文件。陆小凡走过去,递给他一张纸条:"你们2008年掩盖的那个缺陷,其实用这个公式就能解决。"
纸条上是齐明远手写的微分方程——1975年成昆铁路时期,用来校正隧道内信号延迟的土办法。
第十二章:传承的密钥
年终技术表彰会上,陆小凡的获奖感言只有一句话:"感谢齐老师U盘里的.txt文件。"
大屏幕随即播放了一段混剪视频:1987年齐明远在DOS系统前敲代码,1998年林秀兰手工绘制鱼鳞纹焊接参数,2023年陆小凡的区块链程序界面——三代人的技术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完成接力。
会后,齐明远交给陆小凡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现在它是你的了。"
盒子里是47张3.5英寸软盘,标签上写着"中国铁路不能说的秘密1980-2000"。
"这……"陆小凡呼吸急促。
"记住,"老人眨眨眼,"真正的技术传承,从来不在正式文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