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此刻正蜷缩在陈留郡外的一处土窑里。雨水顺着破损的瓦当滴落,在青石板上敲出密密麻麻的圆斑。这是汜水关大捷后的第七日,春末的雨丝裹着寒意,将唐军大营泡成了一片泽国。
张虎的声音混着雨声传来时,我正在用断箭在土墙上刻《出师表》。他的牛皮甲胄在昏暗中泛着油光,腰间酒葫芦晃出细碎的水声:“李参军,卢先生让你去中军帐,说是有紧急军情。”
我攥紧腰间的横刀起身,皮靴陷入泥泞中发出“咕啾”声。营地里的火把在风雨中明灭不定,宛如鬼火。路过马厩时,我听见战马在槽枥间不安地踢踏——这是我第三次在雨夜听见这种声响,上一次是汜水关战前。潮湿的马粪味混着铁锈味钻进鼻腔,让我想起长安西市铁器铺的味道。
中军帐内烛火摇曳,卢参军正在擦拭一柄青铜剑。他的青衫下摆沾着泥浆,三缕长须被雨水打湿,贴在苍白的下颌上。“见过郭元帅。”我躬身行礼,这才发现郭子仪将军竟也在此。
这位汾阳郡王身着素色战袍,腰间悬着的不是佩刀,而是一柄玉具剑。他的眼角布满血丝,指节在地图上叩出闷响:“史思明调集了七万大军,正沿汴水南下。陈留郡若失,洛阳危矣。”
我凑近地图,发现卢参军己用朱砂标出叛军动向。汜水关至陈留的官道被雨水浸泡,原本三日的路程如今需五日。“大帅,”我指着黄河支流,“可派舟师佯攻滑州,吸引叛军主力北调。”指尖触到羊皮地图的刹那,我忽然想起父亲书房里那张《黄河图》,右下角的批注墨迹犹新。
郭子仪微微颔首,目光却落在我腰间的玉佩上。那半块蟠螭纹玉佩在烛火下泛着幽光,正是汜水关之战从敌将身上缴获的。“李参军可知,这玉佩的另一半在谁手中?”他突然发问。
帐外惊雷炸响,我感到一阵眩晕。父亲书房里的镇纸分明是完整的,难道……“回大帅,”我强作镇定,“此玉佩或与家严有关,恳请容末将查明。”喉间泛起苦涩,仿佛吞下了隔夜的冷茶。
亥时三刻,我与张虎率两百轻骑冒雨出发。雨水顺着头盔缝隙灌入脖颈,在甲胄内汇成溪流。当我们抵达陈留北城门时,守城的裨将正欲闭门——他的衣襟上绣着的狼头纹,与汜水关敌将的一模一样。
“放箭!”张虎的铁锏砸开城门,我看见他的战马在雨中打滑摔倒。叛军的箭矢从城垛倾泻而下,我身边的骑兵接二连三坠马。突然,一支火箭射中城楼的梁柱,火舌在雨幕中诡异地蔓延,照亮了城墙上“史”字大旗。火焰噼啪声中,我听见城楼上有人用突厥语嘶吼,那腔调与父亲曾带回的胡商极为相似。
“李逸!看上面!”张虎的嘶吼混着雨声传来。我抬头看见城楼最高处,一位身着绯色官服的老者正被叛军挟持。虽然相隔甚远,但那佝偻的背影,分明是我在长安西市见过的算卦先生!他常坐在一棵老槐树下,用龟甲为百姓占卜,铜钱串上系着的正是这种蟠螭纹流苏。
更令人震惊的是,老者腰间赫然悬着玉佩的另一半!雨滴顺着玉佩纹路滑落,在火光中折射出七彩光晕,宛如父亲书房里晨光中的墨滴。
我催马冲向城楼,横刀在雨中划出银亮的弧线。当我砍翻第三名将校时,城楼突然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大块砖石坠落,我看见算卦先生被叛军推下城楼,他的白发在雨中纷飞,像极了父亲书房里飘落的宣纸。
“抓住他!”我狂吼着扑向坠落的身影,却只抓住半块玉佩。算卦先生的头颅撞在青石板上,迸裂的血花在雨水中晕开,宛如一朵绽放的墨梅。他的右手紧紧攥着一张羊皮纸,我颤抖着展开,上面只有八个朱砂小楷:“河阴仓下有伏兵。”字迹歪斜如蚯蚓,最后一笔拖出长长的血痕。
寅时,当我带着情报返回大营时,陈留郡的烽火己经熄灭。卢参军正在拆解一个青铜虎符,看见我浑身浴血的模样,他的瞳孔骤然收缩:“史思明比我们想象的更狡猾。”
郭子仪接过羊皮纸,手指在“河阴仓”三字上反复:“河阴仓是大唐漕运命脉,若被焚毁……”他突然拔剑指向东北方,“传我将令,李光弼将军即刻率朔方军东进,务必在卯时前控制汴水渡口!”剑锋划破空气,发出龙吟般的颤音。
我望着帐外如注的暴雨,突然想起算卦先生常说的“天机不可泄露”。此刻他的尸体正躺在泥泞中,或许这就是乱世中读书人的宿命——要么成为棋盘上的棋子,要么化作棋盘下的泥土。雨水混着血水从甲胄缝隙渗入,在我脚边汇成暗红的溪流。
卯时三刻,雨势渐弱。我站在汴水南岸,看着李光弼将军的八千铁骑踏破晨雾。对岸的叛军大营突然传来骚动,河阴仓方向腾起冲天火光——那不是唐军的烽火,而是史思明的伏兵被引燃的粮草。火焰吞噬着仓库,将天空染成诡异的橙红色,仿佛有人将夕阳揉碎在了东方。
“好个‘河阴仓下有伏兵’!”卢参军大笑,将青铜剑插入泥土,“史思明想诱我们去劫粮,反而烧了自己的退路。”他的笑声在晨雾中回荡,惊起一群白鹭,它们的翅膀掠过水面,划出层层涟漪。
我握紧手中的半块玉佩,忽然听见对岸传来熟悉的羯鼓声。那节奏,与父亲书房里《胡笳十八拍》的谱子暗合。难道……我不敢再想下去,只是望着滚滚东流的汴水,任雨水冲刷脸上的血污。河面上漂来一具具叛军尸首,他们的铠甲在晨光中泛着冷光,宛如秋天的落叶。
黄昏时分,捷报传来:李光弼将军大破史思明于汴水,叛军尸首堵塞河道二十里。郭子仪将军在庆功宴上亲自为我斟酒,他的手指拂过玉佩上的蟠螭纹:“李参军可知,这玉佩原是太宗皇帝赐给房玄龄的?”
我猛然抬头,看见卢参军正用剑在地上划出“房”字。烛光摇曳中,他的面容突然变得模糊,仿佛被某种更古老的气息笼罩。剑刃在青砖上刻出火星,那轨迹竟与父亲书房里的《兰亭序》残帖相似。
是夜,我在军帐中辗转难眠。雨水顺着帐缝渗入,在羊皮地图上晕开一片水痕。当我终于迷迷糊糊睡去时,梦见父亲站在大雁塔上,将另一半玉佩投入渭水。水面上浮现出无数个“安”字,又被汹涌的浪涛撕成碎片。醒来时,发现枕边湿了一片,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
卢参军站在帐外,晨雾中的他宛如剪影:“李参军,该上路了。下一站,洛阳。”他的声音带着从未有过的沉重,仿佛背负着千年的秘密。
我系紧甲胄,将两半玉佩收入怀中。晨雾中传来战马嘶鸣,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腥风血雨预演。汜水关的芦苇荡、陈留郡的雨夜、河阴仓的火光,这些片段在脑海中交织,最终凝固成一个信念——我必须找到父亲,无论他是生是死。
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时,我策马奔向洛阳方向。身后是绵延的唐军大营,前方是未知的战场。我知道,在这个乱世中,每一步都可能是生离死别,每一战都可能改写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