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886之德皇威廉一世

第94章 认知的博弈

加入书架
书名:
重生1886之德皇威廉一世
作者:
天风城的小夏
本章字数:
6394
更新时间:
2025-05-22

在伦敦金融城的中心地带,雨雾如薄纱般笼罩着这座古老的城市。莱昂内尔街上的办公室里,每天早晨,一位名叫海因里希·沃格尔的男子都会准时出现。他是一位钢铁进口商,外表看上去和其他商人并无二致。

沃格尔的办公室布置得简洁而有序,一张宽大的办公桌占据了房间的中央位置。桌上摆放着一摞厚厚的账本,这些账本记录着他日常的生铁交易。然而,这些看似普通的账本,实际上隐藏着一个惊人的秘密。

当夜幕降临,沃格尔会在办公室里打开一盏紫外线灯。在灯光的照射下,那些账本上原本普通的数字间隙开始浮现出一些奇怪的符号和数字。这些隐藏的信息,只有在特定的光照条件下才能显现出来。

经过仔细解读,这些隐藏的数字竟然是朴茨茅斯海军基地的煤炭储备量!原来,沃格尔的真实身份并非普通的钢铁进口商,而是德国海军情报处 N 分局的一名资深特工。

沃格尔隶属于一个由德皇威廉二世亲自批准的“商业渗透计划”。这个计划的目的并非首接窃取英国的军事机密,而是通过巧妙地操纵商业交易,来塑造英国人对德国的认知。

具体而言,沃格尔会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持续不断地向英国的军工厂下达虚假的生铁订单。这些订单在数量和交货时间方面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和精密计算,其目的就是要让英国的军工厂产生一种错觉,即德国的造船业对生铁有着极为庞大的需求。

如此一来,英国的军工厂为了满足这一“巨大”的需求,必然会加大生铁的生产力度。这无疑会导致市场上生铁的供应量大幅增加,而根据经济学原理,当供应大于需求时,价格通常会上涨。

就在英国的军工厂忙于增产生铁的同时,德国的海军情报处却在背后悄然行动。他们通过一些不为英国人所知的渠道,以相对较低的价格购入了足够的生铁,这些生铁将被用于建造德国自己的军舰。

通过这种巧妙的策略,德国成功地实现了一箭双雕的目标。一方面,他们节省了大量原本需要用于购买高价生铁的资金;另一方面,他们在没有引起英国警觉的情况下,神不知鬼不觉地增强了自己的海军实力。他大量订购威尔士特种焦炭,暗示德国正在研发高膛压舰炮,突然取消瑞典轴承钢合约,引导英国推测德军转向法国供应商,在利物浦码头“偶然”泄露的货运清单上,夸大德国橡胶进口量37% ,英国军情五处监视他整整两年,却始终没发现:那些被严密记录的“可疑行为”,全是柏林设计的认知迷雾。在德国首相府每周西的文学沙龙上,牛津大学客座教授阿瑟·柯林斯以拜伦研究专家的身份备受推崇。他风度翩翩、学富五车,对拜伦的作品如数家珍,总能在不经意间提起一些关键话题,让人不禁对他的学识和见解深感钦佩。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位看似单纯的文学教授,实际上是英国秘密情报局“地中海网络”的核心成员。他巧妙地利用自己在文学领域的专业知识,将情报隐藏在对古典文学的讨论中,以一种看似无害的方式传递给英国方面。

例如,当大家讨论到拜伦的诗歌时,柯林斯会看似随意地问起:“贵国海军最近是否像拜伦笔下的海盗那样浪漫呢?”这句话表面上只是对德国海军的一种调侃,但实际上却是在暗示英国方面关注德国海军的动态。

同样地,在分析拜伦的另一部作品《唐璜》时,柯林斯会特别强调“海峡的阻隔”这一意象。这实际上是在暗示英国方面正在密切监控德国舰队在海峡地区的调动情况。

而在讨论《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时,柯林斯会比较各国港口的特点和优势,以此来套取德国基尔湾防务升级的细节。此外,柯林斯还会利用赠送精装诗集的机会,将微型相机拍摄的德军演习照片藏在书脊中,神不知鬼不觉地传递给英国方面。

就这样,柯林斯在德国首相府的文学沙龙上如鱼得水,一边享受着文学的乐趣,一边默默地为英国的情报工作做出贡献。威廉二世亲自批示道:“允许这个英国人继续自由活动,但所有与他接触的军官都必须接种认知疫苗。”这里所说的“疫苗”,实际上是总参谋部特意制作的一套虚假信息套餐。

这套虚假信息套餐的设计十分巧妙,每个与柯林斯交谈的官员都会在不经意间透露一些经过严格校准的误导性数据。这些数据看似真实,但实际上却是总参谋部精心编造的谎言,目的就是为了误导柯林斯,让他对德国的真实情况产生错误的判断。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德国海军最严密的潜艇装配车间却突然发生了一起“泄密事件”。一名工人在醉酒后,竟然向酒吧女招待炫耀起了新式 U 艇的图纸!这无疑是一个极其严重的安全漏洞,一旦这些图纸落入敌人手中,德国海军的新式潜艇计划恐怕就要面临巨大的威胁。英国间谍迅速以500马克购得这份“机密”,却不知这是提尔皮茨亲自设计的“诱饵蓝图”:耐压舱壁厚度夸大3毫米,诱导英国鱼雷装药过量,通气管布局存在致命缺陷,但被红铅笔圈出“待改进” 角落的日期戳使用特殊墨水,在特定温度下会显示“本图纸己作废” 当英国海军部据此调整反潜战术时,德国U艇部队正按照真实参数,在北海深处编织死亡之网。西班牙外交官的红色邮袋享有免检特权。德国驻马德里武官冯·施泰因发现,英国领事馆每周三都会“恰好”与西班牙外交大臣共进午餐。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威廉二世亲自批准了一项极其机密的邮袋嫁接计划。这一计划的核心在于,德国特工们要巧妙地策反西班牙的邮袋保管员,让他们将真正的邮袋暂时存放在冰库中,以此延缓其递送时间。

与此同时,德国特工们还精心伪造了一份英国外交密件,其中透露了德国将通过葡萄牙进口钨矿的重要信息。为了维持这一情报的可信度,他们故意允许英国截获部分真实的情报。

当英国海军得知这一消息后,如获至宝,立刻集中兵力封锁了葡萄牙的海岸,妄图阻止德国获得钨矿。然而,他们却不知道,这一切都只是德国精心设计的一个圈套。

就在英国海军倾巢而出之时,真正的钨矿正从挪威的峡湾中畅通无阻地运往威廉港,为德国的战争机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而在伯尔尼的精密计时研究所,一场更为隐蔽的较量也在悄然展开。这个研究所为两国的海军提供着至关重要的导航钟。德国钟表大师约翰·格鲁伯在交付给英国海军的200台天文钟里动了手脚。

他将发条的扭矩调低了5%,这看似微不足道的调整,却会在长时间的航行后产生每天0.3海里的累积误差。此外,他还在平衡轮的配重片中使用了一种特殊的合金,这种合金在北海的低温环境下会发生轻微的变形,从而影响钟表的走时精度。

不仅如此,格鲁伯还特意将编号为质数的钟表的走时略微调快,形成了一种可解码的规律性干扰。这些微妙的误差,使得英国舰队在日德兰海战中错判了德国公海舰队的突围方向,最终导致了英国海军的惨败。而德国自己的钟表,则通过定期与柏林天文台无线电对时来确保其时间的绝对精准。这种对时方式使得德国的钟表能够与天文台的标准时间保持高度一致,从而为各种需要精确时间的应用提供了可靠的时间基准。

在波茨坦宫的一次秘密会议上,德皇亲自阐释了他的核心理念:不要阻止敌人窥视,而是要为他们定制扭曲的镜片。这意味着德国将采取一种独特的策略来应对敌人的情报收集活动,而不是简单地试图阻止他们。

为了实现这一理念,德皇亲自督导了三大战略。首先是双面间谍养殖计划,该计划允许英国招募德国低阶军官,但所有传递给英国的情报都经过了精心的“毒性处理”。这些情报看似真实,但实际上包含了误导性的信息,旨在引导英国走向错误的方向。

其次是错误标本库战略,德国在科隆设立了一个假军工厂,专门生产有缺陷的舰炮零件。这些零件被故意设计成容易被英国间谍窃取的样子,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当英国间谍将这些有缺陷的零件带回国内时,他们会认为这是德国军工业的真实情况,从而对德国的军事能力产生错误的判断。

最成功的案例发生在1912年,当时英国花费重金收买了一份德国海军密码本。然而,这份密码本实际上是专门为英国编写的教学用淘汰版本,其中的加密算法己经过时。当英国的密码学家们庆贺他们成功破译了德国的密码时,德国舰队却正用升级后的加密系统在海上畅通无阻地进行调度,完全不受英国破译的影响。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