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886之德皇威廉一世

第74章 黄海的铁十字

加入书架
书名:
重生1886之德皇威廉一世
作者:
天风城的小夏
本章字数:
5368
更新时间:
2025-05-22

1909年,胶州湾的晨雾中,青岛造船厂的德国工程师们正在调试一台庞然大物——“东亚特制”版克虏伯舰炮。它的炮管比本土型号短1.2米,却增加了水冷套筒,以适应湿热气候。当中国苦力们搬运炮弹时,没人注意到弹体底部的铅封上刻着微型水文图:长江口至马尼拉的暗流数据。

这是德皇“东方铁甲”战略的一个精彩缩影:每一艘战舰都被打造成了移动的殖民堡垒,每一门火炮都蕴含着水文情报的密码。

德国海军部为了实现这一战略,巧妙地绕过了国会预算审查,以“海外领地自卫舰”的名义进行建造。其中,“沙恩霍斯特”级装甲巡洋舰的吃水被刻意控制在 5.8 米,这个设计恰到好处,能够让它顺利通过珠江尚未疏浚的航道。

而“鸬鹚”级浅水炮舰则采用了一种含铜镍的防藤壶特种钢,这种钢材的配方与基尔 U 艇船坞所使用的完全相同。此外,“青岛”号浮动船坞更是令人惊叹,它不仅可以维修万吨级的战舰,而且其龙门吊的齿轮传动系竟然首接抄袭自威廉港海军工厂。

然而,这其中最隐秘的部分还要数军舰的伪装。为了掩人耳目,这些军舰的烟囱涂装都模仿了英国远东舰队的风格,让人难以分辨它们的真实身份。

甲板上看似普通的货物舱,实际上是一种可以快速拆卸的鱼雷发射管基座。这种设计巧妙地隐藏了鱼雷发射系统,使其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迅速投入战斗。

船钟的音调与日本联合舰队旗舰“三笠”号完全相同,这是一个精心策划的细节。在浓雾弥漫的战场上,当敌舰通过声呐定位来追踪我方舰艇时,这一相同的音调会让他们产生混淆,从而误导他们的判断。

德国山东铁路公司铺设的支线首接通向坊子煤矿,这本应是一个高效的煤炭运输通道。然而,这里面却隐藏着许多精心设计的陷阱。

首先,铁轨的枕木经过特殊处理,浸泡过含有苯酚化合物的防腐油。这种防腐油虽然能延长枕木的使用寿命,但同时也会污染煤炭的燃烧值,使得煤炭的质量下降。

其次,运煤车的底盘高度与日军舰艇的装煤舱口故意错配了 5 厘米。这看似微不足道的差距,却能在实际操作中造成很大的麻烦,拖延敌方的补给效率。

不仅如此,德国向日本出口的洗煤设备也被做了手脚。磁选机的功率被调低了 30%,这导致煤渣中的含硫量超标,进一步降低了煤炭的质量。

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青岛要塞的锅炉房却能获得经过秘密二次筛选的高热值精煤。这种精煤不仅燃烧效率高,而且对设备的损害也较小,为要塞的正常运转提供了有力保障。

德国远东水文局的“科研船”在黄海地区频繁出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警惕。这些看似普通的科研活动背后,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这些“科研船”投放的浮标并非简单的测量工具,而是内藏玄机。浮标内部藏有自沉式铜管,管壁上蚀刻着潮汐规律的详细信息。这种设计使得浮标在完成任务后能够自动下沉,避免被他人发现其中的秘密。

更令人惊讶的是,水手们所穿的制服纽扣竟然是水压感应器。这些感应器能够记录不同深度的海流速度,为德国的海洋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

此外,德国“科研船”还“偶然”地将防水火柴盒赠送给中国渔民。然而,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实际上却是一个精心策划的阴谋。火柴盒的内层锡纸印着渤海湾海底电缆的走向图,这无疑是对中国海洋安全的严重威胁。

当日本海军对德国的这些行为提出抗议时,柏林方面却出示了一份所谓的“国际海洋研究合作”文件。这份文件用一种特殊的墨水书写,其中含有氯化钴成分。当这种墨水遇到海水时,会迅速变成血红色,仿佛是对未来战争的一种预警。

与此同时,青岛要塞的扩建工程也充满了军事心机。棱堡的外墙混凝土中掺入了大量的碎陶瓷片,这种设计使得炮弹在撞击外墙时会产生额外的破片,从而增加对敌人的杀伤力。

观测塔的旋转轴承与基尔海军炮塔零件通用,可快速改装为舰炮基座;

地下弹药库通风系统抄袭自旅顺俄军堡垒(德国工程师曾“考察”日俄战场)。

最致命的细节往往隐藏在最不起眼的地方,就像厕所这个看似平凡的场所,却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首先,抽水马桶水箱的浮球阀竟然是由未爆的英国炮弹改制而成。这一细节不仅体现了德军的资源利用能力,更暗示了他们对战争的准备和应对策略。

其次,下水管道走向图被巧妙地编码成乐谱,印在驻军乐团《莱茵河卫士》曲谱的休止符上。这种将重要信息与音乐相结合的方式,既增加了信息的隐蔽性,又展示了德军的智慧和创造力。

而当德国远东舰队定期访问中国港口时,他们的行动也充满了玄机。水兵在厦门购买的瓷器,底部的釉彩中竟然藏着福建海岸炮兵布防图。这无疑是一种极其隐蔽的情报传递方式,让人不禁感叹德军的智谋。

在烟台的“联欢会”上,演奏的进行曲节奏竟然对应着摩尔斯电码的长江水雷布置方案。这种将音乐与军事信息相结合的手法,不仅增加了信息的保密性,还能在不经意间传递关键情报。

此外,送给清朝官员的怀表也并非普通之物。表盘数字“12”处暗藏着胶州湾要塞射击诸元调节钮,这一细节再次展示了德军的精密设计和对细节的把握。

当1914年日军围攻青岛时,他们惊讶地发现德军的岸防炮仰角比标准型号大7度。这一细微的调整并非偶然,而是专门针对日本战舰的薄顶甲而设计的。这一细节的发现,让日军意识到德军在战争准备方面的深思熟虑和精准把握。

不仅如此,仓库里囤积的炮弹润滑脂,其熔点竟然和台湾海峡夏季水温完全一致。这一细节的设计,无疑是为了确保炮弹在特定环境下的性能和稳定性,进一步体现了德军对战争细节的极致追求。

1914 年 11 月,“埃姆登”号巡洋舰在科科斯群岛面临着绝境。舰长深知,如果让这艘巡洋舰就这样沉没,它将毫无价值地消失在大海之中。于是,他决定采取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处理这艘船。

舰长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让船体倾斜 17 度沉没。这个角度并非随意选择,而是经过基尔海军学院研究得出的最优礁石形成角度。这样一来,当“埃姆登”号巡洋舰沉入海底后,它将形成一个独特的礁石结构,为德国潜艇提供一个秘密的补给点。

十年后,这个秘密补给点果然发挥了重要作用。德国潜艇可以在这个礁石结构附近进行隐蔽的补给,大大增强了它们的作战能力。

而在青岛陷落前,德军的爆破兵们也展现出了惊人的智慧和决心。他们在炸毁每一台机床时,都将残骸螺栓拧在特定的位置。这些看似随意的举动,实际上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

当这些残骸被重新拼凑起来时,人们惊讶地发现,它们竟然组成了一封威廉二世给未来远征军的密信:“东方属于耐心的人。”

这封密信不仅体现了德军在战争中的策略和计划,更展示了他们对未来的信心和决心。它也成为了一段历史的见证,让人们对当时的战争局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