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886之德皇威廉一世

第71章 殖民地的血脉

加入书架
书名:
重生1886之德皇威廉一世
作者:
天风城的小夏
本章字数:
6556
更新时间:
2025-05-22

1905年,一艘外表斑驳、锈迹斑斑的货轮,宛如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缓缓地驶入了汉堡港。这艘名为“非洲之星”的货轮,承载着来自遥远非洲大陆的珍贵货物。

海关官员们站在岸边,目光紧盯着这艘缓缓靠近的货轮。当货轮终于停靠在码头时,他们迅速行动起来,掀开了货舱上覆盖的厚重防水布。防水布下,堆积如山的橡胶块、象牙和棕榈油展现在人们眼前。

然而,这些看似普通的货物并不是真正的重点。真正有价值的货物,被藏匿在底舱的铅封铁箱里。这些铁箱被严密地保护着,仿佛里面装着的是整个世界的秘密。

当海关官员们打开铁箱时,一股淡淡的放射性气息扑面而来。箱内,整齐地摆放着一块块高纯度的氧化铀矿石,总重量达到了惊人的3.7吨。这些矿石采自德属西南非洲(今纳米比亚)的奥塔维矿区,是当时世界上最优质的铀矿之一。

这些铀矿石将被运往萨克森的工厂,在那里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提炼过程,最终变成一种特殊的军用夜光涂料。这种夜光涂料将被涂在德军火炮的瞄准镜刻度上,使得德军在夜间作战时能够更准确地瞄准目标。

这只是德意志帝国庞大殖民输血系统的一个缩影。在这个系统中,科学管理被用来掩盖赤裸裸的掠夺,而工业需求则成为了压榨殖民地人民的驱动力。

在德属喀麦隆的丛林深处,土著劳工们正面临着残酷的剥削。比利时传教士的记录揭示了这一惨状:那些未能完成橡胶采集配额的劳工,他们的右手将会被殖民军用一种标准制式砍刀斩断。这种砍刀的刀身编号对应着德国索林根兵工厂的批次,仿佛在诉说着这些砍刀的来历和用途。

- **超额完成者**,奖励劣质棉布——经汉堡实验室检测,这些布料浸泡过**水杨酸苯酯**,长期接触会导致皮肤溃烂,迫使土著继续依赖殖民当局的“医疗援助”

更阴毒的是运输系统:德国人用铁链将橡胶球串成浮筏,顺萨纳加河漂流至海岸。然而,这看似简单的运输方式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极其险恶的阴谋。

在运输过程中,那些“丢失”的橡胶球并非真正的意外,而是德国人故意留给沿河部落的诱饵。当土著们看到这些漂浮的橡胶球时,他们会被吸引并去争抢。而此时,早己埋伏在附近的殖民军便会趁机出动,将这些毫无防备的土著们一网打尽,从而抓捕到新的劳力。

时间来到 1908 年,柏林钻石辛迪加在纳米布沙漠铺设了世界上第一条机械化筛选流水线。这条流水线看似先进高效,但实际上却充满了对土著矿工的残酷剥削和对他们生命安全的漠视。

首先,土著矿工们需要手工挖掘含钻矿石,而这种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导致他们的死亡率高达每月 6%。然而,公司的报告却委婉地将其标注为“自然减员”,这种冷漠的态度令人发指。

接着,蒸汽破碎机将矿石碾成粉末,而操作手册上却明确注明“严禁欧洲雇员靠近粉尘区”。这意味着,只有那些土著矿工们不得不暴露在粉尘环境中,长期吸入这些粉尘对他们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最后,X光分拣机(德国物理学家伦琴的专利)被用于精准分离钻石。然而,这台机器在工作时会产生强烈的辐射,导致黑人监工们在短短三年内全部失明。

这些钻石的最终去向更是令人不寒而栗,它们究竟被用于何处?是被用于满足少数人的贪欲,还是被用于支持某些不为人知的黑暗交易?这些问题都让人深思。

在那个时代,工业级钻石被广泛应用于克虏伯军工厂的钨钢车刀制造中。这些钻石以其极高的硬度和耐磨性,使得车刀能够在高速切削时保持锋利,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而珠宝级钻石则被镶嵌在德军军官的望远镜调节轮上,成为夜间作战时的触觉标记。这种巧妙的设计,使得军官们在黑暗中也能准确地调整望远镜的焦距,确保观察到战场上的每一个细节。

在坦噶尼喀(今坦桑尼亚)的铜矿中,德国殖民者采用了一种名为“工资代金券”的制度。矿工们所获得的报酬并非现金,而是印有德皇头像的金属币。这些金属币只能在公司所属的商店中消费,而商店的物价却比达累斯萨拉姆港口市场高出整整 400%!

不仅如此,德国殖民银行还会定期宣布旧币作废,强迫土著们用 20 枚旧币去兑换 1 枚新币。这种剥削手段,让土著们的生活变得异常艰难,他们辛苦劳作所换来的财富,在不知不觉中被殖民者掠夺一空。

这些铜的运输过程充满了黑色幽默,让人啼笑皆非。首先,这些铜被铸成了“慈善纪念章”,然后通过教会的渠道运回德国。然而,当这些纪念章被熔解后,人们惊讶地发现铜的纯度竟然高达 99.9%,远远超过了工业需求的标准。这意味着这些铜原本可以有更重要的用途,但却被浪费在了制作纪念章上。

更有趣的是,这些高纯度的铜在掺入镍后,竟然变成了海军舰艇的冷凝管。而巧合的是,这些镍矿正是采自德属新几内亚的另一处矿。这一系列的巧合和荒谬让人不禁感叹,殖民统治下的资源利用是如此的不合理和浪费。

在德属新几内亚,殖民当局还发明了一种名为“契约劳工彩票”的制度。这种制度规定,每个村庄都必须强制抽取 1/5 的壮丁,然后用铁链将他们栓在运椰干的货舱底层,进行所谓的“文明开化之旅”。然而,实际上,这种航运的死亡率高达 60%,这简首就是一场残酷的人口贩卖。

而那些幸存下来的劳工,在到达萨摩亚的种植园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相反,他们被注射了吗啡衍生物,以提高工作效率。这种对劳工的不人道待遇,让人对殖民统治的黑暗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这些椰干的最终产品更是令人震惊。椰油被提炼成了硝化甘油,而这种硝化甘油竟然成为了德军炮弹的填充物。这意味着,这些椰干的生产过程不仅涉及到对劳工的剥削和虐待,还与战争和暴力紧密相连。

椰壳纤维编织的防潮垫,被整齐地铺在基尔潜艇基地的鱼雷储藏室里,仿佛是这个充满军事气息的地方唯一的柔软。

而在柏林殖民部1909年的档案中,却记载着一系列精妙的财务操作。这些操作让人不禁感叹,权力和金钱的交织竟能如此错综复杂。

首先,他们虚构了土著暴动的事件,以此向议会申请特别军费。然而,这笔所谓的军费实际上被用于修建坦噶尼喀中央铁路。这条铁路并非为了军事目的,而是专门用于运输铜矿,其背后的利益链条不言而喻。

其次,他们在瑞士注册了一家名为“非洲开发公司”的企业。通过这家公司,他们将殖民地的利润巧妙地转化为购买鲁尔区煤矿股票的资金,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财富版图。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教会捐赠的医疗船竟然成为了移动银行。在海上,这艘船完成了马克与黄金的兑换,将财富的流动变得更加隐蔽和难以追踪。

然而,最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些资金的最终去向。1912年,当德国国会大厦进行翻修时,人们惊讶地发现,地砖下竟然埋藏着整整12吨德属新几内亚的金砂。这些金砂原本应该是用于国家建设和发展的财富,却被如此隐藏和挪用。

而在帝国银行金库的“慈善基金”保险柜里,装着的并非真正的慈善款项,而是由刚果儿童牙齿熔铸而成的金锭。这一发现无疑是对所谓“慈善”的最大讽刺,让人对那些贪婪和残忍的行为感到无比愤慨。

1914年8月,比利时的战场上弥漫着硝烟和死亡的气息。一名德军狙击手静静地趴在掩体后面,他的目光透过手中的步枪瞄准镜,紧紧地锁定着不远处的一名法军军官。

这是一款先进的钻石刻度瞄准镜,它的镜筒由黄铜制成,而这种黄铜正是来自喀麦隆的奴隶熔炉。在那里,无数黑奴在恶劣的环境下劳作,为了生产这种黄铜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瞄准镜的调节轮上镶嵌着钻石,这些钻石闪耀着冰冷的光芒。然而,这些钻石的背后却沾满了西南非洲监工的鲜血。那些监工们残酷地剥削着当地的劳工,只为了获取这些珍贵的宝石。

而枪托上的橡胶垫,仿佛也在默默诉说着一段悲惨的历史。它吸收了坦噶尼蕉农们的惨叫,这些蕉农们在种植园里辛勤劳作,却只能得到微薄的报酬,甚至遭受着非人的待遇。

当德军狙击手扣动扳机时,子弹如闪电般疾驰而出。这一瞬间,整个殖民帝国的掠夺史似乎都随着这颗子弹呼啸而出。这枚弹头的铅芯,正来自那艘“非洲之星”货轮最深处的铅封箱。

德皇在战前的殖民会议上曾经说过:“每一克殖民地资源,都要变成帝国机器里的润滑油。”如今,这句话仿佛成了一句谶语。这台由殖民地资源驱动的帝国机器,正在无情地将欧洲大陆碾成碎片。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