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普敦总督府的棕榈树下,英国南非高级专员米尔纳爵士晃动着威士忌杯,冰块碰撞声掩盖了谈话内容。桌对面的男人戴着布尔人宽檐帽,但袖口露出的金表链暴露了他的身份——德意志银行驻南非代表冯·埃克斯坦。“我们很欣赏德国在西南非洲的矿业成就。”米尔纳推过一份文件,“但钻石行情最近波动剧烈,戴比尔斯公司愿意以市场价125%收购贵方产量。”
冯·埃克斯坦的指尖在文件上停顿,墨迹突然显出一行隐形字迹:**“否则赫雷罗族‘暴动’将蔓延至德属矿区”**。他微笑举杯:“容我请示柏林。”
纳米布沙漠的深处,一片寂静。然而,在剑桥大学“地质考察队”的帐篷里,却传来了一阵密集的滴答声。这是无线电发报机发出的信号,它正忙碌地与外界沟通着。
队长帕特森教授站在帐篷中央,他手持放大镜,仔细检查着刚刚挖掘出来的岩石样本。这些岩石上的钻痕引起了他的特别关注,经过一番仔细比对,他惊讶地发现,这些钻痕与德国矿工使用的工具完全吻合。
就在这时,帐篷的门突然被猛地推开,一名队员气喘吁吁地冲了进来。“教授!”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惊慌,“北方三英里处发现了德军的巡逻队!”
帕特森教授的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起来。他深知,如果这些德军发现了他们的存在,后果将不堪设想。他当机立断,迅速将所有的笔记和资料收集起来,然后毫不犹豫地将它们投入火中烧毁。
然而,在慌乱之中,帕特森教授并没有注意到,在帐篷外的沙地上,留下了一串清晰的脚印。这些脚印正是他自己的,而他的靴底沾着一种特殊的蓝色粘土——金伯利矿特有的矿物。这种矿物只存在于英国控制的南非腹地,而现在却出现在了纳米布沙漠的深处。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伦敦,唐宁街的地下会议室里,一场重要的会议正在进行。殖民地大臣张伯伦站在会议室的前方,他轻轻转动着投影仪的旋钮,幕布上随即显示出了一幅德属西南非洲的钻石矿分布图。
“戴比尔斯己买通德国矿区三名测量师。”情报处长指着地图,“只要柏林拒绝我们的收购提议……”他拉开另一张幕布,上面是伪装成赫雷罗起义军的英国特种部队照片。
海军大臣费舍尔突然打断:“何必这么麻烦?‘无畏号’就在圣赫勒拿岛待命。”
在柏林殖民部那紧闭的保险柜中,一份被标记为“赫雷罗解决方案”的文件正静静地躺在里面。然而,此刻这份文件却正遭受着无情的焚烧,火焰舔舐着纸张,将其逐渐吞噬。随着文件的燃烧,一些段落的灰烬在火中残留,隐约可见其中的字句:“……武装纳马族对抗英国代理人……必要时可牺牲部分矿区……”
站在一旁的陈慕(威廉二世),面无表情地看着文件在火中化为灰烬。他的目光随后转向了新任殖民军司令特罗塔,缓缓说道:“我要你去非洲办两件事。第一件,把我们在那里的钻石库存转移到葡属安哥拉,确保它们的安全;第二件,让英国人永远也找不到他们的‘科考队’。”
特罗塔领命后,立刻着手准备执行这两项任务。而在遥远的非洲大陆,一场惊心动魄的行动正在悄然展开。
午夜时分,奥兰治蒙德矿区一片静谧,只有微弱的月光洒在这片土地上。德国突击队如同鬼魅一般,趁着夜色潜入了英国营地。他们的行动迅速而果断,没有发出一丝声响。
队长施密特上尉带领着队员们,小心翼翼地靠近了英国营地中的一个帐篷。帐篷里,存放着他们的目标——一个装满“岩石”的标本箱。施密特上尉熟练地撬开了箱子,当盖子被打开的瞬间,他惊讶地发现,这些所谓的“岩石”竟然都是未经切割的钻石原石!而且,每一颗钻石上都刻着戴比尔斯的商标。
“有意思。”施密特将一颗钻石抛向空中,枪声骤响,宝石在空中碎成齑粉——这是用糖和玻璃伪造的诱饵。真正的“科考队”早己带着矿区地图,消失在了沙漠深处。
桌湾外海,英国“无畏号”战列舰的炮口缓缓转向。但瞄准的不是德国商船,而是一艘挂着荷兰旗的货轮——船上载着从德属非洲“走私”出的钻石,收货方竟是阿姆斯特丹的犹太切割商。
“开火!”舰长怒吼。
炮弹却故意打偏,水柱溅湿了甲板上惊恐的“船员”——他们都是英国海军情报处的特工,任务本是伪装成中立国商人截获德国钻石。
1904年雨季,纳米布沙漠发现七具风干的尸体。他们穿着剑桥大学的制服,但口袋里的指南针指向的是金伯利,而非学术目的地。
同一周,伦敦金融城传出消息:戴比尔斯公司突然以“市场调控”为由,冻结了所有钻石交易。而在柏林帝国银行的秘密金库里,一批没有标记的原石正在紫外线下闪烁——它们的内含物显示,这些钻石形成于德国矿区地下1200米,比英国人的开采深度足足多出3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