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森林训练营,清晨的雾气弥漫在空气中,宛如一层薄纱,给整个训练营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三千名身着便装的猎人协会成员们,整齐地列成方阵,他们的身影在雾气中若隐若现。这些猎人手中紧握着猎枪,猎枪上还残留着松脂的香气,那是他们在森林中狩猎时留下的痕迹。腰间别着的剖鹿刀,闪烁着寒光,仿佛在诉说着他们曾经的狩猎经历。
突然,一阵车轮滚动的声音打破了清晨的宁静。一辆豪华的汽车缓缓驶来,车身上的泥水被溅起,形成一道道泥痕。这辆汽车正是威廉二世的御用座驾,它穿过泥泞的道路,最终停在了猎人们的面前。
车门打开,威廉二世从车内走了出来。他身着华丽的军装,身姿挺拔,威严的气息让人不禁心生敬畏。皇帝推开副官递来的扩音器,他的声音如同洪钟一般,穿透了清晨的寒霜,回荡在整个训练营中。
“先生们!”威廉二世高声喊道,“你们都是优秀的猎人,你们曾经射杀过野猪和麋鹿,展现出了卓越的射击技巧和勇气。但是,从今天起,你们的猎物将不再是那些普通的动物,而是法国人的 75mm 速射炮!”
他的话语如同惊雷一般,在猎人们的耳边炸响。这些猎人面面相觑,他们从未想过自己的目标会是如此强大的武器。然而,威廉二世的话语中透露出的决心和信心,让他们渐渐平静下来。
皇帝面带微笑,亲自将那支崭新的第一把制式毛瑟步枪交到了站在最前方的约瑟夫·穆勒手中。穆勒身材高大,肌肉线条分明,他曾是前巴伐利亚的猎鹿冠军,以其惊人的射击技巧而声名远扬。
当穆勒接过步枪时,他立刻感受到了枪托上烫金的霍亨索伦鹰徽所散发出的独特质感。那只鹰徽在晨光的映照下,闪耀着耀眼的光芒,仿佛在向他诉说着荣耀与责任。而在鹰徽的下方,刻着威廉二世的名言:“精准即仁慈”。
这句话如同一道闪电,瞬间击中了穆勒的内心。他深知这句话背后所蕴含的深意,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激励,更是对所有猎人们的一种期许。只有通过精准地击中目标,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敌人的伤亡,这才是真正的仁慈。
时光荏苒,三个月转瞬即逝。这些原本出身于猎人的士兵们,在西线战场上创造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恐怖记录——平均每名狙击手仅消耗 23 发子弹,便能击毙 21 名敌军,命中率高达 91%!
这个数字让人难以置信,但却是这些士兵们用实力和勇气换来的成果。他们以精湛的射击技巧,将威廉二世的名言诠释得淋漓尽致。在战场上,每一次精准的射击都意味着拯救了更多的生命,这便是真正的仁慈。
在鲁尔工业区,十五万预备役士兵如潮水般涌入克虏伯工厂的铸造车间。原本生产农具的流水线上,如今摆放着一件件令人瞩目的武器装备。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简化版的MG08机枪,它经过精心设计,重量相较于原版减轻了28%,但射速却依然保持在每分钟800发的惊人水平。这意味着士兵们可以更轻松地携带和操作这款强大的武器,同时在战场上发挥出其恐怖的火力压制能力。
紧挨着MG08机枪的是专为战壕战设计的“铁拳”榴弹发射器。这种发射器的射程可达150米,其破片杀伤半径更是达到了12米,足以对敌方阵地造成巨大的破坏和杀伤。
而在车间的另一角,摆放着带光学瞄准镜的狙击型毛瑟步枪。这款步枪的精度达到了1MOA,堪称精湛,是专门为猎人部队配备的利器。它能够让狙击手在远距离上精准地击中目标,为己方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
然而,面对这些崭新的武器装备,军需官却面露难色,额头上冷汗涔涔。他战战兢兢地对威廉二世说道:“陛下,这……这恐怕违反了《兵役法》的最低训练标准啊……”
威廉二世闻言,猛地抓起一根刚刚淬火的枪管,那滚烫的枪管在他的机械义指间发出嘶嘶的蒸汽声。他的眼神冷冽而坚定,仿佛那枪管就是他手中的权杖,他的声音如同钢铁撞击一般铿锵有力:“我的标准就是——能用克虏伯钢材解决的,就绝不要浪费日耳曼人的鲜血!”
到了 5 月底,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30 个预备役师的火力密度竟然己经超过了法国的常备军团!这一消息让整个欧洲都为之侧目。
在柏林军事速成学校里,预备役军官卡尔·冯·艾希霍恩少校正盯着课程表发呆。他简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上面的课程安排简首就是一场噩梦。
周一的课程是爆破工程,而且还包含了实炸比利时要塞模型的内容。周三则是毒气战防御,竟然要用活体山羊来进行实验!而周五的课程更是离谱,居然是坦克协同战术,而且还是用改装过的拖拉机来模拟。
“六个月的课程压缩到六周?”艾希霍恩少校愤怒地揪住教育长的领子,“这简首就是谋杀!”他无法理解这样的安排,这样的课程怎么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呢?这不仅对学员们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也对战争的胜利产生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教育长一言不发,只是默默地将一封信递到了众人面前。这封信上,有着威廉二世的亲笔批注:“1813 年,我们的祖父们用农叉打败了拿破仑。而今天,我要求你们用科技的力量去碾碎我们的敌人!”
结业考核的地点选在了泰尔托运河。当卡尔所指挥的预备役工兵连开始行动时,所有人都被他们的表现惊呆了——他们竟然仅用了 23 分钟,就成功地用自制的浮桥横渡了 200 米宽的河面!这个速度比大纲标准快了整整西倍!
而在对岸观摩的英国武官们,则完全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震惊得甚至忘记了手中的记录本,最终只能将其撕碎,以表达内心的难以置信。
与此同时,在列日要塞的外围,第 113 预备役师的战壕里弥漫着浓郁的咖啡香气。下士汉斯·伯格正熟练地用缴获的法军“75 小姐”炮弹壳煮着咖啡。这些曾经的酿酒师、钟表匠和数学教师们,如今在战场上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在那个寂静的夜晚,第113师展现出了他们独特而精妙的战术技巧。他们巧妙地利用钢琴弦制作成了无声绞杀索,这种绞杀索在夜间渗透时能够悄无声息地夺取敌人的性命,让人防不胜防。
不仅如此,他们还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种炮击预警系统。通过将空酒瓶倒置在铁丝网上,利用其共振原理,当有炮弹来袭时,酒瓶会发出清脆的响声,从而提前预警,为士兵们争取宝贵的躲避时间。
在战壕地图测绘方面,第113师更是借鉴了市政下水道图纸绘制技法。这种创新的方法使得他们能够更加准确地描绘出战场的地形和布局,为作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然而,当比利时守军嘲笑他们是“周日士兵”时,第113师用实际行动给予了有力的回击。他们精心策划并实施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地下爆破行动,成功地掀翻了要塞东翼的整个棱堡。而这场爆破的指挥官海因里希·施密特,战前仅仅是一名煤矿工程师。
威廉二世在战报上看到这一战绩后,不禁龙颜大悦,他用朱笔批道:“这才是德意志真正的大学!”这句话不仅是对第113师的高度赞誉,更是对他们创新精神和实战能力的充分肯定。
在马恩河战役中,法军总参谋部惊恐地发现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事实。
首先,德军预备役师的机枪密度竟然达到了惊人的每公里正面 42 挺,而相比之下,法军的机枪密度仅为每公里正面 15 挺。这意味着德军在火力上具有巨大的优势,能够对法军形成强大的压制。
其次,德军的炮火准备精度也非常高,偏差不超过 50 米。这一高精度得益于德军中大量猎人出身的观测员,他们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经验,能够准确地引导炮火打击目标。
此外,德军的伤员存活率也高出常规部队 37%。这主要是因为德军中有大量药剂师和兽医转职的医护兵,他们具备专业的医疗知识和技能,能够更好地救治伤员。
然而,最令人胆寒的是第 19 预备役师发明的“死神钟摆”战术。在夜间,德军的机枪组会每隔 7 分钟变换一次射击位置,这使得法军误以为德军的机枪数量是实际的三倍。这种战术的运用让法军陷入了极度的恐慌和混乱,无法有效地应对德军的攻击。
"他们不是预备役,"霞飞元帅在日记中写道,"是披着军装的精密仪器。"
在柏林的阅兵仪式上,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洒落,仿佛整个世界都被白色的帷幕所笼罩。威廉二世站在检阅台上,他那威严的身影在风雪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他缓缓地摘下了单片眼镜,镜片上己经凝结了一层薄薄的冰霜。他轻轻地擦拭着镜片,仿佛在擦拭着整个德意志帝国的未来。
当他再次戴上眼镜,视线穿过风雪,落在了眼前那三十个方阵的预备役士兵身上。这些士兵们身着笔挺的制服,整齐地排列着,他们的步伐坚定而有力,就像常备军一样训练有素。
然而,威廉二世注意到了他们眼神中的一些不同之处。那是一种民间特有的狡黠与创造力,与正规军队的严肃和刻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皇帝的声音在风雪中回荡,因激动而略微嘶哑:“你们证明了,德意志真正的力量并不在总参谋部的地图室里,而是在每个公民的头脑和心脏之中!”
他的话语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风雪的寂静,让在场的人们都为之一震。
接着,威廉二世亲手为约瑟夫·穆勒戴上了那枚象征着最高荣誉的蓝马克斯勋章。约瑟夫·穆勒,这个曾经的猎鹿人,如今统领着全军最致命的狙击营。
勋章的背面,刻着预备役师的座右铭:“我们本为耕作者,今作死亡播种人。”
这句话简洁而有力地表达了这些预备役士兵们的决心和使命。他们原本是平凡的劳动者,但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他们毫不犹豫地投身于战争,成为了死亡的播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