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5月10日,德国东线战俘营“铁十字”转运站,寒风凛冽,如恶魔的利爪般席卷着煤灰,无情地掠过铁丝网。铁丝网上的尖刺在风中摇晃,发出令人心悸的声响。五万名俄军俘虏,他们的身体在寒冷中瑟瑟发抖,佝偻着站在泥泞之中,仿佛被抽走了灵魂一般。
这些俘虏们的手指早己冻僵,却依然紧紧攥着那破旧不堪的军帽,似乎这是他们仅存的一点尊严。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疲惫和绝望,眼神空洞无神,仿佛对未来己经失去了所有的希望。
就在这时,一辆威廉二世的装甲奔驰车缓缓驶入了广场。车头上插着的黑鹰旗在暮色中猎猎作响,仿佛在向人们宣告着它的威严和不可侵犯。
皇帝推开副官递来的防寒斗篷,露出了他那身笔挺的军装。他的机械义肢在探照灯下泛着冷光,与他那冷峻的面容相互映衬,透露出一种无法言说的威严。
皇帝登上了临时搭建的演讲台,他的身影在聚光灯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高大。扩音器将他的声音扭曲成一种非人的轰鸣,在整个广场上回荡:
“士兵们!你们被沙皇的愚蠢抛弃,但德意志帝国愿意赐予你们新的荣耀!在这片被战争阴云笼罩的土地上,你们曾为那腐朽的政权浴血奋战,却换来饥寒交迫与失败的苦果。而在这里,在德意志的怀抱中,你们将拥有新的希望!”
加入我们的军队,为正义而战,为荣耀而拼搏!你们将不再是被遗忘的弃子,而是伟大事业的参与者!
看看你们身边,德意志的钢铁洪流锐不可当,我们的科技与力量将引领世界走向新的秩序。在我们的旗帜下,你们将获得尊严,获得财富,获得世人的敬仰!
不要害怕过去的失败,那只是通往胜利的垫脚石。拿起武器,与我们并肩作战,为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贫穷的世界而奋斗!让我们一起书写历史,让德意志的光辉照耀每一寸土地!
演讲结束,广场上短暂的沉默后,爆发出一阵稀稀拉拉却逐渐响亮的欢呼声,一些俄军俘虏的眼中燃起了新的希望之光。
台下,前俄军第49步兵师中尉伊万·彼得罗夫眯起眼睛——德皇身后的横幅上,用西里尔字母写着:
“为面包与尊严而战”
铁十字”营区A区,德军人类学家埃里希·冯·艾克斯坦博士的卡尺在战俘头骨上滑动,他的助手记录着数据: - 日耳曼系(波罗的海裔、芬兰裔)→ 发蓝色识别牌,配发德军制服
- 斯拉夫系(俄罗斯、乌克兰)→ 发灰色识别牌,编入劳工队
- 亚洲系(鞑靼、哈萨克)→ 发红色识别牌,标记为实验对象。
彼得罗夫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自己那一头漂亮的金发被剪下来,然后放在秤上称重。他心里暗自嘀咕:“这日耳曼特征居然还能加分?”
就在这时,一阵凄厉的惨叫声突然从隔壁的棚屋里传了过来。彼得罗夫心头一紧,他知道那是那些拒绝与德军合作的俄军军官们正在遭受电击项圈的折磨。
“这些家伙真是不知好歹!”彼得罗夫心中暗暗骂道,但同时也不禁为自己的命运感到担忧。
然而,还没等他想太多,德军军需官就像扔垃圾一样把一套改制的德军大衣扔到了他面前。
“穿上它,你现在就是东方军团第14连队的人了!”军需官面无表情地说道。
彼得罗夫犹豫了一下,还是捡起了那件大衣。他仔细看了看,发现袖章上并不是常见的铁十字标志,而是一个双头鹰与剑的徽记。
“这是威廉二世亲自设计的归化部队标志。”军需官似乎看穿了彼得罗夫的疑惑,解释道。
彼得罗夫点了点头,虽然他对这个徽记并没有太多的了解,但他知道自己己经没有别的选择了。他迅速穿上大衣,然后跟着军需官走出了棚屋,正式成为了德军的一员。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科尼斯堡城堡广场上人头攒动,五万多名前俄军士兵整齐地排列着,他们的面前是一幅巨大的德皇画像。这是一场庄重的整编部队宣誓仪式,每个士兵都身着崭新的军装,神情肃穆。
当指挥官下达命令后,士兵们齐刷刷地举起右手,用洪亮的声音宣誓:“Я клянусь...(我发誓)... treu zu Kaiser Wilhelm(效忠威廉皇帝)... bis iod(至死方休)...” 这段誓词特意设计成俄德双语混杂,以显示这些士兵对新政权的忠诚和对德皇的敬仰。
然而,这场看似庄严的仪式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仪式结束后,士兵们领到了所谓的“身份证明”,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份高利贷合同。合同上明确规定,士兵们每月的薪水仅为 30 马克,其中 20 马克将被强制用于偿还战俘期间的伙食费。更令人震惊的是,战死后家属所能获得的抚恤金也仅有 100 马克,而且还需要提供沙皇统治区外的接收地址。
彼得罗夫在签名处按下指印时,突然感觉到有些不对劲。他仔细观察了一下油墨,发现里面竟然混有磁性粉末。他立刻意识到,这是德国人的一种追踪手段,他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随时掌握士兵们的行踪。
但泽特种训练营,这个名字听起来就让人不寒而栗。这里是一个充满了残酷和折磨的地方,而教官海因里希·克劳斯则是这个地狱的主宰。
克劳斯手中的皮鞭无情地抽打着彼得罗夫的后背,每一下都带来钻心的疼痛。他的怒吼声在训练营中回荡:“蠢货!德意志步枪不是你们农民的烧火棍!”这句话如同一把利剑,深深地刺痛了彼得罗夫的心。
这些“东方军团”的士兵们,他们原本是为了自己的国家而战,但现在却被迫接受这样的训练。他们要忍受着各种屈辱和折磨,只为了能够在这个训练营中生存下去。
首先,他们被要求用德语重复口令。如果有谁犯了错误,就会被罚去舔洗厕所。这种惩罚不仅让人感到恶心,更是对他们尊严的一种践踏。
接着,他们还要对着沙皇的画像练习刺杀。这并不是真正的战斗训练,而是一种心理摧毁的手段。通过这种方式,德军试图让这些士兵对自己的祖国和领袖产生抵触情绪。
在零下 20 度的严寒中,士兵们被命令赤膊行军。这是对他们身体极限的一种考验,也是为了筛选出具有抗寒体质的士兵。许多人在这个过程中冻伤甚至失去了生命。
然而,最残忍的还是“认亲测试”。德军故意安排俄军战俘相互检举,揭发一名“潜藏的革命分子”就可以换取三天的休假。这使得原本相互信任的战友们开始互相猜疑、互相攻击。彼得罗夫看着战友们为了虚假的指控而互相撕打,他的心中充满了绝望和无助。
在这一刻,彼得罗夫突然明白了,这比铁丝网更能囚禁人的灵魂。这里的一切都是为了摧毁他们的意志和信念,让他们成为德军的傀儡。
维尔纽斯前线,一片冰天雪地,寒风凛冽。这里是战争的最前线,血腥与死亡弥漫在空气中。
经过整编的“东方军团”被投入到了这场最为残酷的消耗战中。他们的任务异常艰巨,甚至可以说是违背人性的。
首先,他们需要穿上俄军的制服,去诱骗自己的同胞走出战壕。而在他们的身后,德军的狙击手早己严阵以待,一旦有俄军士兵上当,便会毫不犹豫地开枪射杀。
其次,他们要用俄语喊话,试图瓦解敌军的士气。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德军还特意准备了录音机,让这些喊话不断循环播放,以扰乱俄军的军心。
然而,这还不是最可怕的。“东方军团”还要首当其冲地承受敌人的炮火攻击,他们的伤亡率是普通德军的三倍之多。
在一个寒冷的雪夜,彼得罗夫的连队接到了一项命令——“收复”一个村庄。当他们如饿狼一般冲进燃烧着的农舍时,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里面全是用俄语哭喊的妇女和儿童。原来,这是德军参谋部故意安排的一场“忠诚度测试”。
这些无辜的生命在恐惧和绝望中挣扎,而彼得罗夫和他的战友们却无能为力。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可怜的人们在火海中痛苦地死去。
当幸存者带着满手的鲜血回到队伍中时,德军的军法官面无表情地递过来一颗镀金子弹,冷冷地说道:“这是陛下赏赐给你们的,下次对着自己人打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