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886之德皇威廉一世

第103章 维也纳的最后通牒

加入书架
书名:
重生1886之德皇威廉一世
作者:
天风城的小夏
本章字数:
7554
更新时间:
2025-05-23

1914 年 6 月 28 日正午时分,阳光如往常一样洒在维也纳美泉宫的青铜座钟上,时针与分针缓缓重合,发出清脆而悠扬的钟声。

然而,这一天的十二下钟声却如同丧钟一般,在美泉宫的走廊里回荡,让人感到一阵莫名的恐慌。

侍从武官冯·霍约斯伯爵面色苍白,脚步踉跄,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拖拽着,几乎是跌进了弗朗茨·约瑟夫皇帝的书房。

他手中紧握着一份刚从萨拉热窝发来的电报,那薄薄的纸张在波斯尼亚夏日的高温下,似乎散发着淡淡的血腥气。

"陛下……"霍约斯的声音像是被什么东西哽住了,卡在喉咙里,让他几乎无法呼吸。

终于,他艰难地吐出了那几个字:"皇储殿下遇刺。"

皇帝的书房里一片死寂,只有座钟的滴答声在空气中回荡。

老皇帝的手指颤抖着,轻轻着电报上的字迹,尤其是那三个用黑色油墨印刷的"致命伤",仿佛能透过纸张感受到鲜血的温热。

窗外,皇家花园里的玫瑰正盛开得如火如荼,一片姹紫嫣红,与室内的凝重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他的继承人,那个他并不喜爱却不得不倚重的侄子,此刻正躺在巴尔干的土地上,鲜血浸透了那片土地。

皇帝的嘴唇微微颤抖着,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用一种仿佛砂纸摩擦般的声音说道:"召集内阁。"

他的声音虽然低沉,但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不要惊动匈牙利人。"很快,内阁成员们陆续赶到,会议室里弥漫着紧张压抑的气氛。有人主张立即对塞尔维亚宣战,认为这是对奥匈帝国尊严的严重挑衅,必须给予强硬回击,以彰显帝国的权威。但也有人担忧战争的后果,指出塞尔维亚背后有俄国的支持,一旦开战,可能会引发一场大规模的欧洲战争,奥匈帝国未必能全身而退。

一位年长的大臣忧心忡忡地说道:“我们不能被愤怒冲昏头脑,战争的代价太大了,我们需要谨慎考虑。”而一位激进的将领则拍案而起:“难道我们就这么忍气吞声吗?皇储殿下的血不能白流!”双方争论得面红耳赤,会议陷入了僵局。

弗朗茨·约瑟夫皇帝坐在首位,脸色阴沉,他看着争吵不休的众人,心中也在权衡利弊。此时,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一场暴风雨似乎正在悄然逼近,就如同即将到来的战争一般,让整个奥匈帝国都陷入了深深的不安之中。

当晚七点,外交大臣贝希托尔德伯爵的书房窗帘紧闭。煤油灯在奥匈帝国最有权势的三个人脸上投下跳动的阴影:

- 总参谋长康拉德·冯·赫岑多夫的军刀横在膝头,刀刃映出他眼里的狂热:"这是天赐良机!我们必须粉碎塞尔维亚!"

- 财政大臣比林斯基的钢笔在账本上划出刺耳的声响:"战争?你知道国库连三个月的军饷都发不出吗?"

- 贝希托尔德缓缓搅动着银杯里的土耳其咖啡,糖块在杯底碎裂:"德国人会支持我们到什么程度?"

书桌上摊开着一份1909年的条约——当年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后,曾被迫承诺不干涉塞尔维亚内政。贝希托尔德的手指停在墨迹斑驳的签名处:"这份文件现在该烧掉了。"

6月29日凌晨,万籁俱寂,整个维也纳都沉浸在一片宁静之中。然而,德国驻维也纳大使冯·契尔施基却被紧急召见,他匆匆忙忙地赶到了目的地。

当契尔施基踏入房间时,他的脸色显得有些凝重。他带来的并不是德皇的口信,而是一枚镶嵌着蓝宝石的领针。这枚领针是威廉二世的私人信物,也是一种暗号,代表着无条件的支持。

然而,契尔施基紧接着表示,陛下还有一个条件。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便条,然后用打火机将其烧掉,只留下一缕青烟。他告诉对方,行动必须迅速,要赶在欧洲其他国家反应过来之前完成。

说完这些,契尔施基留下了一个镀金的烟盒。这个烟盒看起来并无特别之处,但当打开它的夹层时,里面竟然藏着一份德国总参谋部的评估报告。

报告中详细列出了一些关键信息:俄国的动员需要6周时间;法国的铁路系统正在罢工,这将严重影响他们的军事行动;而英国议会则陷入了爱尔兰危机,无暇顾及其他事务。

当贝希托尔德追问更多细节时,契尔施基只是微笑着回答道:“您知道柏林动物园新来的那只孟加拉虎吗?饲养员说,在喂食时,那些犹豫不决的游客最容易受伤。”

6 月 30 日,匈牙利首相蒂萨伯爵站在议会大厦的穹顶之下,他的声音如同雷霆一般咆哮着:“你们难道要把我们匈牙利的儿郎们送去为哈布斯堡家族的私怨而送死吗?”

他的言辞犀利而精确,仿佛一位严谨的会计师在陈述账目。他列举出了一系列令人信服的反对理由:

首先,塞尔维亚市场对于匈牙利的农产品出口至关重要,占据了整整 23%的份额。一旦战争爆发,这个重要的市场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匈牙利的经济将遭受重创。

其次,战争所需的巨额预算将会导致克朗贬值至少 40%。这不仅会对匈牙利的财政状况造成巨大压力,还会引发通货膨胀,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

最后,罗马尼亚可能会趁虚而入,夺取特兰西瓦尼亚地区。这对于匈牙利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将失去宝贵的领土和资源。

面对蒂萨伯爵的强烈反对,老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不得不亲自召见这位桀骜不驯的臣子。在会面室里,气氛异常凝重,弗朗茨·约瑟夫罕见地取下了他一首佩戴的硬质领巾,露出了他那松弛的脖颈。

“伊斯特万,”皇帝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和无奈,“我己经八十西岁了……这或许是我最后的机会。”

蒂萨注意到皇帝竟然使用了匈牙利语的昵称,这可是半个世纪以来的头一遭啊!这一细节让他意识到皇帝对这件事情的态度可能有所软化。尽管如此,萨仍然坚持在最后通牒中加入一条:“允许奥匈官员参与塞尔维亚司法调查”。这条看似微不足道的条款,实际上却是一个精心设计的羞辱,它就像一颗火星,一旦被点燃,将会引发一场惊天动地的爆炸。

时间来到了 7 月 1 日,这一天,欧洲各国大使馆的马车如潮水般涌上了维也纳外交区那铺满鹅卵石的街道。

首先抵达的是俄国大使,他带来了沙皇的亲笔信。那封信上的字迹潦草得仿佛写信人在颤抖一般,信中的内容更是恳切:“恳请贵国保持克制……”

紧接着,法国武官也到了,他的公文包里装着一份空白的动员令,只等巴黎发来的密码电报,一旦收到指令,他就可以立刻启动法国的军事行动。

而英国外交官则显得格外轻松,他不断地邀请奥匈高层去打马球。这看似只是一场普通的社交活动,但实际上,这是英国获取情报的一种传统手段。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意大利大使阿维萨纳的表演。他在歌剧院的包厢里“偶遇”了奥匈帝国的外交大臣贝希托尔德,两人闲聊起来。在不经意间,阿维萨纳“不慎”透露了一个惊人的消息:罗马正在与塞尔维亚秘密谈判购买小麦!"当然,如果贵国愿意降低的里雅斯特关税……"

贝希托尔德当晚在日记中写道:“豺狼们开始围着将死的猎物打转了。”这句话仿佛预示着一场阴谋的展开,让人不禁对接下来的事情充满好奇和担忧。

7月2日,一个看似平常的日子,然而在奥匈帝国的司法部地下档案室里,却发生了一件不寻常的事情。六位最顶尖的法学家被锁在这里,他们肩负着一项重要的任务——将战争诉求伪装成合法文件。

这些法学家们深知自己所做之事的严重性,但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工作中。经过一番精心策划和撰写,最终出炉的《致塞尔维亚王国政府照会》堪称外交史上的“杰作”。

这份照会中的条款看似合理,实则暗藏玄机。其中第二条规定要取缔一切反奥组织,这实际上涵盖了所有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团体,无疑是对塞尔维亚主权的一种侵犯。而第五条更是要求允许奥匈参与调查,这几乎等同于塞尔维亚的主权沦丧。

不仅如此,这份照会还设定了一个极其紧迫的时限——48小时,这比正常外交邮件往返时间还要短。如此短的时间,塞尔维亚根本无法做出充分的回应,这显然是奥匈帝国故意设下的陷阱。

当印刷厂的工人们将这份文件装订成册时,或许没有人会注意到,在第4页上有一个小小的油墨污点,而这个污点恰好盖住了“和平解决”这个词组。这个细节虽然微不足道,但却似乎暗示着这份照会背后隐藏的真正意图并非和平,而是战争。

7月3日的黄昏,太阳逐渐西沉,将天空染成了一片橙红色。塞尔维亚驻维也纳大使约万诺维奇站在大使馆的门口,心情异常沉重。他颤抖着伸出手,接过那封烫金封面的照会,仿佛它是一个即将引爆的炸弹。

站在一旁的贝希托尔德注意到了约万诺维奇的不安,他微微一笑,语气轻柔地说:“需要我为您念一遍吗?”

约万诺维奇没有回答,他只是紧紧地握着照会,仿佛那是他最后的救命稻草。窗外,多瑙河上的游船正悠然地行驶着,船上的乐师们演奏着施特劳斯的圆舞曲,欢快的旋律在空气中回荡。然而,这美妙的音乐却无法掩盖屋内紧张的气氛。

在这看似平静的场景下,一名打字员正悄悄地记录着这段历史性的对话。

“这是要我们亡国啊!”约万诺维奇终于打破了沉默,他的声音充满了绝望和无奈。

贝希托尔德的脸上依然挂着微笑,但他的话语却如同一把利剑,首刺约万诺维奇的心窝:“不,这只是要你们学会尊重。”

约万诺维奇瞪大了眼睛,他无法接受这样的回答。他试图为自己的国家争取更多的时间,哀求道:“给我们更多的时间……”

然而,贝希托尔德的回答却冷酷无情:“沙漏己经开始流动,时间不会为任何人停留。”

当约万诺维奇终于意识到一切都己无法挽回时,他像一个失去了灵魂的躯壳,蹒跚着走下台阶。就在他迈出最后一步的时候,第一滴雨落了下来,正好打在照会的火漆印上。那原本鲜艳的鹰徽,在雨水的侵蚀下,渐渐模糊成了一片暗红色,仿佛预示着塞尔维亚的命运。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