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站在书桌旁边,专心致志的写字。
正好,朱瞻基来到乾清宫书房找他。
修建北京皇宫的时候,是参考了南京的宫城布局的,但也有了一定的调整。就比如乾清宫,南京乾清宫主要用于皇帝日常起居,政务功能较弱;北京的乾清宫正殿面积比南京乾清宫的面积大了许多,设计之初的目的,就是可以给皇帝提供一个召集部分官员议政的地方,不用什么事儿都得去奉天殿。
再比如书房,面积也大了许多,门槛儿都比应天的乾清宫书房高出一截儿。
朱瞻基还不怎么习惯这个门槛的高度,进书房的脚抬的低了点儿,结果被绊了一下,踉跄着往前冲了几步还是没站住,首接跪在地上。
朱棣的声音悠悠传来。
“跪错地儿了,爷爷在这儿呢。”
朱瞻基抬头朝着声音的方向看去,朱棣拿着毛笔,一脸笑意的注视着他。
王恩赶紧扶着朱瞻基站起来:“殿下,没事儿吧。”
“他皮糙肉厚的,摔一下,没问题。”朱棣插话,然后冲着门外喊了一声,“王彦!”
王彦低着头走了进来。
“去,找人过来,把门槛往低削一削……”
朱瞻基心想,爷爷还是重视我,看见我被门槛绊倒了,马上就要把门槛往低削一削……
然后听到朱棣的后半句话。
“……等我曾孙子长大了,进门的时候也被绊一下该怎么办?赶紧的,现在就叫人来弄。”
嗨,早知道神马祖孙情就是泡沫,一触就破……
朱瞻基拍拍衣服,往朱棣身边儿走。
“正好,你过来,给爷爷看看这个写的怎么样。”朱棣朝着朱瞻基招招手。
朱瞻基也好奇,老爷子怎么了这是,喜欢上练书法了?走过桌子跟前一看,一句话,开幕雷击。
“朕以菲薄,嗣承大统,夙夜兢兢,惧弗克荷。仰赖皇天眷佑,祖宗垂休,海宇乂安,华夷宾服……”
朱瞻基瞪大眼睛:“爷爷,您这是干嘛?”
朱棣笑的很开心:“写禅位诏书,传位给你爹啊。”然后又笑了笑,“这古往今来,退位的皇帝有很多,亲笔写禅位诏书的皇帝也很多。可这心甘情愿退位,还亲笔写诏书的皇帝,肯定没有了吧……”
“呃……”朱瞻基小心翼翼的插话,“有,宋高宗,赵……”
话没说完,朱瞻基被朱棣一个眼神瞪回去。
“小子,拿赵构跟爷爷比?赵构被女真人追着打,女真人被蒙古人追着打,爷爷又追着蒙古人打。和爷爷相比,他赵构连提鞋都不配!”朱棣哼了一声,“再说了,赵构连亲生儿子都没有,退位以后让养子当了皇帝。爷爷可是要传位给自己的亲生儿子的!”
朱瞻基笑了笑:“爷爷,我的意思是说,您不用这么着急。这会儿二叔三叔都不在,要不然等他们回来……”
“你三叔倒是快回来了,可你二叔被你扔到日本,要回来也是明年的事儿了。爷爷可等不到明年。”朱棣白了朱瞻基一眼,继续拿着毛笔在纸上往下写了。
“……然朕年逾五旬,精力渐衰,思付托之重,宜及明时。皇太子高炽,英明勇武……”
写到这儿,朱棣皱着眉头琢磨了一下,把“英明勇武”西个字涂掉,然后改成了“仁孝温恭”。毕竟朱棣现在只是在别的纸上打草稿,随便涂涂画画的也没什么。
朱瞻基又一个没忍住,笑出了声。
“笑什么,这可是禅位诏书,要严谨。”朱棣一本正经的说着,“我要是把你爹写成英明勇武,后人看了诏书,还以为爷爷被你爹逼着退位了,然后在诏书里故意这么写,好恶心恶心你爹。”
顿了顿,朱棣又稍微琢磨了一下:“我要是真想恶心你爹,我就再写个‘然弓马娴熟,不输武将’。”然后指着朱瞻基,“到时候,我就说这句话是你让我写的,看你爹怎么收拾你。”
打趣完孙子后,朱棣继续往下写。
“……皇太子高炽,仁孝温恭,睿智天成,朕观其德器夙成,足堪大任。”
“兹欲效法尧舜之道,禅以大宝,以顺天人之望。”
“皇太子高炽,可于永乐十五年……”
朱棣又停笔了,自言自语道:“时间先空下。”
朱瞻基则是心知肚明,空下的是月份和日期,老爷子刚才首接写永乐十五年,说明老爷子是打算今年就要退位了,只不过没确定几月份宣布。
只见朱棣御笔挥舞,继续写着“某月某日即皇帝位,朕称太上皇帝,退居别宫,颐养天年。尔礼部择吉日具仪,翰林院拟诏颁行中外。”
最后,再添一句“凡尔文武群臣,当同心辅佐新君,共襄至治。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这就是一份完整的禅位诏书的草稿了。
按照朝廷这几年的流程,如果是皇帝命令内阁大臣拟旨,一般是皇帝口述旨意的大概意思,让内阁大臣写出来,写完之后拿给皇帝看看有没有需要修改的、是否符合皇帝的本意。
朱高炽和朱瞻基监国时期,如果需要颁布诏书之类的,有时候是朱高炽亲自写,有时候是朱瞻基亲自写,不过大部分时候都是让内阁拟旨。
如果是朱棣自己亲自写的,一般也会交给内阁大臣看一眼,看看内阁成员有没有要补充的。
“大孙,你先看看,有没有什么要补充的。”朱棣放下笔来,往后退一步,示意朱瞻基往前走一步,好完整的把诏书草稿看一遍。
“嗯,写的真好,以后我也这么写……”朱瞻基看的很认真,下意识脱口而出。
“啪!”
朱瞻基捂着后脑勺,委屈巴巴的看着朱棣:“爷爷,干嘛打我啊?”
朱棣瞪着眼睛:“你小子,就该打!你爹还没登基呢,你就惦记着以后写禅位诏书了?爷爷看你是皮痒了!”
朱瞻基揉着后脑勺,讪笑道:“孙儿这不是未雨绸缪嘛。您看啊,等孙儿将来继位的时候……”
“啪!”
又是一记爆栗。
“哎哟!”朱瞻基夸张的跳开两步,“爷爷,您再打,孙儿可就真变傻了!”
“哼,现在也差不多了!少贫嘴,赶紧的,说,诏书有没有要改的!”朱棣没好气的说道。
朱瞻基这才收起玩笑的神色,认真道:“爷爷,孙儿觉得,可以加一句‘太子监国多年,政绩斐然’。这样的话,既能彰显父亲的治国才能,又能让朝野上下更信服。”
朱棣点点头,提笔添上:“嗯,有道理。”然后朱棣又歪着头琢磨,“大孙啊,你说爷爷要不要再写几个重臣的辅政职责,比如夏元吉、杨士奇他们,这样过渡会更平稳一些……”
朱瞻基略微思索:“我觉得不用了。爷爷,孙儿说实话,与其说这些人是您的大臣,不如说这些人是我爹的大臣。这些年来,根本不是我爹在用您的班底,是您在用我爹的班底。”
也就是朱家人敢这么说话,这要放在别的朝代,那可是犯了大忌讳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