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大帝朱瞻基:我的皇帝生涯

第012章 书房议政(六)

加入书架
书名:
宣德大帝朱瞻基:我的皇帝生涯
作者:
笑看秋月与春风
本章字数:
4226
更新时间:
2025-04-20

又叨逼叨逼说了一大段,朱瞻基嗓子都哑了。

朱棣很懂事的把自己的御茶端到大孙子面前,就差说“您请喝茶”了。

“……这些政策,都是为增加国库收入。国库有钱了,也不会愁拿不出钱来抚恤阵亡将士了。”

朱瞻基稍微喝了一点润润嗓子,然后放下茶杯,这会儿下意识拿出前世当老师上课时的架势来了。

朱棣则是很有眼力见的去把朱瞻基手里的茶杯接了过来,这一幕被朱高煦和朱高燧两兄弟的看见,俩兄弟脸上的表情可太精彩了。

至于夏元吉,没工夫看这些,注意力全集中在朱瞻基身上了。

此刻的朱瞻基,浑身上下散发出一副和他三岁的身躯完全不匹配的架势。

“……而且抚恤双方将士,具体如何去抚恤,也是有学问的。比如说,有的阵亡将士,朝廷只需要给他家人发抚恤金就可以了,但发出去的钱总有花完的一天。”

“如果阵亡的是军官,朝廷完全可以允许阵亡将士的子弟继承父职,等于是给了他一份长久的收入,这比一次性给钱要更加合适。”

“阵亡将士的家里若有田地,朝廷可以免除这些将士家眷一定年限的田地税收,减少他们的压力,这也相当于是一种抚恤。”

“孤寡家属由朝廷或卫所供养,发放口粮,这也是抚恤。”

“他们的孩子,朝廷办学,教授他们读书写字,这仍然是抚恤。”

“这样的抚恤,看起来朝廷的花费更多了,实际上,朝廷等于是拉长和支付抚恤金的年限,原本要一次性支付的钱,朝廷分成了十年来支付,这样也可以减少短时间内朝廷的财政支出压力,也省的户部的夏大人每天吃也吃不好,睡不睡不香,晚上还得做噩梦。夏大人,你说我说的对不对?”

……

朱瞻基一口气又巴拉巴拉说了一大堆,觉得嗓子有点干,想继续喝茶润润嗓子,下意识看了一眼手中的空茶杯。

朱棣眼疾手快,一把将朱瞻基手里的茶杯抢回来,然后给了朱高煦一个眼神。

朱高煦也懂事儿,首接把老三朱高燧的茶端了过来。

“来,大侄子,你三叔的茶,刚好不烫了。”

朱高燧:“???”

……

深夜,朱瞻基被朱棣首接留在自己寝宫休息,甚至干脆首接睡在了朱棣的龙床上,欢儿和翠儿两个婢女被特许留在他身边伺候。

朱棣本人继续在寝宫里点灯熬油的看折子。

他的寝宫又不是只有一间房子,朱瞻基在里头睡觉,他在外头办公,互不影响,而且还能第一时间听见朱瞻基半夜有什么动静。

唉,看着桌子上堆积如山的折子,朱棣开始发愁,也不知道他的好大儿朱高炽什么时候能来……

老朱家喜欢压榨儿子的习惯,不止朱棣有,朱元璋也有。当初朱元璋在位的时候,就把许多国家大事都丢给了太子朱标,自己只掌握军权、官员任免和重大案件裁决权这些核心权力。结果就是朱标被称为“史上权力最大的太子”。

至于朱棣,早年在北平做燕王的时候,他就开始让朱高炽帮他处理政务了。

至于朱高煦和朱高燧那俩逆子,别提了。

不过话说回来,朱高炽这小胖子,确实是处理政务的一把手,也难怪他爷爷洪武皇帝那么认可他。

可眼下朱高炽还在赶来的路上,许多事儿只能朱棣自己拿主意,搞得朱棣大半夜的还得加班看奏折。

想到这里,朱棣突然看了寝宫内间一眼,然后默默打消了这个荒唐的念头。

朱棣啊朱棣,你连三岁孩子的主意都打?让大孙帮你处理国事?

算了吧,这事儿要是传出去,怕是自己要青史留名了。

大孙,你……唉,你还是睡吧,赶紧长身体,长大了再让你来帮爷爷也不迟。

这会儿放在朱棣案头的,就是白天在御书房里的会议记录。这种高层会议,参与者的一言一行都会有专人负责记录,朱瞻基说的那些话,也被一字不落的记在了记录文书上。

朱棣己经把这些记录文书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了。

平心而论,朱瞻基提出来的那些策略,如果是一位身居高位多年、手握重权之人提出来的,朱棣会认为这些建议老成谋国,思虑周全。

可这些建议是从三岁多的朱瞻基口中说出来的,那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

朱棣丝毫不担心是不是有人故意教他的大孙这么说的,因为就算是有人教的,朱棣的第一反应也是把这个背后的人找出来委以重任。毕竟这些建议确实提的很好,只要辅以合适的施行细节,那绝对是可以达到目的的。

而且,朱棣从朱瞻基提出的建议里发现很重要的一点:朱瞻基自始至终都是从上位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的。

何为上位者的角度?

举个例子,同样是要挖一条河,上位者考虑往往着眼于大局。

这条河有没有必要挖,如果有必要,在哪里开挖,需要征调多少民夫?筹措多少银两?什么时候开工?这就是“自上而下”的决策思维方式。

反过来还有一种“自下而上”思维方式,就会考虑挖河的时候用什么工具、挖土的时候用多大的框、每天给参与工程的人们提供什么饭食、饭食里的青菜是去东市买还是去西市买……等等。

换句话说,自上而下是掌控方向的决策者思维,而自下而上则是落实细节的执行者思维。

放在治国理政上,皇帝作为最高决策者,只需定下大略方针,朝中大臣们负责完善具体策略,地方官吏则要确保政令落到实处。三者各司其职,方能成事。

朱瞻基提出的那些建议,就是站在一个很高的角度,提供了一些大致的方向。

对于朱瞻基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思维方式,朱棣很满意。

朱瞻基是朱高炽的嫡长子,朱高炽是他朱棣的嫡长子,这代表着什么?

朱家后继有人,江山可托。

(本章完)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