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3月,春寒料峭的早晨,陈晋站在红星机械厂的厂门前。他摸了摸中山装内袋里那叠图纸,油墨的触感透过棉布传来,这是系统昨天半夜投射在他床头的神秘礼物。
厂区深处传来金属撞击声,陈晋快步穿过堆满废旧零件的露天仓库。八点整的晨光里,三车间门口己经聚了二十几个穿蓝色工装的人——都是他昨晚让车间主任通知来的技术骨干。
这是我设计的QY25型吊车,技术都在纸上,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把这些图纸研究一下,做成可以用的零件,然后组装起来,这需要大家这几天再加加班,争取尽快制造出样机
"这是咱们厂抢占市场的机会,慢慢的国外的企业会来到国内抢市场,我们的技术还是比不上一些大型专门从事起重机的公司,所以要在国外还没反应过来前,把这块市场占住。。
"陈晋把泛着奇异光泽的图纸铺在铣床工作台上,图纸上的25吨汽车起重机结构图让所有人屏住了呼吸。老焊工刘建国扶了扶老花镜,布满焊斑的手指划过液压支腿结构:"这箱型梁的焊缝设计...比咱们造过的龙门吊复杂三倍不止。"
陈晋注意到人群后方有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正往笔记本上狂记,那是去年分来的大学生李卫东。他掏出系统附赠的技术解析手册:"这是配套工艺说明,老刘你带焊接组研究埋弧焊参数,李工负责液压系统。"有不懂的就问我,咱们一起把这东西搞出来。
"三个月要建成生产线?"生产科长捏着进度表的手在抖,"现在厂里账上只剩八万块,连液压油缸的锻模都开不起。"
"用现有设备改造。"陈晋指向车间角落的龙门刨,"把导轨加装数控模块,明天开始三班倒加工支腿箱体。"他转身在黑板上画出工装夹具示意图,"没有三轴、五轴机床,咱们就用土法子做分段加工。"
春雨淅沥的深夜,车间依然灯火通明。陈晋蹲在首件箱型梁旁,手电筒的光圈里,张建国正用自制挡板调整焊枪角度。"成了!"老焊工掀起面罩,深褐色的焊缝像一条精密的机械蜈蚣,"多层多道焊,完全达到图纸要求!"
液压试验台上,李卫东盯着压力表指针剧烈抖动:"第三次试压还是渗漏。"他忽然抓起游标卡尺冲向仓库,半小时后举着改装的组合密封圈冲回来:"把O型圈和Y型圈嵌套使用!"压力表这次稳稳停在25MPa。
距离最后期限还有十五天时,总装车间突然响起警报。暴雨从破损的天窗倾泻而下,浇在刚组装完成的起重臂上。"快拿篷布!"陈晋抄起扳手就往高处爬,三十多个工人瞬间结成传送链。当王芳带着最后一块塑料布封住漏点时,所有人从头到脚都在滴水,却望着完好无损的橙色吊臂笑出声。
1993年6月,首台红星牌QY25汽车起重机披着红绸驶出厂房。市机械局的领导还没到场,老厂长己经摸着温热的轮胎泣不成声。陈晋看着系统光幕上"任务完成,奖励90吨全地面起重机技术包"的字样,转头对正在合影的工友们喊道:"今晚庆功宴,明天咱们向百吨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