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异事录:不按套路出牌的历史

第76章 姜维的狂战人生

加入书架
书名:
三国异事录:不按套路出牌的历史
作者:
大奔117
本章字数:
5254
更新时间:
2025-04-14

费祎遇刺身亡,留下了千古难解的谜局。

当费祎的鲜血染红新年团拜会的酒案时,蜀汉政坛的齿轮正悄然转动。表面上看,姜维接任督内外军事是最大受益者,可明眼人都知道,这不过是刘禅玩的平衡术 —— 费祎在世时军政大权一把抓,如今将军事交给姜维、政务留给陈祗,让武将与文臣相互制衡,皇权才能稳如泰山。这种帝王心术,分明是当年刘备制衡诸葛亮与李严的翻版,只不过此时的刘禅,早己不是那个需要董允盯着的少年天子了。

姜维对北伐的态度,用现在的话说叫 “执行力拉满,战略力归零”。作为诸葛亮亲自招降的 “凉州才俊”,他打小跟着丞相学习兵法,连睡觉都抱着《便宜十六策》,满脑子都是 “继承遗志” 西个大字。你看诸葛亮一脉的北伐策略各有不同:诸葛亮是 “技术流”,每次北伐都要搞新发明解决运粮难题;蒋琬是 “策略流”,发现秦岭难走就想从水路偷袭;费祎是 “发育流”,主张先攒够家底再动手;到了姜维这儿,首接变成 “狂战流”—— 管他什么后勤短板、兵力悬殊,抡起刀就往上冲,坚信 “大力出奇迹”。他常跟部下说:“我在凉州时,胡羌兄弟都跟我称兄道弟,只要咱们杀过陇右,他们必然群起响应,到时里应外合,长安指日可待!” 这话听着热血沸腾,可细想全是漏洞:当年诸葛亮七擒孟获靠的是恩威并施,你姜维凭啥让胡羌为你拼命?难不成真以为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就能拉来十万铁骑?

费祎死后五年,姜维像开了 “狂战模式”,年年兴兵北伐,打出了一套让人眼花缭乱的 “五连斩”:

253 年,费祎头七刚过,姜维就率军围攻南安。可惜后勤拉胯,粮食吃完了还没破城,只能望城兴叹班师回朝,活脱脱一场 “到此一游” 式的军事观光;

254 年,他学聪明了,专挑魏军防守薄弱的陇西下手,一口气攻破河间、河关、临洮,抢了数千胡羌百姓带回蜀国。这仗打得漂亮,却暴露了姜维的短板 —— 只知道抢人抢粮,从不经营新地盘,打下的城池转手就丢,跟 “打野怪刷经验” 没啥区别;

255 年,姜维迎来人生巅峰,在洮西大破魏将王经,斩杀魏军数万人,洮河的水都被染成了红色。这是蜀汉自诸葛亮死后最大的胜仗,捷报传到成都,刘禅都忍不住让人在太庙祭天,仿佛光复汉室真的指日可待;

256 年,姜维升任大将军,信心爆棚地与镇西将军胡济约定在上邽会师。谁能想到,胡济的大军走到一半突然 “迷路”,把姜维晾在段谷独自面对邓艾的伏兵。这场大败让蜀汉元气大伤,死伤者的家属堵在成都街头痛哭,而胡济却毫发无损 —— 明眼人都知道,这是荆州派在给姜维下马威:你一个降将想独揽军权?先尝尝自己人的暗算!

257 年,魏国诸葛诞在淮南起兵反司马昭,姜维趁机进军响应。可他屯兵项城数月,既不进攻也不撤退,眼睁睁看着诸葛诞兵败被杀,最后灰溜溜退回汉中,留下 “隔岸观火” 的笑柄。

这五年五战,姜维像个停不下来的陀螺,赢了就喊 “天佑汉室”,输了就自贬官职,没过多久又官复原职。有人说他是 “蜀汉版的堂吉诃德”,举着 “光复汉室” 的长矛,对着现实的风车拼命冲刺。可他没明白,当年诸葛亮北伐,每次都有明确的战略目标 —— 第一次取陇右、第二次围陈仓、第三次收武都阴平,每一步都在蚕食曹魏的地盘;而姜维的北伐,多数时候只是在边境打游击,抢点人口粮食就撤退,连曹魏的边防重镇都没摸到过,更别说动摇根基了。

最要命的是,姜维的 “狂战流” 打法把蜀汉百姓折腾得苦不堪言。诸葛亮北伐时,虽也征兵征粮,但他在汉中搞屯田、在成都修水利,百姓虽累却能吃饱饭;蒋琬费祎主政时,休养生息近二十年,蜀国迎来 “后诸葛亮时代” 的小阳春。可姜维倒好,十年内十一次北伐,平均每年一次大规模出兵,搞得 “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田间地头全是老弱病残,连刘禅想吃点新鲜荔枝都得靠驿站快马加鞭从南中运来。渐渐的,成都街头流传起民谣:“姜维北伐忙,百姓饿断肠;丞相若知否,应悔收此郎。”

更严重的是朝堂上的反弹。当益州派谯周跳出来痛斥北伐劳民伤财时,姜维的政敌们集体露出了獠牙。谯周这人可不简单,他是益州本地大族的代表,早年跟着刘备入蜀时就一肚子不满 —— 凭啥你们荆州派、东州派骑在我们益州人头上作威作福?现在见姜维把国家折腾得乌烟瘴气,立刻抓住机会发表《仇国论》,把蜀汉比作 “因余之国”,曹魏比作 “肇建之国”,说什么 “因余虽小,却能安于现状;肇建虽大,终有分崩离析之日”,说白了就是 “投降有理,抵抗有罪”。这篇文章像一颗炸弹,瞬间在成都掀起舆论风暴,连陈寿都在《三国志》里跟着吐槽姜维 “玩众黩旅,明断不周”。

姜维不是不知道问题所在,可他停不下来。他是降将出身,在蜀汉本就根基薄弱,唯一能证明自己的就是北伐 —— 只有不断打胜仗,才能堵住荆州派的嘴,才能让刘禅继续信任自己。这种近乎偏执的执念,让他成了蜀汉的 “战争符号”:前线需要他提振士气,朝堂需要他转移矛盾,就连刘禅都需要他当 “抗魏吉祥物”,免得被人说 “辜负先主遗志”。

于是我们看到,段谷惨败后,姜维跪在成都宫门前请罪,却在三个月后再次挂帅出征;洮西大胜后,他在庆功宴上醉眼朦胧地说:“当年丞相五次北伐未竟全功,今日我洮西斩敌数万,定能完成丞相遗愿!” 可他没看到,席间陈祗与黄皓交换的眼神,没听到谯周在角落里的冷笑,更没发现蜀汉的国库己经见底,连发放军饷都要靠变卖成都的官田。

姜维的北伐,是一场注定失败的远征。他继承了诸葛亮的理想,却没学到丞相的务实;他空有一腔热血,却不懂政治斗争的残酷。当他最后一次率军出狄道时,看着沿途百姓惊恐的眼神,看着军中老弱病残的士卒,或许曾有过一丝动摇 —— 可转瞬之间,“光复汉室” 的口号又在耳边响起,让他不得不继续举起手中的剑。

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姜维十一次北伐,胜多败少却毫无战略意义。他离 “兴复汉室” 的目标越来越远,离蜀汉的灭亡越来越近。当钟会的大军压境时,姜维还在剑阁死守,幻想着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可他不知道,谯周的投降论早己渗透朝堂,刘禅的诏书正悄悄送往邓艾军中 —— 那个曾经让曹魏闻风丧胆的 “北伐狂人”,最终死在乱军之中,手中还紧握着未写完的作战计划,上面密密麻麻记着胡羌部落的名字,却再也换不来一兵一卒。

姜维的悲剧,是理想主义的悲歌。他用一生践行诸葛亮的遗志,却在现实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当他的头颅被送往洛阳时,司马昭看着那颗尚带怒容的头颅,或许会感叹:“此乃蜀汉最后的热血,可惜,终究敌不过天下大势。”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