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什么?”天兴帝从高位上猛然站起,眉棱骨不易觉察地动了动,“你再说一遍。”
众人听出他声音里隐含的怒意,吓得连大气都不敢出了。
就在这时,周凛手里拿着一只木匣匆匆而来。
“启禀陛下,微臣带人赶到户部度支郎中姚宏昌府邸时,发现他己经自缢于书房之内。姚宏昌临死前留下一封认罪书,称自己受人胁迫克扣军粮,才会导致镇北军大败。”
上首的天兴帝恍若未闻,目光如鹰隼般一一从几个皇子身上扫过。
周凛正欲将证据呈上,他却咬紧了腮帮子,从牙齿缝里挤出一句话来,“念。”
见他手指死死抠着桌沿,身体也小弧度地发着颤,显然是气急了的模样,周凛不敢多言,抬手就展开了认罪书。
臣户部度支郎中姚宏昌,临绝涕泣,顿首再拜于陛下阶前:
臣罪深于渊,戾重如山。今北疆千里焦土,五万忠魂泣血,皆因臣一念畏死、胁于权贵,克扣镇北军粮三十万石,致三军饥馁,溃败于潼阴关。
此滔天之祸,非以死谢罪,岂能赎其万一?
臣本寒门微末,蒙天恩擢至户部。然去岁冬,三皇子密召臣于暗室,持剑胁曰:“北疆军功过盛,恐震东宫。今命汝减其粮饷,滞其锋芒,事成则汝族显贵,逆命则九族俱焚。”
臣慑于天威血脉,惶怖失据,遂篡改文书,以霉粟代新粮,以沙石充谷袋。
昨夜陡闻边疆兵败噩耗,胡骑连屠五城百姓,臣方知罪孽深重,百死莫赎。
恐北疆冤魂入梦索命,臣今剜心泣血,书此绝笔。愿悬臣首级于北关,慰枉死英灵;曝臣罪状于天下,警后来之臣——
胁于权柄而祸国者,永堕无间。
周凛的声音并不大,却如巨石投入湖中,瞬间掀起了一片惊涛骇浪。
克扣30万军粮就己经足够骇人听闻,关键是这里面还牵扯进了两位皇子。
若姚宏昌所言非虚,这将是大邺朝立国以来第一丑闻。
“好好好,你们好得很!”天兴帝只觉一阵天旋地转,差点当场栽倒在地,
“朕真是养了一帮好儿子。”
身旁,小内侍眼疾手快地扶住了他。
“陛下息怒,请保重龙体。”
喜堂内黑压压跪倒一片,连最迟钝的人都嗅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味道。
“陛下万莫动怒,这只是那姚宏昌的一面之词,不足为信。”崔次辅与萧景泽飞快对视一眼,出列道,
“除非证据确凿,否则老臣绝不相信太子和三皇子会做出此等丧心病狂之事。”
太子早就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闻言忙不迭地说道:“父皇,儿臣冤枉!儿臣向来奉公正己,绝不敢染指军粮一事,跟户部郎中姚宏昌更无任何交集。”
比起他的慌张,三皇子反而要从容许多。
他咬了咬腮帮子,皮笑肉不笑地看着萧景泽,“五弟好手段。一封认罪书不仅洗清了自己的嫌疑,还将我和太子殿下一同拉下水,这种一箭三雕的计策,我这种榆木脑袋怎么就想不出来。”
“本王听不懂三皇兄在说什么,这认罪书是姚宏昌绝笔,同本王有什么干系?”萧景泽从容一笑道,
“我知三皇兄此刻心急如焚,但你的当务之急是赶快向父皇陈情,而不是在这里胡乱攀咬别人。”
三皇子冷哼一声,没再理他,而是抬眸看向天兴帝,
“父皇一向是知道的,儿臣因当年母妃之事也有皇后手笔,与太子向来只是表面上的功夫,又怎会为他以身犯险,威逼姚郎中呢?”
三皇子与太子不睦,在朝中并非什么秘密。
但天家向来讲究体面,哪怕己经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只有一天没撕破脸,面子上的功夫就一天还要做下去。
因而谁都没有想到,他竟当众撕破了这层遮羞布。
但也不得不说,三皇子确实是有些急智的。
他选在这种时候戳破这件事,就算是太子本人也没立场责备他,甚而还会感激涕零。
太子总算聪明了一回,闻言也跟着搭腔道:“是啊父皇,论亲疏远近,三弟与五弟一向走得更近。说他为儿臣卖命,这完全说不通嘛......”
“你还有脸说!”
他话音未落,天兴帝就抓起一只茶盏朝他砸了过去,
“身为一国储君,你连自己的亲弟弟都笼络不住。就你这点手段,你让朕日后怎么放心将江山社稷交到你手上?”
对皇帝与太子来说,这话己经极重了。
闻言,几个太子党纷纷变了脸色——
陛下这分明是己经对太子不满久矣,早己起了废太子的心思!
他们有心替太子找补几句,又怕以自己的身份一开口就会火上浇油,反而加重帝王对太子的不满。
正当一帮太子党束手无策之际,三皇子突然开了口,
“今日之事又不是太子殿下的错,父皇何必把气撒在他身上。”
见他一副煮不熟嚼不烂的滚刀肉模样,天兴帝顿时气不打一处来,“混账,你这是在指责朕吗?”
“父皇向来英明,儿臣不相信你看不出来这件事谁才是真正的受益者。我与太子若牵扯这军粮案中,这大邺朝储君便该换人来做了。”
三皇子混不吝地笑了笑,一副豁出去的模样,
“再者,满朝皆知顾家是保皇党,历来只忠诚于龙椅上那个。太子殿下是名正言顺的储君,顾家又岂会成为他的威胁?”
说罢,他转身看向萧景泽,眼底是毫不掩饰的讥诮与嘲讽,
“光凭这样一封漏洞百出的认罪书,五皇弟就想把我和太子殿下拖下水,这未免也太天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