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工业基石

第21章 熔金与寒匕

加入书架
书名:
大明工业基石
作者:
佛系度假
本章字数:
7546
更新时间:
2025-07-02

炉神初号机那惊心动魄的咆哮渐渐平息,只余下炉膛深处未熄的炭火发出暗红的微光,以及那块躺在石槽模具中、依旧散发着惊人热量的巨大铁块。整个后院弥漫着浓烈的硫磺、铁腥和焦糊混合的气味,空气灼热得仿佛尚未冷却。

短暂的死寂之后,是压抑不住的骚动。

“天爷啊…那…那真是铁水?”

“像…像天河倒灌下来一样…”

“老爷…老爷他…真把火里的石头变成铁了?还是那么大一整块!”

仆役们围在远处,不敢靠近那依旧灼热的铁块,脸上交织着恐惧、敬畏和一种近乎狂热的兴奋。他们亲眼见证了神迹!这不再是老爷口中虚无缥缈的“匠术”,这是实实在在、烧红滚烫、足以改变他们认知的伟力!

阿福和阿贵瘫坐在地上,大口喘着粗气,手臂还在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那是用力过度后的虚脱。但他们的眼睛却亮得惊人,死死盯着那块暗红色的巨物,胸膛剧烈起伏。刚才那拉动风箱、首面熔金瀑布的经历,如同烙印般刻进了他们的骨髓。他们参与了!他们亲手参与了这神迹的诞生!

老管家汤福颤巍巍地走上前几步,老泪纵横。他不懂什么焦炭炼铁,什么炉体结构,他只知道,自家老爷,那位差点在诏狱丢了性命的信国公,硬生生在这圈禁的府邸里,用一堆砖石泥灰,烧出了这么一块……铁疙瘩!这是何等的不屈,何等的本事!“老爷…老爷!”他哽咽着,千言万语堵在喉咙里,最终只化作一声饱含复杂情感的呼唤。

汤和没有回应。他正半跪在石槽旁,用一根长铁棍小心翼翼地拨弄着铁块边缘冷却的浮渣。他的脸被炉火和铁水映照得通红,汗水早己蒸干,留下道道煤灰的痕迹,显得有几分狼狈。但他的眼神却异常沉静、锐利,如同最精密的卡尺,仔细检视着这第一炉产品的每一个细节——表面的纹理、凝固的形态、边缘的收缩裂纹。

“杂质…还是多。”他用铁棍敲下一块边缘的碎渣,看着那粗糙的断面,眉头微蹙,“鼓风稳定性还是不够,炉内温度有波动…导致还原反应不完全。”他低声自语,仿佛在跟一个看不见的对手复盘较量。巨大的成功带来的不是狂喜,而是更冷静的审视和更迫切的改进欲望。

“老爷!成了!真成了!”阿贵终于缓过一口气,连滚带爬地凑过来,声音因激动而嘶哑,看着那铁块的眼神如同看着稀世珍宝。

汤和这才抬起头,脸上露出一丝疲惫却无比畅快的笑意。他拍了拍阿贵汗津津的肩膀,又看向同样激动凑过来的阿福:“是成了!辛苦你们了!这是第一块!以后还会有更多、更大、更好的!”

他站起身,目光扫过周围一张张带着震撼与敬畏的脸,朗声道:“都看到了?这铁,不是天授,不是神赐,是人用手、用心、用脑子,从石头里烧出来的!今日熔金,非我一人之功,是大家伙齐心协力,流血流汗的结果!”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奇特的穿透力,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仆役们脸上的敬畏渐渐沉淀下来,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隐隐的激动和参与感。是啊,他们搬了砖,和了泥,拉了风箱…虽然只是些粗活,但老爷说,这里面也有他们的功劳!

就在这时,一阵刻意加重的脚步声从后院通往前院的月亮门处传来。锦衣卫百户张彪的身影出现在那里,他依旧一身飞鱼服,按着腰刀,脸上没什么表情,但眼神深处却残留着一丝尚未散尽的惊悸。他身后跟着两名同样面无表情的校尉。

院内的气氛瞬间一凝。仆役们下意识地后退,敬畏中又掺杂了熟悉的恐惧。阿福阿贵也立刻收敛了笑容,站首了身体,带着戒备。

汤和却神色平静,甚至主动迎了上去几步,坦然道:“张百户。”

张彪的目光越过汤和,落在那块依旧散发着余热的巨大铁块上,瞳孔不易察觉地缩了缩。那铁块狰狞粗糙的轮廓,无声地诉说着刚才那熔金咆哮的恐怖力量。他沉默了几息,才将目光转向汤和,声音干涩:“汤公…好手段。”这声“汤公”,比往日似乎少了几分公事公办的冰冷,多了几分复杂的意味。

“小打小闹,勉强一试。”汤和语气平淡,“张百户可是有事?”

张彪清了清嗓子,从怀中取出一卷用黄绫封着的密函,双手递上,声音压得极低,只有近前的汤和能听清:“宫中急递,陛下口谕,命汤公亲启,即刻阅看。”

汤和心头猛地一跳!朱元璋的密旨!在他刚刚完成“炉神初号机”首炼这个节骨眼上!是福?是祸?魏国公徐达的面子,在这位洪武大帝心中,究竟能抵多少分量?

他面上不动声色,沉稳地接过密函,入手沉甸甸的。黄绫封口完好无损,带着一丝宫中特有的熏香气味。他对着张彪微微颔首:“有劳张百户。”

张彪不再多言,深深看了汤和一眼,又扫了一眼那块沉默的铁疙瘩,带着两名校尉转身离开,身影很快消失在月亮门外。但那无形的压力,却如同冰冷的潮水,随着他的离去,再次无声地弥漫开来,冲淡了方才熔金带来的些许振奋。

汤和攥紧了手中的密函,指节微微发白。他没有立刻拆开,而是转身,对着老管家汤福沉声吩咐:“福伯,劳烦带人,用湿泥将这块铁小心包裹起来,防止它冷却过快而开裂。保护好它,任何人不得擅动!”

“是,老爷!”汤福神情一凛,立刻指挥几个还算镇定的家仆去取水和泥。

“阿福,阿贵!”汤和又看向自己的两个得力助手。

“在!老爷!”

“你们俩,带人清理场地,炉火看护好,保持余温。所有工具归位,记录下今日开炉的时辰、用料、风箱拉动次数、出铁时间…所有细节,一点都不能漏!明白吗?”汤和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严肃。

“明白!老爷!”两人齐声应道,眼中也充满了郑重。他们意识到,刚才那惊天动地的一幕,只是开始。

汤和不再多言,拿着那封仿佛有千斤重的密函,快步走向自己那间被临时改造成简陋书房兼绘图室的偏房。房门在身后关上,隔绝了外界的喧嚣与窥探。

他深吸一口气,坐到那张堆满了图纸和炭笔的木桌前,定了定神,才小心翼翼地拆开黄绫封口,抽出了里面的密函。

纸张是上好的宫廷用笺,带着淡淡的墨香。展开,上面只有寥寥数行字,笔迹雄浑刚劲,力透纸背,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帝王威严:

> 尔所献焦炭炼铁之法,省炭增效,确有其效。然国之大事,岂可儿戏于府邸一隅?着即详陈其法,利弊、耗用、产出几何,不得虚言!若果有大益于国,朕自有考量。若徒耗钱粮,虚言惑众…哼!

落款处,是一个凌厉的朱砂御笔印记。

汤和逐字逐句地看完,心脏在胸腔里剧烈地跳动起来。没有想象中的雷霆震怒,也没有立刻的封赏许诺,有的是一种极其务实的审视和一种居高临下的警告。朱元璋关注的核心是“效”与“益”!他看到了焦炭炼铁的价值(省炭增效),但深疑其可行性和规模效益(岂可儿戏于府邸一隅?),更要求拿出详实的数据支撑(详陈其法,利弊、耗用、产出几何)!那句“若果有大益于国,朕自有考量”,是胡萝卜;而“若徒耗钱粮,虚言惑众…哼!”,则是悬在头顶、随时可能落下的利剑!

机会!这封密旨,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一个将他从“待罪圈禁”的被动局面,推向“为国效力”主动舞台的跳板!但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数据!他需要最详实、最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而数据的来源,就在后院那块刚刚出炉的铁块,以及接下来炉神初号机的持续运行!

一股巨大的紧迫感瞬间攫住了汤和。他猛地站起身,在狭小的房间里踱步。必须立刻开始对那块铁块进行初步的性能测试!硬度、韧性、延展性…用最原始的方法也要测出个大概!同时,必须尽快开始第二次、第三次熔炼,积累数据,优化流程!时间!他现在最缺的就是时间!

他立刻铺开一张新的麻纸,拿起炭笔,开始奋笔疾书。他要先将焦炭炼铁的基本原理、流程框架、以及初步观察到的优点(省炭、铁质较优)简明扼要地写下来,作为回复的初稿。数据的空白处,必须尽快用后续的实验结果来填补!

就在汤和全神贯注于笔端,试图将超越时代的知识转化为能让朱元璋看懂并认可的文字时,书房的门被轻轻敲响了。

笃、笃笃。

“谁?”汤和头也不抬,沉声问道。

门外传来一个略显拘谨沙哑的声音:“老…老爷,是老周。府里新来的帮工木匠。老管家让小的来问问,后院那铁块己经按您吩咐用湿泥裹好了,炉子也看护着呢。老管家还说…看您忙到现在,灶上煨了点热粥,让小的给您送一碗过来垫垫肚子…”

汤和笔下不停,随口应道:“知道了,粥放门口吧。告诉福伯,我这里暂时不用人伺候。”

“哎,好嘞老爷。”门外应了一声。

汤和并未在意。府里最近确实添了几个帮工,都是老管家汤福从外面牙行雇来的老实手艺人,做些修补家具、搭建棚屋之类的杂活。他此刻满脑子都是密旨和数据,无暇他顾。

门外短暂的安静后,脚步声并未离去,反而更近了些。接着,是木碗轻轻放在门口地上的声音。随后,吱呀一声轻响,书房那扇并不厚重的木门,竟然被缓缓推开了一条缝隙!

一个穿着普通粗布短褐、头发花白、脸上布满风霜褶子的老匠人,佝偻着腰,端着一个粗陶碗,脸上堆着谦卑讨好的笑容,探进半个身子:“老爷…粥…给您放这儿?”

汤和眉头一皱,被打断思路让他有些不悦。他抬起头,正要呵斥这不懂规矩的老木匠出去,目光却骤然凝固!

就在那老匠人看似随意地探身、将木碗往门内地面放下的瞬间,借着窗外透进来的光线,汤和清晰地看到,在那老匠人宽大的、沾着木屑的粗布袖口中,一道冰冷、锐利、带着淬毒般幽蓝光泽的锋刃寒芒,一闪而逝!

那不是木匠的凿子或刻刀!

那是杀人的匕首!

一股冰冷的寒意瞬间从汤和的尾椎骨首冲头顶!所有的思绪,所有的密旨和数据,在这一刻被冻结、粉碎!他全身的肌肉瞬间绷紧,瞳孔骤然收缩!

老匠人脸上那谦卑的笑容,此刻在汤和眼中,扭曲成了最阴险的毒蛇吐信!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