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版“回春散”大获成功,药铺生意回暖。青禾对顾云舟的信任加深。顾云舟接到新任务,目标竟与药铺某位常客有关,危机悄然临近。
洪门夜宴后数周。
“济世堂”前堂人头攒动,比往日更加热闹。柜台显眼位置摆放着新包装的改良版“回春散”——瓷瓶更精致,瓶身贴有红纸标签,上书“新制回春散(防潮耐储)”,并盖有“济世堂验”的朱砂印。
陈伯破天荒地站在柜台前,亲自向几位老主顾介绍:“…您放心!这新方子,蜜炙甘草是老头子我亲自盯着,文火慢炖,火候一分不差!地黄是蒸透阴干的,药性保存得足足的!防潮?您放一百个心!按新法子存的,保管用到最后一勺还是干爽的!” 他的话语带着自豪,是对新工艺的认可,也是对青禾的背书。
之前因受潮事件退货的王老板也来了,他拿起一瓶新药仔细看了看,又打开瓶塞闻了闻:“嗯,香味纯正,粉也细。” 他犹豫了一下,“沈掌柜,陈师傅,上次…不是不信你们,实在是…”
青禾微笑着接口:“王老板言重了。上次是我们的疏忽,让您和家人受惊了。这新药,您先拿一瓶回去试用,有效果再付钱。若无效或再有问题,‘济世堂’十倍赔偿!” 她信心十足,推出“试用装”策略。
新药凭借过硬的品质(药效稳定、不易受潮)、陈伯的权威推荐和青禾的大胆承诺,迅速赢得口碑。王老板试用后,其父的老寒腿症状明显缓解,特意登门致谢并付钱购买。退货风波彻底平息,药铺声誉不仅恢复,更因勇于革新而更上一层楼。生意明显回暖,伙计们脸上都带着笑容。
青禾看着柜台上热销的新药,听着顾客的赞誉,青禾心中充满成就感和对陈伯、伙计们的感激。更有一份对顾云舟的深深谢意。没有他的数据分析指明方向,没有他在洪门夜宴的力挽狂澜…改良之路不会如此顺利。一种并肩作战后的信任与默契,在她心中生根发芽。
深夜,沈家书房。顾云舟(顾砚卿)确认青禾和老太爷都己安睡后,才轻轻拨开书桌上一本厚重《本草纲目》的夹层,取出一张用密码写就的微型纸条。就着台灯,他快速译出内容。
纸条内容:“‘青竹’:目标‘夜莺’(女,约30岁,原籍北平,擅长钢琴,有肺疾)确认潜入上海。其夫‘灰鸽’(身份待查)疑似携带重要情报(关东军布防图?)。‘夜莺’近期频繁出现在法租界‘慈安堂’药铺(疑为联络点)及霞飞路咖啡馆。查明其落脚点及接头方式。启动‘鼹鼠’(代号)配合。注意:目标警惕性高,或有武装。‘松柏’示。”
顾云舟眼神骤然锐利!“慈安堂”?这不是距离“济世堂”只隔两条街、规模小得多的一家老药铺吗?店主是个姓吴的鳏夫,为人老实巴交。“夜莺”去那里做什么?买药?还是…那里就是联络点?
更让他心头一紧的是:纸条末尾标注的“鼹鼠”启动代号!这意味着组织在目标身边或“慈安堂”内部,可能安插有内线!风险与机遇并存。
顾云舟新的任务来了,比以往更危险(目标携带情报重要,可能武装)。地点竟离“济世堂”如此之近!一旦行动暴露或发生冲突,极易波及药铺和青禾!洪九爷的威胁尚未完全解除,新的暗流又至…他必须万分谨慎!顾云舟迅速记下内容,将纸条凑近灯火烧成灰烬。他需要尽快制定行动计划,首要任务是确认“夜莺”在“慈安堂”的活动规律,并尝试接触或识别“鼹鼠”。
次日下午,“济世堂”斜对面的街角。顾云舟扮作等活的黄包车夫,帽檐压低,暗中观察着“慈安堂”的动静。
“慈安堂”门面不大,生意冷清。吴掌柜正靠在柜台打盹。这时,一个穿着素色旗袍、身形略显单薄、面容清秀却带着一丝病态苍白的女子(约30岁)从远处走来。她步履不快,偶尔用手帕掩口轻咳,径首走进了“慈安堂”。
顾云舟眼神一凝!特征基本吻合(年龄、气质、肺疾)!他仔细观察:女子在柜台前停留片刻,似乎抓了几味药(距离远,看不清具体)。付钱时,她与吴掌柜交谈了几句,吴掌柜点点头,神色如常。女子拿着药包离开,走向霞飞路方向。
顾云舟没有立刻跟踪,以免打草惊蛇。他注意到一个细节:女子离开后不久,一个穿着“慈安堂”学徒衣服的瘦小少年(约15、6岁)也溜了出来,看似随意地朝女子离开的方向张望了几眼,然后转身钻进旁边的小弄堂。
顾云舟: 是她吗?“夜莺”?她在“慈安堂”似乎只是正常抓药。但那个学徒鬼祟的张望…是巧合?还是…“鼹鼠”?任务有了明确目标,但谜团更多了。她抓的药…会不会是传递情报的掩护?吴掌柜是否知情?那个学徒…是关键!
顾云舟压低帽檐,拉起黄包车,悄无声息地汇入人流。他需要更多信息,需要确认那个学徒的身份和行踪,需要弄清“夜莺”抓的是什么药。危机如同看不见的蛛网,正悄然在“济世堂”的周围编织。而药铺内,青禾正欣喜地看着新药销售账簿,对即将迫近的危险浑然不觉。顾云舟回头望了一眼“济世堂”温暖的灯火,眼神坚定而复杂。守护她,守护药铺,与完成任务…这其中的平衡,将是他面临的最大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