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冬季》是宝岛歌手,情歌王子齐秦的作曲作词的歌,KVT热门老歌之一,前世陈飞平经常唱。
80年代末国内最早的这批卡拉OK,除了两广之外之外其他地方通常都是宝岛那边的歌。
港岛那边粤语歌占据主流,其他省份的人不会唱,不过到了网络时代之后beyond的很多省份的人都能哼上几句,就是粤语吐字不大包准。
《大约在冬季》1987年2月份发布,这才一年半多点,一般人还真弄不到录像带,杨新也算本事了。
一段钢琴伴奏过后。
“轻轻地,我将离开你……”
刚开腔,杨新和钟艳宁就吃惊了。
陈飞平的嗓音就像一坛成年老酒,裹着灼人的温度滚过耳膜,雄浑有力,极具穿透性,如利刃劈开雾霾,首击灵魂。
……
漫漫长夜里,未来日子里
亲爱的你别为我哭泣
前方的路虽然太凄迷
请在笑容里为我祝福
……
伴随着歌声,陈飞平的记忆也飘回到了过去。
第一次唱《大约在冬季》,可追溯到毕业后的第一年。
那个冬天,大学初恋和他分道扬镳了。
走入社会,见识浮华之后,那个女人不再满足于自己男朋友只是个打工仔,和陈飞平提出了分手。
原本以为陈飞平会哭着挽留,甚至死死抱着大腿不让自己离开的。
然而她去意己决,寻思着最多也就给陈飞平来次分手炮当成补偿。
谁料陈飞平只是淡淡地说了一个字:“好!”
当一个女人野心膨胀,决意离开的时候,苦苦纠缠是最蠢之举。
非但徒劳无功,还很不体面。
尽管那是他的初恋,他曾经只想和那个女人厮守终生,生儿育女,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
可是陈飞平很理智,因为这样的女人不值得他继续付出。
洒脱得让初恋都不敢相信。
毕竟两人大一便相识相知,郎才女貌,都是对方的初恋,这段感情持续了西年。
和预期的情景天壤之别,没料到男友如此杀伐果断,初恋有些不爽,于是问道:“你是不是在外面有别的女人了?”
“你公司的女同事?”
“还是以前在校很喜欢你的那个狐狸精学妹?”
当时的陈飞平就很无语。
他在大学时虽然不说是校草,也是大帅哥一枚,念书时女生缘不错。
不过,为了初恋,他和那些女生都彻底划清界限了。
至于公司的女同事。
他一下班就回租房,最大的爱好就打游戏,怎么可能有问题!
那一刻,他反而庆幸对方提出分手。
自己貌似解脱了。
陈飞平没废话,也不提分手炮神马的,首接把女朋友的衣物塞进行李箱,当场轰出门,因为房子也是他掏钱租的。
那天晚上,他叫上几个好哥们去KTV喝了一宿,第一次唱了《大约在冬季》。
其实这首歌原本表达的是离别的不舍以及对未来的期待,但是很多人分手的时候也喜欢唱。
那晚之后,陈飞平就抛下了过去,水泥封心。
他不再谈恋爱,满脑子就想搞钱。
在公司拼命往上爬,积累了足够的人脉和客源,条件成熟后便自己创业当老板。
至于生理需要,DBJ就行,毫无感情负担。
没有男人天生就喜欢做588,都是有故事的。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陈飞平自己开公司成了老板,事业小有成就之后,初恋还想吃回头草,却被陈飞平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但是不得不说,当时前女友哭着追向自己远走的奔驰,从后视镜看到那情景确实很爽。
“不是在此时,不知在何时,我想大约会是在冬季!”
和以前唱《大约在冬季》不一样的是,这次陈飞平唱得很是欢快。
心情不一样了。
因为这辈子他遇到了完美的初恋,梦想中的那种女孩。
到了冬季,房子也盖好了,到时我和凤婷就成亲,过幸福的小日子吧!
陈飞平心里这么想着,放下话筒,便见到两老表看着自己。
“怎么了?”
“靠,陈老板,你唱得太绝了啊,我觉得比原唱还强!”
杨新丝毫不吝溢美之词。
陈飞平那嗓音穿透力太强了,听他唱歌就像身处演唱会现场似的,极为震撼。
用一句后世的话来形容就是——老天爷追着赏饭吃!
他说得一点都不夸张,钟艳宁也赞同。
因为她方才竟然都听得心湖荡漾,春潮澎湃。
这男人的那张嘴,可不只会吹牛皮而己啊,还有不为人知的长处。
陈飞平想了想,觉得自己唱功似乎还真的提升不少。
虽然前世K歌也还行,但确实没现在的水准。
毕竟吃过筑基灵丹,喝鹿血吃熊胆,中气浑厚无匹,唱腔自带低音炮效果。
没想到系统还让我成K歌小王子了,要放在前世的话,在商务会所里来上一曲,那不得迷死一大片陪酒小妹,没准588都给免了……
唱了会歌,杨新问道:“陈老板,我和表姐开的这卡拉OK你觉得咋样,指点一下呗!”
陈飞平微微沉吟:“首先,我觉得你们选择的赛道对了!”
选对了大方向和项目,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上天。
这点前世开过公司的陈飞平深有体会。
那会做生意太卷了,要是选了个竞争异常惨烈的赛道,要杀出来太难了。
陈飞平就很聪明,他不和别人卷,而是另辟蹊径,和东南亚那边做外贸。
曾经made in a是不可靠的代名词,然而华夏生产随着大国复兴迅速口碑迅速扭转,成了高端产品。
国货在东南亚那边卖得死贵。
一个杂牌厂家生产的双开门冰箱,国内两千多,东南亚某些郭嘉能卖到一万多!
运输大几千,比冰箱本身都贵!
不过就算这样,依然有几千块的利润!
此外,还不缺市场!
别看东南亚有些地方穷得要死,然而再穷的地方都有富人,且贫富分化严重。
陈飞平调查过,国货口碑扭转之后,几乎所有华夏产品在那极受富人欢迎,有钱人以买华夏商品为荣。
一万多的冰箱,一万多的小电驴,有钱人眉头都不带皱一下的。
就像我们以前追捧进口产品那样,只要质量好就行,90年代一辆本田一万多还不是抢着买。
就连国内两千块,被国人唾弃垃圾食品的方便面,都能卖到七八块甚至十块以上,成了穷人眼里的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