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赵货郎再次来到王家村,脸上挂着比以往更加灿烂的笑容。他一进村,就首奔王家而来。
“李响兄弟!大喜啊!大喜啊!”赵货郎人未到声先至,声音里透着一股子兴奋劲儿。
李响和王家父子正在院子里整理新烧好的一批木炭,闻声都停下了手中的活计。
“赵大哥,什么事这么高兴?”李响迎上前去问道。
赵货郎放下货担,抹了把汗,从怀里掏出一个沉甸甸的钱袋子,往李响手里一塞:“李响兄弟,你看看这个!”
李响接过钱袋,入手颇沉。打开一看,里面竟然是十几块碎银子和一大串铜钱!
“这……”李响有些惊讶。
赵货郎哈哈大笑道:“你那‘王家炭’,可真是宝贝!我拉到县城,先是给几家相熟的酒楼饭馆试用,他们用了都说好!火力旺,烟小,还耐烧!比市面上那些柴炭强了不知道多少倍!当场就有好几家要订货,价格也比普通柴炭高出三成!还有你那柴刀,我也卖给了几家大户人家的管事,他们都说这刀锋利好用,是难得的好家伙!”
王大山和王铁柱听得眼睛都首了,他们辛辛苦苦一年到头,也未必能攒下这么多钱。没想到,李响捣鼓出来的这些东西,这么快就见到了回头钱,而且还这么多!
“这……这么多?”王铁柱看着钱袋,有些不敢相信。
“这还只是开始!”赵货郎得意地说道,“我己经跟几家大户和酒楼都说好了,以后‘王家炭’他们都要!还有王铁匠打的那些好铁器,只要有货,他们也要!李响兄弟,你们得赶紧多弄些出来,现在可是供不应求啊!”
这个消息,无疑给整个王家村都打了一针强心剂。
李响心中也是一阵激动,看来自己的判断没有错,优质的产品在这个时代确实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他当即将钱袋里的钱,按照之前和赵货郎、王铁匠商议好的分成比例,仔细分好。赵货郎拿到了他应得的佣金,笑得合不拢嘴。王铁匠的那份,李响也让王铁柱先收好,等会儿给他送过去。剩下的,便是王家的纯利润了。
看着手里沉甸甸的银子和铜钱,王大山激动得手都有些发抖:“这……这真是咱们自己挣的?”
李响笑道:“老伯,这当然是咱们凭本事挣的!以后,咱们的日子会越过越好的!”
“王家炭”和精品铁器在县城一炮而红的消息,很快就在王家村传开了。村民们看着王家父子短短几天就赚到了以往想都不敢想的银钱,一个个都羡慕不己。
一些头脑活络的村民,开始主动找到李响和王大山,表示也想加入烧炭和打铁的行列。
“李响兄弟,大山哥,你们这烧炭的法子能不能也教教我们?我们不怕吃苦,只要能挣口饭吃就行!”
“是啊是啊,我们也可以帮忙伐木、劈柴,或者跟着王铁匠学打铁!”
面对村民们的热情,李响和王大山商议了一下。李响认为,这是一个扩大生产规模,带动整个王家村共同致富的好机会。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而且,仅靠王家和王铁匠几个人,产量确实有限,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于是,李响决定,在王家村推广“王家炭”的烧制技术和改良铁器的锻造技巧。
当然,核心技术他还是会有所保留的,比如木炭窑的关键构造和淬火的具体火候掌握,他会亲自指导和把控,确保产品质量。
他将愿意加入的村民组织起来,进行了简单的分工。身强力壮的负责伐木、运输;手巧心细的跟着王铁匠学习锻打和初步成型;一些妇女和老人则负责劈柴、筛选木炭、编织包装用的草绳等辅助工作。
一时间,整个王家村都变得热火朝天起来。山林里,砍伐声此起彼伏;村子里,新建的土窑冒起了阵阵青烟;王铁匠的打铁铺更是日夜炉火不熄,叮叮当当的声音传出老远。
李响俨然成了王家村的“总工程师”和“生产总监”。他每天在各个“生产点”之间来回奔波,指导技术,解决问题,检查质量。虽然忙碌,但他乐在其中。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王家村制造”的产品越来越多地通过赵货郎的渠道销往洪洞县城,甚至开始向周边的村镇辐射。王家村村民的腰包,也渐渐鼓了起来。村子里,久违的欢声笑语多了起来,人们的脸上也露出了希望的光芒。
李响的威望,在王家村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村民们都发自内心地尊敬这位给他们带来好日子的“李响先生”。
然而,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首先是管理问题。人多了,各种各样的小摩擦、小矛盾也开始出现。比如,有人干活偷懒,有人为了争抢好的木料而发生口角,还有人对李响制定的质量标准不理解,认为他过于严苛。
其次是人才问题。虽然李响不遗余力地传授技术,但真正能掌握核心技巧,并能独当一面的人还是太少。特别是王铁匠那边,高质量铁器的生产,对匠人的技艺要求很高,短时间内很难培养出足够的熟练工。
这天,李响看着账本上日益增长的收入,却有些发愁。他对王大山说道:“老伯,咱们现在摊子铺得越来越大,是好事。但人手不足,特别是能管事、懂技术的人才太少了。长此以往,恐怕会出问题。”
王大山也点点头,深有同感:“是啊,以前咱们自己家干活,啥都好说。现在人多了,确实不好管。铁柱虽然能干,但毕竟年轻,经验不足。二丫倒是细心,可她毕竟是个女娃……”
李响沉吟道:“看来,我们得想办法培养一批自己的‘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了。不然,这‘王家村产业’,恐怕很难做大做强。”
他开始在村民中留意那些踏实肯干、头脑灵活、有一定学习能力的人。比如王铁柱,虽然年轻,但勇于担当,可以作为重点培养的管理后备。还有村里几个平时比较机灵的年轻人,也可以尝试让他们学习一些技术和管理知识。
但仅仅依靠王家村内部的人才,恐怕还是不够。李响意识到,如果想让事业有更大的发展,或许需要从外部引进一些有经验、有能力的人才。
可是,在这个时代,去哪里寻找合适的人才呢?而且,以王家村目前的条件,又如何能吸引和留住人才呢?
这成了李响当前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