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明1128

第991章 攻克天花

加入书架
书名:
芳明1128
作者:
西洋湖边
本章字数:
5886
更新时间:
2025-06-21

冬日的寒风扫过玄武湖畔,水面结起薄冰,倒映着远处金陵大学医药研究所高耸的屋脊与烟囱。院中火力全开,蒸气锅炉轰鸣不绝,温室与实验楼内灯火通明,学子与医工穿梭其间,紧张有序地进行着一场与天花病毒赛跑的战斗。

自寿春爆发疫疠,消息传来不到三日,金陵大学即奉方梦华首相之令,全所转入「紧急疫苗生产战备模式」。此次不同于小范围接种,而是面向全淮南与江南数百万人,所需疫苗剂量为过去数十年的总和。如何高效率生产、标准化保存与远途运输,成了学界与政界的联合作战。

「再不稳定化,就算让疫苗送至润州,也会因温差失效。」方敏眉头紧锁,站在培养台旁,一手持放大镜,一手记录病苗的活性反应。她一身灰蓝布袍,衣袖挽起,显出手腕上细密的青筋。

「将痘苗干燥后涂布于丝帛或蚕纸,是否可延长存活时间?」宗嗣尹问道,一旁的徐月娥立刻将浸痘丝布取出放入低温箱中。

「若加入蜂蜡封层再冷藏,理论上可延五日。」方敏略一沉吟,「但要有人每日巡查冷库,压力甚大。」

「若是将牛痘皮屑混入甘油稀释液内,用陶瓷器密封,能保七日。」王士元在一旁补充,指向他用数学模型推导出的保存时限表格。

「好,两条路线都做实验,分别给濠州、苏州试运。」

「火候要稳,牛痘苗培育不能急躁。」许叔微眼神如炬,指导数名药工将牛痘病毒从犊牛臂皮中提取,转移至新鲜宿主。

「此处如处方用药,稍差半分即是毒药!」他顿了顿,又问:「方首相可有命令何时出苗?」

「三日后,需有首批一千剂南送。」李宝拎着厚重钢盒,从工坊外踏雪而来。他一身军装斜挂蒸汽压力表与温度尺,手中捧着新式的牛痘冷藏盒试验品。

「这是神机营与舟山工坊合作之作,可插冰块保冷七日。」他打开铁盒,里面整齐排着陶制药管,外壁涂有桐油密封。

「倘若这批成功,便能海运至杭州、江州、甚至广南。」方梦华自后堂走来,身披革裘,眼中满是沉稳与刚毅,「我朝若能控疫于冬末,则春耕无忧。」

「患者身上提取的痘液,用于种痘可节省成本,却容易交叉感染。」

回春营团长陈妙贞坐在一间帐篷中,指着几名女医官手中正在制备的牛痘膏批示:「此疫不同小可,宁可损耗,也不可让一人因疫苗致死。」

「我们将每剂分装于竹筒内,标上来源与日期,送交检定所核验。徐姑娘与花少尉已验过七批,其中五批合格。」

「三批不合者,是否来自旧法牛痘苗?」花金斗进来回报,脸上带霜气,军靴踏地有声。

「是,来自寿春战地医坊,由民间术士所献。当即焚毁,严禁外传。」

午后的钟声响起,方敏走上讲堂,看着百余名医科与生物系学生。

「从今日起,贵班自愿者将组成『金陵疫苗青年队』,分赴各州府协助接种与疫苗监管。」

她停顿片刻,眼神如炬:「你们当中,有人会走入疫区,有人会为储藏冷链与病苗监控奋战,也有人将以数据、模型与草药实验保护同胞。」

徐月娥起身敬礼:「学生愿往池州疫区,与回春营合流。」

宗嗣尹也起身:「愿往扬州,协助分析数据与仓储系统。」

岳云从门外走入,一身神机营军装:「岳某愿率一支百人队护送疫苗至寿春北线,同时平息恐慌传言。」

方敏微微颔首,目光投向堂下群英,声音稳而坚定:「大疫当前,你们是医者,也是士人;尔等出征,不为封侯拜将,但为万民不死、春田无忧。」

金陵大学主楼灯火未熄,雪花打在窗棂上。

方梦华立于窗前,手中捧着一份疫区调度地图。地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疫苗车队路线、冷藏接力点、军队护送单位与回春营驻点。

她看向王士元与方敏,低声道:「这是我们这一代的春秋之责。不是与蛮夷打仗,而是与死亡、愚昧与恐慌为敌。」

「一切开始于寿春,但不能终于寿春。」

永乐十三年二月初三,东风解冻,春潮拍岸。自寿春爆发疫疠以来,已历四月余,经过医药研究所与回春营之全力奔走、方梦华紧急动员下的牛痘接种,疫苗车队往返如梭、护送冷链如命。至此日,明国境内近五百万人已完成接种,江南与淮南无再现天花重症。

《明华月报》头版大标写:「天行伏诛,民不再死——千年绝症终有解」。《扬州日报》则刊社评曰:「此功当记方梦华首相与医官许叔微、教授天子方敏、神机营、回春营、各道州府,共为万世功德。」

是夜,江东、两浙、江右、徽饶各地纷纷焚香酬神,百姓于祠庙前自发挂红灯、设粥棚、写感谢榜,孩童绘画《牛痘神像》,庙祝以「女官家功德无量」为词,为方梦华与方敏设神主、供百花。

颖州,曾是伪齐汴梁南部重镇,如今却已无城无军。冬末之疫,早使城内腐尸遍地,官吏溃逃,赋税断绝,流民饥饿相噬,军卒盗卖病苗致死者单日千人以上,最终伪齐伪官和正绿旗驻军自行北撤,焚仓而遁。

二月初八,明军第八军团入颖州,全军着灰色长袍,佩戴「回春营通行证」。军中轻骑先行,发传单,示诚意:「愿就疫者,不杀;愿归顺者,发药、赐粥、给工。」

当地百姓初时疑惧,后见回春营女医陈妙贞亲赴疫所抱出病儿,亲自以牛痘种之,众人始信。

三日后,方梦华亲率使节、医队、粮队入颖州,于原州衙旧址立「新民救济总局」,设教习所、医所、民籍登记处、疫苗重接中心。她穿黑裘长袍,携岳云、宗嗣尹,并命王士元草拟颖州入籍条例,赐印文告:「疫虽苦,人不可弃;今我明国不为霸国,唯民是宝。颖人归化,自是同胞,愿共铸新国。」

百姓闻之,跪于城门外,焚香再拜。

然,疫情退散之后,痛苦并未止于此。

颖州百姓历疫而存者,多为赤贫、童妇、老弱,或曾为伪齐编户之奴,识字者稀少,文化与淮南的明国新政隔绝。一批批新附之民被安置至明国各地,或为建设队、或为水利工,起初安分工作,然逐渐遭到排挤。

在金陵街头,曾有数名颖州移民穿着补丁布衣、用方言问路,被一群市童指为「疫人」,嬉笑作势远避。有食堂贴出歧视性标语:「疫后外乡人,不得入内」。

扬州、苏州工坊亦传出「颖州佬偷煤」、「不识制图还擅动机器」、「懒工逃工」等谣言。有人叫嚣:「这些人从瘟疫地来,吃我们粮,拿我们工资,还不知感恩。」

此情此景,渐引颖州新附之民聚集请愿,甚至数地爆发打斗。在钱塘,一名颖州少年因取水与人争执,被打至重伤,引来四百余人围衙叫冤。

金陵总理大臣官邸内,夜色沉沉。

「此等歧视,非但违我国法,更坏我民心。」方梦华合上手中简报,声色具厉。

她命内阁召开「新附融入专案会议」,责令以下:

由国会特设「颖州新民接纳特别条例」,针对新附民提供识字教育、疫后医疗、技术培训;明州、金陵、扬州等各大报刊每日须刊登新附民正面报导;在各大市政学堂开设《江淮共源史》课程,强调南北同根;任命许叔微为「颖州医政改良特使」,建立当地第一家现代医院;命花金斗组织青年卫队,作「工农和解互助营」;方敏与王士元亦将率金陵大学学生赴颖州「扶志义教」,设四所新式学堂。

最终,她在国会发表讲话:「今日颖州之贫,不因其人劣,而是历史之苦。若我辈身在其间,未必能过得更好。」

「若明国不能容纳一州新民,何来四海一家?」

「昔年有疫、今有偏,皆是病。我等要医的是人心。」

至永乐十三年三月,天花于明国境内终告断绝。方梦华将此定为「公卫节」,颁布《牛痘种痘法》,列为义务接种。

而在金陵的某个工坊,一位来自颖州的青年工人将母亲的棉布手帕包裹着一本破旧的《金陵基础算学》,轻声念道:「我们,不再是疫区人,我们是大明公民。」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