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名叫赵曙的皇子,
他的命运如同一叶扁舟,
在权力与情感的惊涛骇浪中起伏跌宕。
第一章:幼年入宫
明道元年(1032 年)正月三日,
东京开封府宣平坊的濮王府邸内,
一声响亮的啼哭宣告了赵曙的诞生。
据说他出生之时,
红光照遍居室,
更有人目睹黄龙在红光中自在游动,
似乎预示着这个孩子的不凡。
他乃是濮安懿王赵允让的第十三子,
母亲仙游县君任氏温柔贤淑,
将他悉心照料。
然而,宋仁宗赵祯早年子嗣艰难。
景祐二年(1035 年),
年仅四岁的赵曙被宋仁宗接入皇宫,
赐名为赵宗实,
并交予曹皇后抚养。
小小的赵宗实离开了熟悉的濮王府,
踏入那威严神秘却又陌生的皇宫大内。
赵宗实天性纯孝,
自幼便对读书有着浓厚的兴趣,
对嬉游玩乐之事毫无兴致。
他常穿着朝服,
恭敬地拜见自已的老师,
言辞恳切地说:“您是我的老师,
学生不敢不以礼相待。”
那时,吴王宫教授吴充进呈《宗室六箴》,
仁宗将其交予宗正。
赵宗实拿到后,
立刻将内容工工整整地写在屏风之上,
时刻以此来约束自已的言行举止。
景祐三年(1036 年),
赵宗实被封为左监门卫率府副率,
此后一路升迁,
先后成为右羽林军大将军、宜州刺史。
但在宝元二年(1039 年),
宋仁宗的亲生儿子豫王赵昕呱呱坠地,
赵宗实便出宫回到了生父赵允让身边。
第二章:储君之路
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
庆历三年(1043 年)正月,
豫王赵昕不幸早夭。
皇祐二年(1050 年),
赵宗实(即后来的赵曙)的官职晋升为右卫大将军、岳州团练使。
嘉祐三年(1058 年),
濮安懿王逝世后,
赵宗实在分遗物时尽显仁厚,
将所得玩物全部分给了那些等安葬父亲后就要离开这里的王府旧人。
宗室子弟中有人借了金带却拿铜带还,
主管的人把这事告诉他,
赵宗实说:“这真是我的带啊!”
便接受下来。
曾让殿前侍者给他卖掉犀带,
那犀带值钱三十万,
被弄丢了,
赵宗实也不追问。
嘉祐三年(1058 年)6 月,
丞相韩琦、龙图阁直学士包拯等人又向仁宗提立皇太子的事情,
仁宗说后宫又有怀孕的,
此事等等再说。
结果没多久,
后宫确实生产,
但是个女孩。
当时赵宗实刚好因生父赵允让逝世服丧。
嘉祐六年(1061 年)十月十二日,
朝廷打算起用赵宗实担任秦州防御史、知宗正寺,
赵宗实以守丧期未满而推辞。
赵宗实四次上奏推辞,
朝廷才允许他继续守丧。
守丧完毕之后,
赵宗实又被授给秦州防御使、知宗正寺,
他再次推辞。
嘉祐七年(1062 年)八月,
朝廷允许赵宗实罢去宗正一职,
又担任岳州团练使。
同年八月初四,
一道诏命如巨石入水,
打破了平静——
赵宗实被立为皇子;
初九,改名赵曙。
赵曙听到诏命后称病,
推辞当皇子,
请潭王宫教授周孟阳撰写奏疏,
周孟阳做了些劝诫,
赵曙连忙拜谢。
奏疏上了十多遍,
仁宗没有同意,
下诏同判大宗正事安国公从古等人前往劝告服从命令,
于是众臣到赵曙卧室扶起他送入皇宫。
赵曙才答应做皇子,
并告诫舍人说:“谨慎地守好我的屋舍,
皇上有了后嗣,
我就回来。”
八月三十日,
赵曙出现在清居殿。
从此以后,
赵曙每天两次朝拜仁宗,
有时还到皇宫内服侍仁宗。
九月,
赵曙被封为齐州防御史、巨鹿郡公。
第三章:继位风波
嘉祐八年(1063 年)农历三月,
仁宗逝世。
夏四月初一,
曹皇后发布遗诏,
让赵曙继承皇帝位。
文武百官进入宫廷,
痛哭哀悼。
韩琦读仁宗遗诏制命。
赵曙到东殿接见文武百官。
正式即位,
是为宋英宗。
四月初二,
大赦天下,
赐给百官爵加一等,
奖赏各军。
赵曙想为仁宗守丧三年,
命令韩琦代理军政事务,
宰相大臣等不答应,
赵曙才收回成命。
四月初四,
赵曙生病。
派韩贽等人向契丹报告英宗即皇帝位的消息。
四月初五,
尊奉曹皇后为皇太后。
四月初八,
下诏请求皇太后共同处理军国要事。
四月十四日,
皇太后到小殿垂帘听政,
宰臣又到小殿帘前上奏国事。
四月十四日,
制作受命宝印。
四月十六日,
任命皇长子赵顼为安州观察使、光国公。
第四章:两宫嫌隙
赵曙即位之初,
由于生病便由曹太后来垂帘听政。
一些宦官不断向曹太后说赵曙的坏话,
致使两宫嫌隙萌生,
关系颇为紧张。
为了调解两宫矛盾,
韩琦和欧阳修先对曹太后说:“您侍候先帝仁宗这么多年,
天下谁不知道您是一个又贤德、又宽厚、又仁慈、又通达的人,
为什么现在会和儿子过不去呢?
他是个病人,
您不至于和他一般见识吧。
难道您希望别人象议论天下其他继母那样去议论您吗?”
他们又对赵曙说:“自古以来,
天下贤明的君主不计其数,
人们为什么唯独称颂舜为大孝子?
难道其他人都不孝顺?
当然不是。
父母慈爱而子女孝顺是很平常的事情。
如果父母作的不好而子女依然孝敬有加,
那才值得称道啊。
过去太后是个什么样的人难道您还不清楚?
您只管尽您作人子的孝心,
相信太后一定不会亏待了您。”
在大家的劝解下,
两宫之间的矛盾得以逐步缓和。
第五章:濮议之争
治平元年(1064 年)五月,
赵曙病体恢复,
曹太后撤帘还政。
可谁知,
赵曙亲政仅半个月,
宰相韩琦等人就向他提议请求有关部门讨论赵曙生父的名分问题。
当时仁宗逝世已有 14 个月,
赵曙批示,
等过了仁宗大祥(中国古代汉族丧礼仪式之一,
父、母丧后两周年(即第二十五个月)举行的祭礼)再议。
治平二年(1065 年)农历四月初九,
韩琦等再次提出赵曙生父的名分问题,
于是,
赵曙出诏将议案送至太常礼院,
交两制以上官员讨论。
由此引发了一场持续 18 个月的论战,
这就是北宋史上的“濮议”事件。
朝堂之上,
大臣们分成了截然不同的两派。
以王珪为首的一派认为:“陛下既已过继给仁宗,
当尊仁宗为皇考,
濮王只能称皇伯。”
而欧阳修、韩琦等人则主张:“濮王乃陛下生父,
称皇考合情合理。”
双方各执一词,
争论不休。
朝堂上唇枪舌剑,
互不相让。
“若尊濮王为皇考,
置仁宗于何地?
此乃违背礼制之举!”
王珪气得胡须颤抖。
欧阳修上前一步,
高声反驳:“陛下对仁宗尽孝,
对生父亦有父子之情,
称皇考并不影响对仁宗的尊崇。”
这场争论从朝堂蔓延到宫廷内外,
京城里的大街小巷都在议论纷纷。
茶馆酒肆中,
百姓们也争得面红耳赤。
“我看那王大人说得对,
濮王不能称皇考。”
“哼,
欧阳修大人的话也有道理,
皇帝也不能忘了生父啊。”
治平三年(1066 年),
中书大臣共同议事于垂拱殿,
当时韩琦正在家中祭祀,
赵曙特意将其召来商议,
当时即议定(赵曙生父)濮王称皇考,
由欧阳修亲笔写了两份诏书,
交给了赵曙一份。
到中午时分,
太后派了一名宦官,
将一份封好的文书送至中书省,
韩琦、欧阳修等人打开文书,
相视而笑。
这份文书正是欧阳修起草的诏书,
多了太后的签押。
赵曙便立刻下诏停止讨论。
同时又将宰相与执政们召来,
商量如何平息百官的情绪,
以稳定时局。
赵曙最后同意了欧阳修等人的意见,
将吕诲等三名御史贬出京师。
第六章:后宫暗涌
在两宫矛盾与濮议之争的背后,
后宫之中也暗潮汹涌。
曹太后身边的宫女翠玉,
与赵曙的贴身宦官小福子暗中勾结。
翠玉常将曹太后的一举一动透露给小福子,
小福子再将这些消息添油加醋地告知赵曙。
“陛下,
太后近日与几位大臣密谈,
似在商议如何限制陛下的权力。”
小福子低声说道。
赵曙脸色一沉:“朕待太后敬重有加,
她为何还要如此?”
而在另一边,
赵曙的德妃林氏,
为了能让自已的儿子成为太子,
也在后宫中拉拢人心,
散布谣言。
“听说皇后对濮议之事心怀不满,
恐会对陛下不利。”
林氏在众妃嫔面前故作神秘地说。
皇后得知后,
怒不可遏:“本宫一心为了后宫安宁,
为了皇上,
她林氏竟敢如此污蔑本宫!”
一时间,
后宫中谣言四起,
妃嫔们之间的关系剑拔弩张。
第七章:再掀波澜
治平三年十一月初八,
赵曙旧病复发。
同年十二月,
在宰相韩琦的建议下,
立长子赵顼为太子。
此时,
宫廷中的各方势力又开始蠢蠢欲动。
一些大臣认为太子年幼,
恐被后宫或外戚操控,
主张加强对太子的教育与保护。
而另一些人则想趁机在新太子身边安插自已的势力。
有大臣进谏:“陛下,
太子乃国之根本,
当挑选德高望重之士悉心教导,
以防奸人蛊惑。”
赵曙点头称是:“朕自会安排妥当。”
然而,
赵曙的病情日益严重,
他深知自已时日无多,
心中对宫廷中的这些纷争既无奈又担忧。
第八章:帝王陨落
有一天,
赵曙强撑着病体,
对赵顼说:“按照国家旧制,
士大夫之子娶公主后,
公主因身份高贵而避开公婆尊长地位,
此于情理不合。
朕一直想改变此规矩,
却因病未能如愿。
朕希望你日后能妥善处理此事,
莫要违背人伦长幼之序。”
1067 年 1 月 25 日),
赵曙终究没能战胜病魔,
因病驾崩于福宁殿,
享年 36 岁。
他的一生,
在皇位上不过短短数年,
却历经无数风波。
群臣上谥宪文肃武宣孝皇帝,
八月二十七日,
葬赵曙于永厚陵(河南巩义)。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