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攻略,糙汉皇帝泪奔成团宠

第091章 就这样,在仁宗的撮合下,高氏和英宗成了亲。

加入书架
书名:
皇后攻略,糙汉皇帝泪奔成团宠
作者:
战诸侯
本章字数:
6194
更新时间:
2024-12-13

第一章:蒙城闺秀入帝家

在那亳州蒙城的一方天地里,高家有位娇俏可人的小姐,唤作高氏。

这小妮子自幼便机灵聪慧,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像是藏了万千星辰,笑起来两个小酒窝若隐若现,任谁见了都忍不住心生欢喜。

她的生母曹氏,说来可是大有来头,乃是曹皇后(仁宗后)的亲姐姐。

就因着这层关系,高氏打小就被养在了宫中。

这皇宫啊,对于旁人来说,那是威严神秘得很,可对高氏来说,就跟自个儿家的大院子似的,到处都是她玩耍的地儿。

仁宗皇帝呢,对这个小丫头片子也是喜爱得紧。

有一回,仁宗在御花园里散步,瞧见高氏正蹲在花丛中,小脸蛋儿红扑扑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一只蝴蝶。

仁宗笑着走过去,打趣道:“高丫头,你这是想和蝴蝶比美呢,还是想把它捉回去当宠物呀?”

高氏仰起头,脆生生地回答:“陛下,这蝴蝶儿自由自在,我可捉不住它,就看看它的美也好。”

仁宗哈哈大笑,心中忽生一念,这丫头也到了婚配的年纪,得给她寻个好人家。

思来想去,英宗赵曙那小伙子不错,模样俊俏,又有上进心。

于是,仁宗把高氏叫到跟前,故意板起脸说:“高儿啊,朕给你找了个夫婿,就是那赵曙,你可愿意?”

高氏的脸刷地一下红了,像熟透的苹果,她扭捏了一下,小声说:“陛下,这婚姻大事,全凭陛下做主,只是那赵曙,他会喜欢我这样的吗?”

仁宗乐了:“你这小丫头,机灵又可爱,他要是不喜欢,那可就是他没眼光。”

就这样,在仁宗的撮合下,高氏和英宗成了亲。

新婚之夜,婚房里红烛摇曳,高氏坐在床边,心里像揣了只小兔子,怦怦直跳。

英宗走进来,看着高氏,有点紧张地说:“娘子,我……我以后定会好好待你,不让你受委屈。”

高氏抬起头,眼睛亮晶晶的:“相公,我也会好好照顾你,咱们要恩恩爱爱的。”

第二章:英宗相伴情悠长

婚后的日子,那叫一个甜甜蜜蜜。

高氏和英宗就像那糖人儿似的,整天黏在一起。

他们常常在皇宫的小径上漫步,聊聊诗词歌赋,谈谈家国大事。

高氏有一回对英宗说:“相公,你说要是有一天你做了皇帝,会让天下百姓都过上好日子吗?”

英宗握住她的手,坚定地说:“娘子,若我为君,定当勤政爱民,你就瞧好吧。”

不久后,高氏有喜了,这可把英宗高兴坏了。

他忙前忙后,一会儿给高氏找滋补的食物,一会儿又叮嘱宫女好好照顾。

“娘子,你可得小心着点,这可是咱们的第一个孩子。”英宗满脸关切。

高氏笑着嗔怪道:“相公,你别这么紧张,我又不是瓷娃娃。”

后来,高氏陆续生下了三子一女,一家人的生活更是其乐融融。

治平二年,英宗即位,高氏也顺理成章地被册封为皇后。

册封大典上,高氏凤冠霞帔,雍容华贵。

英宗看着她,满是爱意与自豪:“皇后,今日起,你我并肩,共掌这大宋江山。”

高氏微微屈膝行礼:“陛下,臣妾愿为陛下的贤内助,不离不弃。”

可天有不测风云,英宗在位时,身体老是出毛病。

高氏日夜守在他的病床前,眼睛熬得通红。

“陛下,你一定要好起来,咱们还有好多事没做呢。”高氏哽咽着说。

英宗虚弱地笑笑:“皇后,有你在,朕就安心。”

第三章:神宗新政起波澜

英宗驾崩后,长子神宗即位,高氏成了皇太后。

神宗这小伙子,朝气蓬勃,一心想着变法图强。

有一天,神宗跑来跟高氏说:“母后,朕想搞变法,那王安石提出的青苗法可厉害啦,能让百姓都富起来。”

高氏皱了皱眉头:“皇儿,这变法听起来是好,可别到时候把百姓折腾得够呛。”

神宗不服气:“母后,儿臣都计划好了,肯定不会出问题。”

随着新法的推行,民间却开始怨声载道。

高氏在后宫里也听到了不少传言,心里着急得很。

她找来神宗,严肃地说:“皇儿,你看看这外面,百姓都叫苦连天,你那新法是不是得改改?”

神宗却固执已见:“母后,这是变法的阵痛,过段时间就好了。”

高氏无奈地摇摇头,她知道这儿子是铁了心了。

而朝堂上,也分成了两派,新旧党争日益激烈。

第四章:哲宗幼冲掌朝纲

元丰八年,神宗突然病逝,这可把大宋的天给捅了个窟窿。

哲宗即位时还年幼,高氏没办法,只好出来垂帘听政。

高氏坐在帘后,第一次召见大臣时,就表明了态度。

司马光站出来说:“太皇太后,王安石那新法把朝廷搅得一团糟,得废了。”

高氏眼睛一亮:“司马公,朕也正有此意,你就说说该咋办。”

吕公著也跟着附和:“太皇太后,还得把老臣们都请回来,这朝堂才稳得住。”

于是,高氏大手一挥,起用了司马光、吕公著、文彦博等一帮老臣,开始大刀阔斧地废除新法。

这可把新党那些人急坏了。

有个新党大臣站出来争辩:“太皇太后,新法也有不少好处,不能全废啊。”

高氏不慌不忙地说:“你呀,别在这儿瞎咧咧,这百姓的苦朕都看在眼里,这新法乱了民生,必须废。”

在对待西夏的问题上,高氏也是头疼得很。

为了求个边境太平,她决定割让土地。

武将们一听就不干了,纷纷上书反对。

一位老将闯进殿来,激动地说:“太皇太后,这割地求和,乃是奇耻大辱,咱大宋的脸往哪儿搁?”

高氏叹了口气:“将军啊,朕也不想这样,可咱现在没那实力跟西夏硬拼,先稳住再说吧。”

第五章:祖孙嫌隙意难平

哲宗慢慢长大了,可这高氏还在垂帘听政呢。

哲宗心里就不乐意了,觉得自已像个被架空的木偶。

哲宗跟身边的小太监嘟囔:“朕都这么大了,还不让朕亲政,朕这皇帝当得可真憋屈。”

这话传到了高氏耳朵里,她心里一阵酸楚。

有一天,她把哲宗叫到跟前。

“皇儿,你是不是怪母后还政晚了?”高氏轻声问道。

哲宗梗着脖子说:“母后,朕已经能处理朝政了,您就把权力还给朕吧。”

高氏看着倔强的哲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皇儿,你还小,这朝堂的水可深了,母后怕你吃亏。”

哲宗却不领情:“母后,儿臣要自已闯荡,不需要您处处护着。”

这一下,高氏可伤心透了,她想起当年英宗对自已的理解和信任,再看看眼前这个跟自已闹别扭的孙子,真是百感交集。

第六章:宫廷秘事引猜疑

在高氏垂帘听政期间,宫廷里暗流涌动,一些风言风语也悄然传开。

有传言说,高氏之所以迟迟不肯还政给哲宗,是因为背后有一股神秘势力在操控,意图长久把持朝政。

一日,高氏在后宫的花园里散步,听到几个宫女在角落里窃窃私语。

“你听说了吗?外面都在传太皇太后被奸臣蛊惑,不想让皇上亲政呢。”一个宫女小声说道。

“可别乱说,要是被听到了,咱们可没好果子吃。”另一个宫女紧张地提醒。

高氏听了,心中恼怒,她深知这些谣言会对自已和朝廷造成不良影响。

于是,她下令严查谣言的源头,可查来查去,却始终没有个结果。

这时候,朝堂上也有一些别有用心的大臣,借着谣言的势头,开始在一些事情上故意为难高氏。

他们在哲宗面前进谗言,说高氏的坏话,试图挑拨祖孙关系。

高氏察觉到了朝堂的异样,她找来几位亲信大臣商议。

“如今这宫廷内外谣言四起,大臣们也心思各异,该如何是好?”高氏忧心忡忡地问道。

一位大臣回答道:“太皇太后,当务之急是稳定朝局,可从安抚哲宗入手,让皇上明白您的苦心。”

高氏觉得有理,可哲宗对她的态度依旧冷淡,这让她感到十分无奈。

第七章:弥留之际解恩怨

元祐八年,高氏的身体越来越差了。

她躺在寝宫里,面容憔悴,气息奄奄。

哲宗得知后,心中泛起一丝愧疚。

他想起小时候高氏对自已的疼爱,又想到自已这些年对祖母的顶撞,不禁有些后悔。

哲宗来到高氏的寝宫,看到病榻上的祖母,眼眶了。

高氏微微睁开眼睛,看到哲宗,吃力地说:“皇儿,母后可能没多少日子了。母后这辈子,一心为了大宋,可能有些地方对不住你,但母后真的是想把大宋变好。”

哲宗握住高氏的手,哽咽着说:“母后,儿臣知道错了,儿臣不该那样对您。”

高氏欣慰地笑了笑:“皇儿,你长大了,以后要好好治理大宋。”

可是,高氏的病就像那失控的马车,一路狂奔。

在一个静谧的夜晚,高氏缓缓地闭上了眼睛,终年六十二岁。

她这一死,整个大宋都沉浸在悲痛之中。

宫廷里的宫女太监们都偷偷抹眼泪,大臣们也纷纷前来吊唁。

高氏的一生,就这么画上了句号。

(未完待续)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