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攻略,糙汉皇帝泪奔成团宠

第072章 赵匡胤崩逝于万岁殿,享年五十岁。

加入书架
书名:
皇后攻略,糙汉皇帝泪奔成团宠
作者:
战诸侯
本章字数:
7662
更新时间:
2024-12-08

出身寒微,志比苍穹

赵匡胤生于洛阳夹马营,虽说家世不算显赫,却也是官宦门第。

打小儿,家中长辈就爱念叨先辈们金戈铁马的沙场旧事,赵匡胤听得热血沸腾,一颗心仿佛被烈烈烽火点燃,满是建功立业、闯荡江湖的豪情壮志。

别家孩童还在街头嬉闹、捏泥人儿的时候,他便整日舞枪弄棒,把家中庭院那棵老槐树当成假想敌,比划得虎虎生风,嘴里念念有词:“他日我定要横刀立马,闯出一番大事业,让这天下都晓得我赵匡胤的名号!”

父亲赵弘殷瞧在眼里,喜在心头,常提点他:“儿啊,光有蛮力可不够,还得研习兵法,胸有韬略,方能决胜千里。”

赵匡胤郑重点头,自此一头扎进兵书堆里,挑灯夜读是常有的事儿。

夏日蚊虫肆虐,嗡嗡作响,似要把人抬走,他浑然不觉,只顾琢磨排兵布阵;

冬日手脚冻僵,哈口热气,照旧奋笔抄录心得,那股子痴迷劲儿,任谁也劝不住。

家中兄弟姊妹众多,赵匡胤身为次子,颇有兄长风范,与手足情谊深厚。

逢年过节,兜里揣着长辈给的几枚铜钱,他不是跑去买零嘴独吞,而是一股脑儿分给弟弟妹妹,拍着胸脯保证:“往后哥发达了,带你们吃香的、喝辣的,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初入江湖,广结英豪

年纪稍长,赵匡胤离了家乡,踏上江湖路。

彼时乱世纷争,豪杰并起,烽火连天,恰似一锅煮沸的热粥,咕噜咕噜翻滚不停。

他一袭粗布衣衫,背着行囊,腰间悬剑,大步流星地穿梭在市井街巷,沿途结交各路英雄好汉。

在市井酒肆,常能瞧见他的身影,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酒酣耳热之际,与旁人畅聊时局,言语间锋芒毕露,引得旁人纷纷侧目。

一日,赵匡胤投宿破庙,恰逢大雨倾盆。

夜里,电闪雷鸣,狂风呼啸,庙中闯进几个山贼,手持利刃,吆喝着搜刮财物。

赵匡胤“嗖”地抽出佩剑,剑眉倒竖,怒目而视:“光天化日之下,竟敢打劫,眼里还有王法吗?”

山贼们瞧他孤身一人,相视一笑,围了上来,嘴里还不干不净地骂咧着。

赵匡胤毫无惧色,身形一闪,如蛟龙出海,手中佩剑寒光闪烁,几招下来,山贼们便横七竖八倒在地上,叫苦不迭,灰溜溜地求饶。

经此一役,他声名渐起,结识了石守信、王审琦等一众豪杰,几人一拍即合,焚香结拜,誓言生死与共。

石守信拍着赵匡胤的肩膀,咧嘴笑道:“匡胤兄,往后你指哪,咱打哪,绝不含糊!”

赵匡胤爽朗大笑:“有诸位兄弟相助,何愁大事不成!”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显德七年(960 年)正月初一,后周朝堂炸开了锅,传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消息仿若一阵旋风,刮得人心惶惶。

宰相范质等人慌了神,不及细查,匆忙遣赵匡胤率军北上御敌。

赵匡胤领命,点齐兵马,初二便离了都城,夜宿陈桥驿。

是夜,月色朦胧,营帐内灯火摇曳,光影在布幔上晃来晃去,透着一股子诡异劲儿。

赵匡胤佯装醉酒,早早歇下。

营帐外,将士们围聚一团,窃窃私语,声音压得极低,却难掩兴奋与躁动。

赵光义(彼时还叫赵匡义)与赵普穿梭其中,添油加醋:“如今幼主孱弱,咱拼死拼活打了胜仗,功劳谁记得?不若拥立赵将军为帝,也好图个前程!”

这话像火种,瞬间点燃众人的热血,兵变情绪迅速蔓延。

次日清晨,赵匡胤尚在迷糊,一群将士涌入营帐,不由分说,将一件黄袍披在他身上,“扑通”跪地,高呼万岁。

赵匡胤惺忪着眼,佯装惊愕:“你们这是做甚?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而不是,我不能为若主矣。”

拥立者们齐声高呼:“惟命是听!”

赵匡胤整了整衣衫,大步走出营帐,高声宣布:“回开封后,不得惊犯太后和主上,不得侵凌公卿,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令者族诛!”

诸将士轰然应诺,大军调转方向,浩浩荡荡回师开封。

守备都城的石守信、王审琦早已心领神会,大开城门接应。

唯有韩通试图抵抗,却还没来得及召集兵马,就被王彦升一刀毙命。

赵匡胤兵不血刃控制开封,范质等人悔不当初,却也只能率百官听命。

翰林学士陶谷变戏法似的掏出禅代诏书,柴宗训禅位,赵匡胤就此称帝,国号宋,定都开封,改元“建隆”。

朝堂风云,君臣博弈

初登大宝的赵匡胤,深知打江山易,守江山难。

朝堂之上,暗流涌动,各方势力错综复杂,仿若一张无形的大网,稍有不慎就会被牢牢困住。

一日朝会,讨论削藩事宜,几位老将面色不悦,其中一位出列道:“陛下,藩镇乃国之屏障,贸然削藩,恐生变故啊。”

赵匡胤剑眉微皱,目光扫视众人,不紧不慢道:“诸位爱卿,藩镇权力过大,久必成患。朕并非要赶尽杀绝,而是合理收权,保我大宋安稳。”

说罢,看向赵普,眼神示意他接着说。

赵普上前,拱手道:“陛下圣明,削藩势在必行。可分步施行,先从财权、兵权入手,徐徐图之。”

一番话说得有理有据,老将们虽仍有顾虑,但也不便再驳。

散朝后,赵匡胤私下拉着赵普,蹙眉道:“此事棘手,还得多仰仗爱卿谋划,那些老将倚老卖老,不好对付。”

赵普狡黠一笑:“陛下放心,臣自有妙计,拿捏住他们的要害,不愁不乖乖听话。”

不久后,赵匡胤摆下“杯酒释兵权”的大戏。

宴会上,酒过三巡,赵匡胤长吁短叹:“诸位兄弟,朕虽贵为天子,却日夜难安。想当年咱们出生入死,如今朕怕你们手握重兵,哪天也被手下‘黄袍加身’,落得和朕一样的境地。”

石守信等人听得冷汗直冒,“扑通”跪地:“陛下,臣等愚钝,愿卸甲归田,颐享天年。”

赵匡胤佯装不舍,一一扶起,许以厚禄财宝,一场潜在的兵变大祸,就此消弭于无形。

烛影斧声,千古谜团

开宝九年(976 年)十月,秋风萧瑟,宫中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气息,冷风穿梭回廊,呜呜作响,似有人在低泣。

赵匡胤忽召赵光义入宫饮酒,兄弟俩屏退左右,烛火摇曳,映出两道身影。

宫墙外,值守的侍卫隐约听到屋内传出几句争执,可风声呼啸,又听不真切。

酒过数巡,赵匡胤面色泛红,手持玉斧,在地上比划着什么,嘴里念念有词。

赵光义神色慌张,时而颔首,时而摆手。

忽然,烛火猛地一晃,似有重物倒地之声,紧接着一片死寂。

就在这时,窗外一道黑影闪过,速度极快,仿若鬼魅,侍卫们一惊,刚要呼喊,却发现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扼住,不发出半点声响。

隔日清晨,噩耗传出,赵匡胤崩逝于万岁殿,享年五十岁。

消息如晴天霹雳,朝野震动。

大臣们聚在殿外,交头接耳,满脸狐疑。

有人悄声嘟囔:“昨夜那动静,怕不是寻常,陛下身子硬朗,怎会说没就没?”

更有人大胆揣测:“听闻是晋王陪饮,莫不是……”

话到嘴边,又赶忙咽下,毕竟事关重大,谁敢乱说。

赵光义迅速掌控局势,登基称帝,为堵悠悠众口,抛出“金匮之盟”一说,宣称赵匡胤生前应母亲杜太后之约,承诺日后传位给他。

可这说法真假难辨,民间“烛影斧声”的传言甚嚣尘上,成了千古谜团。

为了探寻真相,不少人暗中调查,却屡屡碰壁。

宫廷侍卫们被轮番审问,可事发当晚,他们大多守在宫墙外,屋内情形实在说不清楚。

有个侍卫曾壮着胆子透露,那夜他恍惚间看到窗棂上有两个身影剧烈晃动,似在拉扯,可话还没说完,便被上级呵斥制止,随后就调离了岗位,自此消失在众人视线里。

一些宫女太监也成了众人追问的对象。

有个贴身侍奉赵匡胤的太监,战战兢兢地回忆,说陛下当晚兴致颇高,起初与晋王相谈甚欢,可酒过几巡后,气氛陡然变得紧张。

他进去添酒时,分明瞧见赵匡胤目光中闪过一丝不悦,晋王则满脸通红,额头上青筋微凸。

但这份证词太过隐晦,难以成为关键证据。

更离奇的是,此后宫中常有怪事发生。

值夜的宫女常听到万岁殿传来隐隐约,隐约的叹息声,还有人瞧见一个身着黄袍、身形酷似赵匡胤的身影在殿内徘徊,转瞬即逝。

有个小太监,半夜路过御花园,月光惨白,照得花草都失了颜色。

他不经意间抬头,竟看见赵匡胤的身影悬于半空,怒目圆睁,似有无限怨念。

小太监吓得瘫倒在地,连滚带爬回去报信,可旁人赶到时,却什么都没瞧见。

一时间,宫中人心惶惶,流言蜚语满天飞。

离奇天象,鬼神示警

赵匡胤驾崩前夕,天象也异常诡谲。

白日里,天空无端泛起血红色,云朵扭曲成怪异形状,仿若狰狞鬼脸;

夜晚,星辰黯淡无光,北斗七星更是摇摇欲坠,仿佛随时要坠落凡尘。

钦天监的官员们吓得面如土色,伏地请罪,直说这是上天示警,恐有大祸降临。

市井间也有传言,说有个疯癫道士,手持破幡,游走在大街小巷,嘴里叫嚷着:“赵家龙运将折,阴魂索命,朝堂不稳咯!”

百姓们半信半疑,却也添油加醋地四处散播。

一时间,开封城笼罩在一片恐慌阴霾之下。

赵光义听闻这些传言,心中恼火,下令抓捕那道士,可道士仿若人间蒸发,踪影全无。

与此同时,皇宫内的藏书阁无故起火,火势凶猛,诸多古籍珍本化为灰烬。

救火的侍卫们声称,大火之中似有黑影穿梭,泼水上去,竟毫无作用,火势反倒愈烧愈旺,直至藏书阁烧得一干二净,那黑影才消失不见。

身后之事,青史评说

太平兴国二年(977 年)四月,赵匡胤葬于永昌陵。

黄土掩埋棺椁,却掩不住世人的揣测与议论。

大中祥符元年(1008 年),朝廷追加尊谥,那些华丽辞藻堆砌的谥号,仿佛在努力粉饰这段扑朔迷离的历史。

后世史官提笔,战战兢兢记录这段过往。

有文人墨客聚在酒肆,拍案而起:“赵匡胤一代雄主,平乱世、定乾坤,却落得这般不明不白的结局,实在可惜!”

也有人摇头叹息:“权力面前,兄弟情义竟如此脆弱,那夜烛影斧声,怕藏着无尽的和阴谋。”

岁月悠悠,赵匡胤的故事在民间口口相传,添了几分传奇色彩。

孩童们扮作帝王将相,模仿陈桥兵变,高呼万岁;

说书人在茶馆一拍醒木,“且说那赵匡胤,龙行虎步,凭一已之力开创大宋,却于盛年骤逝,个中缘由,各位看官自行咂摸……”

他的功绩与谜团,就这般交织在历史长河里,供后人反复玩味、评说。

大宋的江山依旧在日升月落间更迭变迁,而赵匡胤的身影,始终屹立在开篇处,醒目又沧桑。

每逢暴雨夜,永昌陵周边总有村民听到隐隐哭声,夹杂着兵器碰撞声,仿若千军万马正在激战。

(未完待续)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