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攻略,糙汉皇帝泪奔成团宠

第046章 孟知祥:谋略过人,可最终敌不了生老病死。

加入书架
书名:
皇后攻略,糙汉皇帝泪奔成团宠
作者:
战诸侯
本章字数:
8048
更新时间:
2024-12-08

在西南一隅的蜀地,

孟知祥就像是一位闯入命运棋局的棋手,

搅弄风云,

硬生生打下一片锦绣江山,

建立后蜀,

成了一段传奇。

今儿个,

咱就唠唠这位后蜀高祖的跌宕人生,

那些被尘封在历史褶皱里的细节,

桩桩件件,

远比传闻来得惊心动魄。

出身将门,初露锋芒

孟知祥生于唐末乱世,

祖籍邢州龙冈,

实打实的将门之后。

老孟家世代从军,

军功赫赫,

家族祠堂里挂满了先祖们的战甲与勋章,

在日光下泛着冷峻的光。

打小他就听着父辈们金戈铁马的故事长大,

望着家中寒光闪闪的兵器,

夜里做梦都是自已纵马驰骋、

杀敌立功的场景,

心里头那股子热血劲儿,

跟煮沸的开水似的,

就盼着有朝一日能真正驰骋沙场。

他爹孟道,

是个眼光长远又严苛的老将,

瞅着儿子机灵,

又满腔抱负,

打小便严苛教导。

别家孩子还在街头嬉闹,

孟知祥就得端坐书房,

诵读兵书史籍;

别家少年尚在偷懒打盹,

他已在演武场挥汗如雨,

一招一式皆有章法。

读书识字、

兵法武艺,

一项都不落下,

为的就是将来能出人头而地,

重振孟家威名。

年少时,

孟知祥跟同乡发小赵弘殷混在一块儿,

俩人堪称焦不离孟、

孟不离焦。

那时节,

军中演武场对他俩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时常趁守卫不注意,

溜到演武场偷看士卒操练。

一日,

赵弘殷捅捅孟知祥,

咂咂嘴说:“知祥啊,

瞧这阵仗,

往后建功立业,

非得在这沙场上不可,

咱可不能窝在这小地方。”

孟知祥攥紧拳头,

目光灼灼,

仿若能看穿这乱世的迷雾,

斩钉截铁道:“那是自然,

大丈夫生于乱世,

当提三尺剑,

立不世功!”

恰逢李克用广纳贤才,

扩充势力,

消息像一阵风传遍四方。

孟知祥听闻,

兴奋得整宿没睡,

天一亮就拉着赵弘殷奔赴招募处。

入伍那天,

军伍前考官打量他俩,

见是两个毛头小子,

皱眉道:“毛头小子,

知道战场凶险不?

别到时候尿了裤子!”

孟知祥昂首挺胸,

朗声道:“大人放心,

我等既来,

就不惧生死,

定要挣个前程!”

那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

让考官微微一怔,

手一挥,

收下二人。

初入军营,

日子并不好过。

老兵们欺生,

脏活累活一股头地给他们,

夜里睡觉连个囫囵地儿都没有。

有回,

几个老兵故意找茬,

打翻孟知祥的饭菜,

还嘲讽道:“新兵蛋子,

这点苦都吃不了,

趁早滚回家!”

赵弘殷气得要动手,

孟知祥却一把拉住他,

沉声道:“别冲动,

咱用本事说话。”

没过多久,

军营比武,

孟知祥一路过关斩将,

把那些老兵打得心服口服,

自此再没人敢小瞧他俩。

追随旧主,展露谋略

进了李克用麾下,

孟知祥脑袋灵光、

行事沉稳,

很快就崭露头角。

战场上,

他冲锋陷阵,

悍不畏死,

每逢激战,

总是身先士卒,

身上的伤疤一道接一道,

却成了他的军功勋章;

营帐里,

对着地图能分析战局,

山川河流、

兵力部署,

说得头头是道,

没多久就成了李克用的心腹。

某次,

大军和朱温的部队对峙,

陷入僵局。

连绵的营帐望不到尽头,

空气中弥漫着肃杀与焦灼。

军中将领们吵成一锅粥,

有主张强攻的,

拍桌子喊得脸红脖子粗:“跟他们拼了,

耗着算啥事儿!”

有提议退兵的,

耷拉着脑袋嘟囔:“敌军势头太猛,

咱别折了老本。”

孟知祥一直沉默,

静坐在角落,

手指不自觉地在地图上

脑海里推演着各种战术。

等众人吵累了,

才起身拱手:“主公,

强攻伤亡太大,

退兵又丢士气。

依我看,

咱佯装败退,

引敌军追击,

在山谷设伏,

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李克用眼睛一亮,

猛拍大腿:“妙啊,

就照知祥说的办!”

计划施行,

朱温军果然中计。

先锋部队一路狂追,

踏入山谷,

只听一声炮响,

两侧伏兵四起,

箭如雨下,

喊杀声震得山谷颤抖。

朱温军阵脚大乱,

被打得丢盔弃甲。

李克用哈哈大笑,

拍着孟知祥肩膀:“知祥啊,

这脑袋瓜,

抵得上千军万马,

往后必有大用!”

经此一役,

孟知祥声名更盛,

军中无人不服,

士兵们见了他,

都恭敬地行礼,

喊一声“孟将军”。

又一回,

李克用被敌军围困,

粮草断绝,

士气低迷。

诸将急得团团转,

有人提议拼死突围,

有人主张坚守待援。

孟知祥却独自溜出营帐,

围着敌军营地转了好几圈,

回来后神秘兮兮地说:“主公,

敌军虽围得严实,

但后方运粮通道守备薄弱,

咱们派一支轻骑,

突袭粮道,

断其粮草,

不出数日,

敌军自乱。”

李克用半信半疑,

但眼下也无他法,

便依计行事。

果不其然,

敌军没了粮草,

军心涣散,

李克用趁机突围,

成功脱险。

入蜀掌权,暗流涌动

后来,

局势变幻,

李存勖派孟知祥入蜀,

美其名曰“镇抚”,

实则大有深意。

临行前,

李存勖拉着孟知祥的手,

语重心长地说:“知祥啊,

蜀地富庶,

也是个烫手山芋,

那帮地头蛇不好对付,

我信得过你,

可得给我稳住喽。”

孟知祥心里明白,

此行凶险,

但机会难得,

当即应下:“主公放心,

我定不负所托!”

初入蜀地,

孟知祥就察觉到各方势力盘根错节,

当地旧臣、

军头,

还有朝中派来的监军,

都各怀鬼胎。

一日,

朝堂议事,

本地权臣董璋跳出来发难:“孟大人,

你初来乍到,

可别净想着改咱们蜀地的规矩,

咱这儿自有一套章法。”

孟知祥不慌不忙,

微微一笑,

眼里却透着不容小觑的本领芒:“董大人,

我来是为帮衬大伙,

让蜀地更安稳富足。

规矩自然尊重,

可若有害百姓、

碍发展的陈规,

该改还得改。”

几句话,

说得不卑不亢,

噎得董璋干瞪眼,

朝堂上一时噤若寒蝉。

私下里,

谋士赵季良偷偷提醒孟知祥:“大人,

董璋这伙人不好惹,

得早做打算。”

孟知祥眯眼一笑:“无妨,

他们有盘算,

我也有后手,

慢慢周旋便是。”

夜里,

孟知祥独自在书房,

对着蜀地地图沉思良久,

将各势力范围、

兵力部署细细标注,

心中已然有了应对之策。

彼时,

蜀地恰逢大旱,

百姓颗粒无收,

饿殍遍野。

旧臣们却忙着囤积粮食,

哄抬物价,

根本不顾百姓死活。

孟知祥得知后,

雷霆震怒,

当即下令开仓放粮,

赈济灾民。

董璋等人跳出来阻拦:“孟大人,

这仓里的粮食可都是以备不时之需,

怎能轻易放发?”

孟知祥瞪圆了眼睛,

呵斥道:“百姓都快饿死了,

还有什么比人命更要紧?

若再阻拦,

休怪我军法处置!”

一番话说得董璋等人哑口无言,

粮食顺利发放,

百姓对孟知祥感恩戴德,

高呼“孟青天”。

平叛扩权,根基渐稳

董璋终究是耐不住性子,

联合东川节度使反叛。

消息传来,

成都震动,

街头巷尾人心惶惶。

部将们急得团团转,

纷纷请战。

孟知祥却镇定自若,

召集众人分析战局:“董璋看似来势汹汹,

实则外强中干,

他与东川临时拼凑,

军心不稳。

咱们据城坚守,

待其锐气耗尽,

再出击。”

战事一开,

正如孟知祥所料,

叛军久攻不下,

士气低落。

成都城墙上,

孟知祥日夜巡视,

鼓舞士气:“兄弟们,

叛军撑不了多久了,

咱们守住家园,

胜利就在眼前!”

士兵们见主帅与自已同甘共苦,

士气大振。

这时,

孟知祥亲率精锐出城突袭,

冲锋号一响,

他拔剑高呼:“儿郎们,

今日破敌,

就在此时,

跟我冲!”

士兵们被主帅气势感染,

如猛虎下山,

打得叛军四散溃逃。

此役过后,

孟知祥不仅剿灭叛军,

还顺势收了东川之地,

威望大增。

战后庆功宴上,

成都府张灯结彩,

酒香四溢。

酒过三巡,

有将领大着舌头邀功:“主公,

这次全靠兄弟们拼死,

往后您可得多多犒赏!”

孟知祥端起酒碗,

一饮而尽,

爽朗笑道:“放心,

大伙的功劳我都记着,

往后吃香的喝辣的,

少不了你们!

但也别懈怠,

地盘大了,

事儿更多,

还得守好咱的基业。”

然而,

收编东川军队时,

却出了岔子。

东川将士大多是本地人,

眷恋故土,

对孟知祥的整编心存疑虑,

甚至有哗变的苗头。

孟知祥得知后,

没有动用武力镇压,

而是单枪匹马走进东川军营,

站在高台上,

诚恳地说:“兄弟们,

我知道你们心里犯嘀咕,

怕没了饭碗,

丢了家乡。

但我孟知祥在此发誓,

只要你们愿追随我,

往后定与你们同富贵、

共患难,

咱们一起把蜀地建设好,

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一番肺腑之言,

打动了东川将士,

顺利完成整编。

开国称帝,矛盾丛生

随着势力愈发雄厚,

孟知祥称帝之心渐起。

身边谋士、

将领们也纷纷劝进:“主公,

如今大势已成,

百姓归心,

您德配天地,

早该称帝,

让天下人都知晓咱后蜀的威风!”

孟知祥假意推脱几次,

最终还是顺应民意,

在成都登基,

国号“蜀”,

史称后蜀。

可刚坐上皇位,

烦心事就接踵而至。

朝堂上,

新老臣子争权夺利,

本地派和外来派互不相让。

文官们吵吵嚷嚷,

为政策、

官职吵得面红耳赤;

武将们也不安分,

比军功、

争地盘。

孟知祥头疼不已,

一日朝会发火道:“都消停点!

咱们刚开国,

正是齐心协力的时候,

天天这么吵,

像什么话?

再闹,

别怪我不客气!”

朝堂瞬间安静下来,

众人低着头,

大气都不敢出。

后宫里也不太平,

皇后李氏端庄贤淑,

却管不住几个年轻妃嫔争风吃醋。

有次,

两位宠妃为了一件锦袍在御花园撕扯起来,

闹到孟知祥跟前。

孟知祥气得吹胡子瞪眼:“就一件衣服,

丢不丢人?

往后再闹,

都给我禁足!”

俩宠妃吓得花容失色,

跪地求饶,

可背地里依旧小动作不断。

为了平衡朝堂势力,

孟知祥绞尽脑汁。

设立新官职,

让本地贤才与外来谋士共同任职;

推行新政策,

兼顾各方利益,

可收效甚微。

新老臣子之间的嫌隙,

像是一道鸿沟,

难以填平。

孟知祥时常深夜对着烛光叹气:“这江山,

打下来难,

守好更难啊。”

晚年困局,英年早逝

孟知祥晚年,

身体每况愈下,

国事却一点没少。

北方的后唐虎视眈眈,

虽说眼下暂无大战,

但边境摩擦不断,

时有小股敌军袭扰边境村落,

百姓苦不堪言;

国内赋税不均,

豪绅富户偷税漏税,

穷苦百姓却不堪重负,

怨言此起彼伏;

朝堂之上,

权臣结党,

政令推行艰难,

再好的政策到了下面也变了味。

病榻前,

孟知祥召集心腹大臣,

气息微弱却字字铿锵:“我怕是时日无多了,

这后蜀江山,

是大伙跟着我一刀一枪拼来的,

往后务必守好,

别让百姓受苦,

别让外敌欺辱。”

大臣们涕泪横流,

纷纷跪地发誓。

最终,

孟知祥没能熬过病魔,

撒手人寰,

年仅六十一岁。

他这一走,

后蜀像是艘没了舵手的大船,

在乱世波涛里飘摇起来。

继位的孟昶起初倒也勤勉,

试图稳住局面,

可后来沉溺享乐,

没了先辈的锐气,

后蜀的辉煌渐渐黯淡,

直至被赵匡胤的宋军覆灭。

孟知祥的一生,

恰似蜀地的山川,

起起伏伏,

有巅峰的巍峨,

也有低谷的落寞。

他凭本事打下江山,

却也困于守江山的难题;

他周旋于各方势力,

谋略过人,

可最终敌不了生老病死。

但他留下的后蜀,

那一段短暂却繁华的岁月,

在历史长河里始终有着独特的印记,

引得后人反复咂摸、

感慨,

要是他再多活些年,

后蜀的命运又会走向何方呢?

这乱世的棋局,

终究是落子无悔,

徒留后人一声长叹。

(未完待续)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