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南一隅的蜀地,
孟知祥就像是一位闯入命运棋局的棋手,
搅弄风云,
硬生生打下一片锦绣江山,
建立后蜀,
成了一段传奇。
今儿个,
咱就唠唠这位后蜀高祖的跌宕人生,
那些被尘封在历史褶皱里的细节,
桩桩件件,
远比传闻来得惊心动魄。
出身将门,初露锋芒
孟知祥生于唐末乱世,
祖籍邢州龙冈,
实打实的将门之后。
老孟家世代从军,
军功赫赫,
家族祠堂里挂满了先祖们的战甲与勋章,
在日光下泛着冷峻的光。
打小他就听着父辈们金戈铁马的故事长大,
望着家中寒光闪闪的兵器,
夜里做梦都是自已纵马驰骋、
杀敌立功的场景,
心里头那股子热血劲儿,
跟煮沸的开水似的,
就盼着有朝一日能真正驰骋沙场。
他爹孟道,
是个眼光长远又严苛的老将,
瞅着儿子机灵,
又满腔抱负,
打小便严苛教导。
别家孩子还在街头嬉闹,
孟知祥就得端坐书房,
诵读兵书史籍;
别家少年尚在偷懒打盹,
他已在演武场挥汗如雨,
一招一式皆有章法。
读书识字、
兵法武艺,
一项都不落下,
为的就是将来能出人头而地,
重振孟家威名。
年少时,
孟知祥跟同乡发小赵弘殷混在一块儿,
俩人堪称焦不离孟、
孟不离焦。
那时节,
军中演武场对他俩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时常趁守卫不注意,
溜到演武场偷看士卒操练。
一日,
赵弘殷捅捅孟知祥,
咂咂嘴说:“知祥啊,
瞧这阵仗,
往后建功立业,
非得在这沙场上不可,
咱可不能窝在这小地方。”
孟知祥攥紧拳头,
目光灼灼,
仿若能看穿这乱世的迷雾,
斩钉截铁道:“那是自然,
大丈夫生于乱世,
当提三尺剑,
立不世功!”
恰逢李克用广纳贤才,
扩充势力,
消息像一阵风传遍四方。
孟知祥听闻,
兴奋得整宿没睡,
天一亮就拉着赵弘殷奔赴招募处。
入伍那天,
军伍前考官打量他俩,
见是两个毛头小子,
皱眉道:“毛头小子,
知道战场凶险不?
别到时候尿了裤子!”
孟知祥昂首挺胸,
朗声道:“大人放心,
我等既来,
就不惧生死,
定要挣个前程!”
那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
让考官微微一怔,
手一挥,
收下二人。
初入军营,
日子并不好过。
老兵们欺生,
脏活累活一股头地给他们,
夜里睡觉连个囫囵地儿都没有。
有回,
几个老兵故意找茬,
打翻孟知祥的饭菜,
还嘲讽道:“新兵蛋子,
这点苦都吃不了,
趁早滚回家!”
赵弘殷气得要动手,
孟知祥却一把拉住他,
沉声道:“别冲动,
咱用本事说话。”
没过多久,
军营比武,
孟知祥一路过关斩将,
把那些老兵打得心服口服,
自此再没人敢小瞧他俩。
追随旧主,展露谋略
进了李克用麾下,
孟知祥脑袋灵光、
行事沉稳,
很快就崭露头角。
战场上,
他冲锋陷阵,
悍不畏死,
每逢激战,
总是身先士卒,
身上的伤疤一道接一道,
却成了他的军功勋章;
营帐里,
对着地图能分析战局,
山川河流、
兵力部署,
说得头头是道,
没多久就成了李克用的心腹。
某次,
大军和朱温的部队对峙,
陷入僵局。
连绵的营帐望不到尽头,
空气中弥漫着肃杀与焦灼。
军中将领们吵成一锅粥,
有主张强攻的,
拍桌子喊得脸红脖子粗:“跟他们拼了,
耗着算啥事儿!”
有提议退兵的,
耷拉着脑袋嘟囔:“敌军势头太猛,
咱别折了老本。”
孟知祥一直沉默,
静坐在角落,
手指不自觉地在地图上,
脑海里推演着各种战术。
等众人吵累了,
才起身拱手:“主公,
强攻伤亡太大,
退兵又丢士气。
依我看,
咱佯装败退,
引敌军追击,
在山谷设伏,
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李克用眼睛一亮,
猛拍大腿:“妙啊,
就照知祥说的办!”
计划施行,
朱温军果然中计。
先锋部队一路狂追,
踏入山谷,
只听一声炮响,
两侧伏兵四起,
箭如雨下,
喊杀声震得山谷颤抖。
朱温军阵脚大乱,
被打得丢盔弃甲。
李克用哈哈大笑,
拍着孟知祥肩膀:“知祥啊,
这脑袋瓜,
抵得上千军万马,
往后必有大用!”
经此一役,
孟知祥声名更盛,
军中无人不服,
士兵们见了他,
都恭敬地行礼,
喊一声“孟将军”。
又一回,
李克用被敌军围困,
粮草断绝,
士气低迷。
诸将急得团团转,
有人提议拼死突围,
有人主张坚守待援。
孟知祥却独自溜出营帐,
围着敌军营地转了好几圈,
回来后神秘兮兮地说:“主公,
敌军虽围得严实,
但后方运粮通道守备薄弱,
咱们派一支轻骑,
突袭粮道,
断其粮草,
不出数日,
敌军自乱。”
李克用半信半疑,
但眼下也无他法,
便依计行事。
果不其然,
敌军没了粮草,
军心涣散,
李克用趁机突围,
成功脱险。
入蜀掌权,暗流涌动
后来,
局势变幻,
李存勖派孟知祥入蜀,
美其名曰“镇抚”,
实则大有深意。
临行前,
李存勖拉着孟知祥的手,
语重心长地说:“知祥啊,
蜀地富庶,
也是个烫手山芋,
那帮地头蛇不好对付,
我信得过你,
可得给我稳住喽。”
孟知祥心里明白,
此行凶险,
但机会难得,
当即应下:“主公放心,
我定不负所托!”
初入蜀地,
孟知祥就察觉到各方势力盘根错节,
当地旧臣、
军头,
还有朝中派来的监军,
都各怀鬼胎。
一日,
朝堂议事,
本地权臣董璋跳出来发难:“孟大人,
你初来乍到,
可别净想着改咱们蜀地的规矩,
咱这儿自有一套章法。”
孟知祥不慌不忙,
微微一笑,
眼里却透着不容小觑的本领芒:“董大人,
我来是为帮衬大伙,
让蜀地更安稳富足。
规矩自然尊重,
可若有害百姓、
碍发展的陈规,
该改还得改。”
几句话,
说得不卑不亢,
噎得董璋干瞪眼,
朝堂上一时噤若寒蝉。
私下里,
谋士赵季良偷偷提醒孟知祥:“大人,
董璋这伙人不好惹,
得早做打算。”
孟知祥眯眼一笑:“无妨,
他们有盘算,
我也有后手,
慢慢周旋便是。”
夜里,
孟知祥独自在书房,
对着蜀地地图沉思良久,
将各势力范围、
兵力部署细细标注,
心中已然有了应对之策。
彼时,
蜀地恰逢大旱,
百姓颗粒无收,
饿殍遍野。
旧臣们却忙着囤积粮食,
哄抬物价,
根本不顾百姓死活。
孟知祥得知后,
雷霆震怒,
当即下令开仓放粮,
赈济灾民。
董璋等人跳出来阻拦:“孟大人,
这仓里的粮食可都是以备不时之需,
怎能轻易放发?”
孟知祥瞪圆了眼睛,
呵斥道:“百姓都快饿死了,
还有什么比人命更要紧?
若再阻拦,
休怪我军法处置!”
一番话说得董璋等人哑口无言,
粮食顺利发放,
百姓对孟知祥感恩戴德,
高呼“孟青天”。
平叛扩权,根基渐稳
董璋终究是耐不住性子,
联合东川节度使反叛。
消息传来,
成都震动,
街头巷尾人心惶惶。
部将们急得团团转,
纷纷请战。
孟知祥却镇定自若,
召集众人分析战局:“董璋看似来势汹汹,
实则外强中干,
他与东川临时拼凑,
军心不稳。
咱们据城坚守,
待其锐气耗尽,
再出击。”
战事一开,
正如孟知祥所料,
叛军久攻不下,
士气低落。
成都城墙上,
孟知祥日夜巡视,
鼓舞士气:“兄弟们,
叛军撑不了多久了,
咱们守住家园,
胜利就在眼前!”
士兵们见主帅与自已同甘共苦,
士气大振。
这时,
孟知祥亲率精锐出城突袭,
冲锋号一响,
他拔剑高呼:“儿郎们,
今日破敌,
就在此时,
跟我冲!”
士兵们被主帅气势感染,
如猛虎下山,
打得叛军四散溃逃。
此役过后,
孟知祥不仅剿灭叛军,
还顺势收了东川之地,
威望大增。
战后庆功宴上,
成都府张灯结彩,
酒香四溢。
酒过三巡,
有将领大着舌头邀功:“主公,
这次全靠兄弟们拼死,
往后您可得多多犒赏!”
孟知祥端起酒碗,
一饮而尽,
爽朗笑道:“放心,
大伙的功劳我都记着,
往后吃香的喝辣的,
少不了你们!
但也别懈怠,
地盘大了,
事儿更多,
还得守好咱的基业。”
然而,
收编东川军队时,
却出了岔子。
东川将士大多是本地人,
眷恋故土,
对孟知祥的整编心存疑虑,
甚至有哗变的苗头。
孟知祥得知后,
没有动用武力镇压,
而是单枪匹马走进东川军营,
站在高台上,
诚恳地说:“兄弟们,
我知道你们心里犯嘀咕,
怕没了饭碗,
丢了家乡。
但我孟知祥在此发誓,
只要你们愿追随我,
往后定与你们同富贵、
共患难,
咱们一起把蜀地建设好,
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一番肺腑之言,
打动了东川将士,
顺利完成整编。
开国称帝,矛盾丛生
随着势力愈发雄厚,
孟知祥称帝之心渐起。
身边谋士、
将领们也纷纷劝进:“主公,
如今大势已成,
百姓归心,
您德配天地,
早该称帝,
让天下人都知晓咱后蜀的威风!”
孟知祥假意推脱几次,
最终还是顺应民意,
在成都登基,
国号“蜀”,
史称后蜀。
可刚坐上皇位,
烦心事就接踵而至。
朝堂上,
新老臣子争权夺利,
本地派和外来派互不相让。
文官们吵吵嚷嚷,
为政策、
官职吵得面红耳赤;
武将们也不安分,
比军功、
争地盘。
孟知祥头疼不已,
一日朝会发火道:“都消停点!
咱们刚开国,
正是齐心协力的时候,
天天这么吵,
像什么话?
再闹,
别怪我不客气!”
朝堂瞬间安静下来,
众人低着头,
大气都不敢出。
后宫里也不太平,
皇后李氏端庄贤淑,
却管不住几个年轻妃嫔争风吃醋。
有次,
两位宠妃为了一件锦袍在御花园撕扯起来,
闹到孟知祥跟前。
孟知祥气得吹胡子瞪眼:“就一件衣服,
丢不丢人?
往后再闹,
都给我禁足!”
俩宠妃吓得花容失色,
跪地求饶,
可背地里依旧小动作不断。
为了平衡朝堂势力,
孟知祥绞尽脑汁。
设立新官职,
让本地贤才与外来谋士共同任职;
推行新政策,
兼顾各方利益,
可收效甚微。
新老臣子之间的嫌隙,
像是一道鸿沟,
难以填平。
孟知祥时常深夜对着烛光叹气:“这江山,
打下来难,
守好更难啊。”
晚年困局,英年早逝
孟知祥晚年,
身体每况愈下,
国事却一点没少。
北方的后唐虎视眈眈,
虽说眼下暂无大战,
但边境摩擦不断,
时有小股敌军袭扰边境村落,
百姓苦不堪言;
国内赋税不均,
豪绅富户偷税漏税,
穷苦百姓却不堪重负,
怨言此起彼伏;
朝堂之上,
权臣结党,
政令推行艰难,
再好的政策到了下面也变了味。
病榻前,
孟知祥召集心腹大臣,
气息微弱却字字铿锵:“我怕是时日无多了,
这后蜀江山,
是大伙跟着我一刀一枪拼来的,
往后务必守好,
别让百姓受苦,
别让外敌欺辱。”
大臣们涕泪横流,
纷纷跪地发誓。
最终,
孟知祥没能熬过病魔,
撒手人寰,
年仅六十一岁。
他这一走,
后蜀像是艘没了舵手的大船,
在乱世波涛里飘摇起来。
继位的孟昶起初倒也勤勉,
试图稳住局面,
可后来沉溺享乐,
没了先辈的锐气,
后蜀的辉煌渐渐黯淡,
直至被赵匡胤的宋军覆灭。
孟知祥的一生,
恰似蜀地的山川,
起起伏伏,
有巅峰的巍峨,
也有低谷的落寞。
他凭本事打下江山,
却也困于守江山的难题;
他周旋于各方势力,
谋略过人,
可最终敌不了生老病死。
但他留下的后蜀,
那一段短暂却繁华的岁月,
在历史长河里始终有着独特的印记,
引得后人反复咂摸、
感慨,
要是他再多活些年,
后蜀的命运又会走向何方呢?
这乱世的棋局,
终究是落子无悔,
徒留后人一声长叹。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