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马运河整个建造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对于卡洛来说,在短时间内也不用担心美国获得巴拿马运河建造的主持权。
此时负责建造巴拿马运河的是法国的一家建筑公司,这家建筑公司是在法国政府的牵头之下,从另一家法国企业的手中接手这份项目的。
为了防止法国人建造巴拿马运河之后获得运河的运营权,美国人在这家法国公司建造巴拿马运河的过程中,可谓是想尽千方百计的去制造麻烦。
法国人所设计的巴拿马运河走向与美国人经营的巴拿马铁路平行,这样设计的理由是为了便于运输物资。
但美国根本不配合法国建造运河的行动,铁路部门对于运输物资的配送设置了多重障碍,采取了消极对待的措施,尽可能的拖延物资运输的进度。
被逼无奈的法国企业不得不以2550万美元的天价买下了这条仅价值750万美元的铁路,这也让这家公司的资金出现了巨大的问题。
这还没完。虽然法国企业买下了这条美国人建造的铁路,但为了稳定,他们并没有辞退铁路部门的美国员工。
这些美国员工留在法国公司内部继续捣乱,让已经属于法国的巴拿马铁路仍然无法有效地为运河建造运输物资。
如果只是这样的话,美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拖延运河的建造速度。
除了美国这样的外来压力,法国运河建造公司在经营管理上也出现了巨大的问题。以雷塞布为首的高管层在运河建造遭受重重阻碍的情况下,仍然肆无忌惮的侵吞公开发行的运河股票资金。
为了掩盖真相,他们又持续发行的多种债务,动用大量的资金去贿赂当地的官员。
根据记载,法国政府先后有150名部长和议员接受了贿赂,这也是工程建造已经无法达到预期的情况下,这家运河公司仍然能够安然无恙的原因。
当然,纸里终究包不住火。在1889年,这家法国运河公司终于山穷水尽,最终不得不宣告破产。
目前正在建造巴拿马运河的这家法国公司,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接手了运河工程。
从这方面也能看出,法国政府对于巴拿马运河的主权是有一定的野心的。他们并不想让巴拿马运河的经营和管理权落到美国人的手中,毕竟巴拿马运河如果建成的话,这可是北美洲东西两岸通行的要道,光收通行费就足以数钱数到手软。
卡洛不在乎巴拿马运河的工期什么时候结束。对于卡洛来说,只要巴拿马运河的经营和管理权不落在美国人的手中,那不管是谁掌控了巴拿马运河,都是完全能够接受的。
当然,最好的情况就是西班牙也成为巴拿马运河的股东之一,参与到巴拿马运河的日常经营和管理当中,更大程度地限制美国的发展。
历史上的美国之所以在最后获得了巴拿马运河的经营和管理权,主要原因是他们获得了英国的支持,面对的竞争者只有法国一个。
而现在,因为英国已经结束布尔战争的原因,英国政府大概率不可能放弃运河的所有权,让美国人白白占了便宜。
法国政府更加不可能。从运河修建到现在,出力的可一直都是法国的企业。虽然上一家法国运河公司在运河建造中的进度实在太慢,公司本身的经营管理问题十分严重。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家法国运河公司已经完成了总工程的三分之一,法国人才是巴拿马运河修建至今的功臣。
至于一直想要巴拿马运河主权的美国,他们在运河修建中没有任何贡献,甚至还在一直给法国的公司制造麻烦。
不可否认的是,美国在资本方面已经做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相较于欧洲国家,美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在美国掌握了无上的权力,这种商业方面的惯用手段,对于美国政府来说自然是驾轻就熟。
不过对于卡洛来说,美国使用的这些手段正好给自己提了醒。既然美国能用这些肮脏的商业手段,那西班牙为什么不可以使用这样的手段回击呢?
卡洛对于南美洲的这些国家还是很感兴趣的。虽然南美洲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强国,但南美洲这些国家的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
巴西拥有储量极其丰富的铁矿,阿根廷拥有大片的黑土地可以用来种植或者畜牧。智利拥有储量巨大的硝石矿,哥伦比亚则拥有巴拿马地区,是最优良的运河建造地。
除此之外,大部分南美洲国家曾经都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这些国家的人口基本上都是西班牙和当地土著的混血后代。
对于西班牙来说,大部分来自南美洲的人口都是可以接受的,除了那些黑人之外。
这已经不再是影响美国的发展那么简单了,西班牙如果能将南美洲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能够源源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这才是卡洛真正想要去做的。
哪怕再减缓美国的发展速度,美国的国土面积和矿产资源还是摆在那里,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是不会太差的。
只有想尽千方百计的提升西班牙自身的实力,才能确保任何时刻西班牙都有与美国一战的底气。
随着时间越来越靠近20世纪,卡洛也终于感觉到了一丝紧迫性。
从1897年中旬开始,卡洛几乎每隔一个月都会询问皇家科学院的院士们的研究进度,希望西班牙在飞机,坦克这样的领域能够领先其他国家一步。
目前西班牙在天空和水柜项目上都有一定的突破。天空项目指的是飞机,水柜项目指的则是坦克。
因为深知飞机领域的研发不是那么容易的,卡洛也只是向天空项目提供了自己关于飞机的一些思路,随后就没有怎么关注天空项目的进展了。
目前听说天空项目组正在制作第一架飞机,或许在两年内就能迎来第一次飞行实验。
和进度缓慢的天空项目组不同,专门研发坦克的水柜项目组是有一定的进展的。
其实说白了,最原始的坦克设计也很简单。无非就是类似汽车的结构,给汽车安装一层薄薄的钢板,然后再安装上一挺机枪或者火炮即可。
如果只是这样原理比较简单的坦克,目前西班牙凭借着皇家奔驰汽车公司的生产线,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建造出上千辆。
但问题是,西班牙并不需要如此简陋的坦克。卡洛更希望西班牙在一战之前能够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坦克,在一战的陆上战争中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一些进攻战争,谁能够率先取得巨大的战果,战后的利益分配自然也就能获得最大份。
如果是和法国为敌的话,坦克或许会用在进攻巴黎的战役当中。如果是和德国为敌的话,坦克可能就会用在进攻柏林的战役当中。
对于西班牙来说,谁是敌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西班牙能否在战争爆发之前拥有坦克这种重要的武器。
好消息是,目前的坦克研发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现在的坦克看起来和后世的坦克也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的,在战争中的作用已经能够体现出来。
但坏消息是,因为在坦克的四周都覆盖了一层较厚的钢板,这让坦克的动力系统承受了无与伦比的压力。
目前坦克在钢甲防护和火力方面是没有太大的问题的,最大的问题就集中在动力方面。
这样的坦克往往还没开出几公里的距离,动力系统就会罢工。偏偏动力系统对坦克来说是最重要的,坦克要是无法自行移动的话,这不就是一门更大更重的火炮吗?
看到坦克研发项目组汇报上来的问题,卡洛明白西班牙必须在发动机的领域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目前西班牙是有发动机研究室的,但这个发动机研究室是和皇家奔驰汽车公司负责的,主要研发领域也是汽车所使用的汽油机。
对于坦克这种更大更加笨重的机械来说,汽油机的动力就明显不足。必须要有一种动力更加强劲的柴油机来为坦克提供动力,这也代表着西班牙在坦克方面必须也要有自己的发动机研究室。
这还没完。坦克需要引擎,飞机自然也需要引擎。
与其等到飞机研发过程中出现问题,不如提早就对飞机引擎进行研究,提前一步来解决飞机引擎的问题。
想到这里,卡洛也不再犹豫,立刻下令让皇家安全情报局关注全欧洲范围内发动机方面的科学家,并且想尽一切办法将这些科学家拉拢到西班牙。
因为发动机的研究关乎到西班牙在坦克和飞机方面的研发,西班牙对于拉拢人才是不惜一切手段的。
如果正常的条件还无法吸引这些发动机方面的科学家加入西班牙,那就只能通过强行绑架的方式了。
反正对于西班牙来说,让这些人才消失,也总比让这些人才留在非西班牙的国家要好。
虽然这样的科学家只有只身一人,但他们研发出的科研成果,在有些时候作用比一个师还要强。
很快,皇家安全情报局提供的一份名单就被呈上了卡洛的办公桌。
卡洛在欧洲各国诸多内燃机科学家的名单当中,一眼就看到了一位后世大名鼎鼎的人物,鲁道夫·狄塞尔。
没有丝毫犹豫,卡洛立刻命令皇家安全情报局不惜一切代价将鲁道夫·狄塞尔绑来西班牙。
这位被誉为柴油机之父的内燃机研发者,他的战略价值非同一般。他所研发的柴油机成为一战时期各国潜艇的主要动力来源,柴油机在后世也被广泛利用,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让卡洛不惜一切代价将他请来西班牙了。
皇家安全情报局还附上了一份关于鲁道夫·狄塞尔的资料。这位1858年出生的科学家,现在还不到40岁。
鲁道夫·狄塞尔的父母都是德国人,但他却在巴黎出生和长大。当普法战争爆发的时候,鲁道夫·狄塞尔一家不得不逃到伦敦,并在最后重新返回到了德国。
在德国,鲁道夫·狄塞尔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且得到了著名的机械教授林德的器重。
先后在瑞士和巴黎工作了几年的时间之后,鲁道夫·狄塞尔毅然辞职,并且创立了自己的发动机实验室。
看到这些资料之后,卡洛对鲁道夫·狄塞尔更加看重,并且很期待将他请到西班牙之后,西班牙在发动机方面的研究会有怎样的进步。
虽然狄塞尔的研发更多的是在柴油机的领域,但他对发动机构造的一些构想,到了后世仍然被广泛运用。
对于这样一位科研人才,卡洛有的只有敬重。如果狄塞尔愿意来到西班牙那自然再好不过,卡洛可以给他提供全世界最好的研发环境,给他提供足够的资金去研发他想研发的内燃机。
不管是鲁道夫·狄塞尔前期所研发的柴油机,还是后面他想研发但却没来得及研发的生物汽油发动机,卡洛都能给予他一切能够想到的支持。
大约过去了一周的时间,皇家安全情报局终于为卡洛带来一条好消息,那就是鲁道夫·狄塞尔即将到达西班牙。
本来他是不愿意前来西班牙的。毕竟这几年鲁道夫·狄塞尔关于发动机的研究已经有了巨大的成果,目前进行试验的发动机已经展现出了极其强大的潜力。
鲁道夫·狄塞尔也获得了投资者们的大力支持,这也是他拒绝皇家安全情报局招揽的底气。
但这么一点投资者对皇家安全情报局来说,那自然是不值一提。
甚至都不需要皇家安全情报局的情报人员出马,奔驰汽车公司巴黎分公司就能解决这些投资者。
在奔驰汽车公司这个大企业面前,这些投资者相当识趣,很快就“自愿”放弃了对狄塞尔的支持。
也正是这样的原因,鲁道夫·狄塞尔最终才来到了西班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