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时
应天府
阳光洒在应天府的城墙上,给这座古老的城市带来了一丝温暖。
朱雄翊独自一人骑在一匹小马上,静静地站在城墙下,他的目光落在那些来来往往进城的百姓身上。
这些百姓们有的挑着担子,有的背着包裹,有的赶着马车,他们都急匆匆地赶着进城,开始新一天的生活。
朱雄翊看着这些百姓,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感慨。
他深知百姓们的生活不易。
他注视着那些忙碌的身影,仿佛能看到他们背后的故事和梦想。
有的人为了生计而奔波,有的人为了子女的教育而努力,还有的人则是为了追寻自己的理想。
每个人都在应天府这座城市里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位置。
没过多久,只听得一阵马蹄声响,由远及近,仿佛大地都在微微颤动。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队人马风驰电掣般从城内疾驰而来。
这些人个个身着锦衣华服,胯下的骏马更是神骏非凡,一看便知身份不凡。
周围的百姓们见此情形,生怕被这些飞驰的骏马踩踏到,纷纷惊恐地避让开来,不一会儿便在道路两旁让出了一条宽阔的通道。
待到这队人马临近,百姓们才看清,他们在一个骑着小马的八岁稚童面前停了下来。
这稚童生得眉清目秀,一脸天真无邪,身上的衣裳虽然朴素,但却干净整洁。
他稳稳地坐在小马上,一双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来人,似乎对这突如其来的阵仗有些惊喜。
而站在这稚童面前的,正是这队人马的为首两人。
其中一人面容刚毅,剑眉星目,不怒自威;另一人则稍显稚嫩,眉宇间透露出一股英气。
这两人不是别人,正是朱雄翊阔别三年多的父王——太子朱标,以及他的大哥朱雄英!
朱雄翊眼睛瞬间亮了起来,惊喜地喊道:“父王!大哥!”
说着就要从马上下来行礼。
朱标赶忙上前,一把扶住他,温和地说道:“吾儿不必多礼。”
朱雄英也笑着下马,摸了摸朱雄翊的头,“ 二弟,长高了不少呢。”
朱雄翊有些激动,眼眶微微泛红,“父王、大哥,我好想你们。”
朱标慈爱地看着他,“为父也想你,这两年多不见,你可过得好?”
朱雄翊重重地点头,“孩儿过得很好,在武当山还学到了许多东西。”
朱标满意地点点头,“吾儿有此心性甚好。今日为父和你大哥特意出来迎你,咱们一同回宫。”
朱雄翊兴奋地答应着,翻身上马跟在父王和大哥的马旁,一同向宫中疾驰而去。
周围的百姓们才惊觉刚刚两位是大明的太子殿下和太孙殿下。
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看着这温馨的一幕。
一行人快马加鞭,不一会儿便来到了宫中。
宫中早己张灯结彩,一片喜庆的景象,众人都在为朱雄翊的归来而欢喜。
进入宫殿后,朱元璋早己等候在此。
朱雄翊连忙上前,跪地行礼,“皇爷爷,孙儿回来了。”
朱元璋满脸笑意,上前将他扶起,“好,好啊,两年多不见,咱孙愈发精神了。”
接着,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地聊起天来。
朱雄翊兴致勃勃地讲述着在武当山的所见所闻,如何学习武艺、如何体悟道法。
众人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阵阵笑声。
随后,朱元璋对朱雄翊说道:“ 咱孙既学有所成,日后便要多为我大明社稷出力。”
朱雄翊坚定地点点头,“皇爷爷放心,孙儿定不负所望。”
这一夜,宫中灯火通明,欢声笑语不断,朱雄翊在家人的陪伴下,度过了一个温馨而难忘的夜晚,也正式开启了他在这大明宫廷中的新篇章。
然而,平静的宫廷生活并未持续太久。
一日早朝,朝堂上突然传来边疆急报,北平蒙古部落蠢蠢欲动,有进犯大明边境之势。
朱元璋龙颜大怒,朝堂上顿时一片肃静。
散朝后,朱标把朱雄翊叫到跟前,严肃地说:“吾儿,你在武当山所学,如今正是派上用场之时。此次边疆危机,或许你该去历练一番。”
朱雄翊眼神坚定,抱拳说道:“父王放心,孩儿定不辱使命。”朱元璋也点头赞许。
“咱孙有此勇气,甚好。此次便让你随大军一同前往北平,北平方面还有你徐爷爷在,此去要保证安全啊。”
于是,朱雄翊心里怀着一份想拿军功换赐婚的念头,告别他的父王母妃,身披战甲,踏上了前往边疆的征程。
一路上,他看着广袤的大地,心中满是豪情壮志,暗暗发誓定要保家卫国,为大明立下战功,不负皇爷爷和父王的期望,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朱雄翊随大军日夜兼程,终于抵达北平。
徐达见他前来,十分欣慰,将军中情况一一告知。
朱雄翊认真聆听,迅速熟悉军务。
数日后,蒙古部落发起小规模试探性进攻。
朱雄翊一脸严肃地看着徐达,主动向他请缨道:“大将军,此次迎战敌军,我愿意亲自带队前去。”
徐达听后,心中一惊,连忙摇头说道:“吴王殿下,这可万万使不得啊!此次迎战绝非儿戏。
你虽然领了陛下的军令来到北平,但我作为你的长辈,必须先保护好你的性命安全。
我绝对不能让你去冒险,以免你受到伤害。”
朱雄翊见状,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自信的笑容,缓声道:“徐爷爷,您是不是有些小瞧我了呢?”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我虽然才八岁,但我在武当山的这八年时间,可不是白白度过的。
在那里,我跟随师傅张真人学习了许多武艺和兵法,也经历了不少艰难困苦的磨练。
如今的我,己经不再是那个年幼无知的孩子了。”
徐达一脸严肃,毫无表情地说道:“吴王殿下,在军中请以官职相称。”
朱雄翊见状,连忙改口道:“好的,好的,那还请徐……哦,不。
标下百户朱二郎,向大将军请求出战敌军,恳请大将军应允。”说罢,他抱拳单膝跪地,态度诚恳地请战。
徐达看着眼前坚定的朱雄翊,心中有些犹豫。
这时,一旁的副将耿炳文凑近徐达耳边轻声道:“大将军,吴王殿下既然有此决心,且在武当山学有所成,不妨给他个机会,也好让他历练历练。”
徐达思索片刻,缓缓说道:“既然你如此坚持,那本将便给你个机会。但你只可带领五百轻骑,试探敌军虚实,切不可恋战。”
朱雄翊大喜,高声应道:“得令!定不负大将军所托!”
朱雄翊迅速集结了五百轻骑,个个精神抖擞。
他一马当先,率领着队伍出城朝着敌军方向奔去。
一路上,他脑海中不断回忆着在武当山所学的兵法战术。
很快,他们便与敌军的一小股先锋部队相遇。
朱雄翊冷静指挥,轻骑们按照他的部署,灵活地与敌军周旋。
他在战场上目光敏锐,迅速判断着敌军的弱点,寻找着破敌之机。
朱雄翊带领的五百精锐骑兵迎敌。
他身跨一匹不是很高大的但十分雄健的战马,身披厚重的铠甲,手持一杆寒光闪闪的长枪,如同一尊战神般屹立在战场之上。
随着他手中长枪的挥舞,寒光西射,气势磅礴,仿佛要将整个战场都撕裂开来。
他的身后,是一支五百人的士气高昂的骑兵队伍,他们紧跟在他们的小主帅身后,如同一群凶猛的狼群,咆哮着冲向敌人。
见到他们的小主帅如此英勇无畏,骑兵们的士气瞬间被点燃,他们高呼着口号,紧跟着主帅冲入敌阵。
在激烈的战斗中,朱雄翊目光如炬,紧紧地盯着敌人的动向。
他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稍纵即逝的战机,毫不犹豫地一夹马腹,如离弦之箭一般冲入敌阵。
只见他手中长枪如同闪电一般,瞬间刺穿了多名敌方数个小旗的身体,小旗应声倒地。
这一精彩的击杀让这一小股敌军阵脚大乱,原本严密的防线瞬间被撕开了一个口子。
朱雄翊见状,立刻抓住这个机会,带领着身后的士兵们如猛虎下山一般,乘胜追击。
他们在敌阵中左冲右突,杀得敌军狼狈不堪,节节败退。
经过一场激烈的厮杀,朱雄翊带领的军队成功地击溃了敌军,取得了首战的胜利。
然而,朱雄翊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而是立刻率领着士兵们回城北平,向徐达将军通报这一捷报。
他与徐达商议,制定了更为周密的防御和反击计划。在接下来的几场战斗中,朱雄翊指挥若定,多次击退蒙古部落的进攻,稳定了边疆局势。
随着时间推移,朱雄翊在战场上的表现愈发出色,他的名字也在军中传开。
在军中都是欺弱慕强的,士兵们都对这位年幼但能力很强的小将领敬佩不己。
而他心中的那份拿军功换赐婚的念头,也在一次次战斗中变得更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