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明世宗

第二十七章 惩 贪

加入书架
书名:
大明明世宗
作者:
柘颜
本章字数:
8250
更新时间:
2025-06-20

洪武十二年

正月十九( 大朝会 )

奉天殿

奉天殿外阳光洒在宽阔的广场上,照得地面一片金黄。

一大群身着朝服的臣子们整齐地站成几排,他们神情肃穆,等待着大朝会的开始。

在奉天殿前宽阔的台阶上,这群臣子们恭敬地站立着,他们的目光都集中在前方。在这群人前面,有一个身影缓缓地从殿中走了出来。

这个人身着一件葵花胸背团领衫,他头上戴着一顶乌纱帽,腰间系着一条犀角带。

他的步伐轻盈而稳健,每一步都像是经过深思熟虑,却又显得毫不费力。

他的出现引起了周围人的一阵低语,显然他的身份和地位都非同一般。

这个气质不凡的人,正是常在朱元璋身边伺候的内监杜安道。

他深得朱元璋的信任,偶尔负责传达皇帝的旨意和处理一些宫廷事务。

杜安道迈着小步从殿中走出,他双手捧着一道黄色的圣旨,仿佛那是整个天下的重量。

杜安道走到奉天殿外的台阶上,站定后,他深吸一口气,然后用他那清脆而洪亮的声音高呼道:“陛下有旨,众臣工接旨!!!”

这一声高呼如同惊雷一般,在空旷的广场上回荡。

臣子们听到这声呼喊,纷纷下跪,他们的动作整齐划一,仿佛训练有素的军队。

一时间,奉天殿外只剩下一片叩头的声音,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 奉 天承运,皇帝 制曰:

朕承天命,临御天下,治平之道,首重吏禄。洪武十二年正月十九日,特命定丞相、御史大夫等官岁禄之数:中书省左右丞相、御史台左右御史大夫,岁各给米二千五百石;驸马都尉李祺、梅殷,岁各给米六百石;平章李伯升、王溥、潘原明,岁各给米七百五十石,俱于江西官田内支给。

另重定内外文武官岁禄之制,以彰朝廷体禄臣工之意。

正一品禄米千石,从一品九百石;正二品八百石,从二品七百石;正三品六百石,从三品五百石;正西品西百石,从西品三百石,各给俸钞三百贯;正五品二百二十石,从五品一百七十石,俸钞各一百五十贯;正六品一百二十石,从六品一百一十石,俸钞各九十贯;正七品百石,从七品九十石,俸钞各六十贯;正八品七十五石,从八品七十石,俸钞各西十五贯;正九品六十五石,从九品六十石,俸钞各三十贯 。

凡我臣工,当体朕心,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此禄数既定,永为成式,敢有擅改者,必置于法。尔等其钦遵毋怠!

故兹诏示,咸使闻知。

钦此 ‘

杜安道念完圣旨,奉天殿外一片寂静,众臣都在默默消化着这新的俸禄制度。

过了片刻,人群中传出一阵轻微的议论声。

有的官员暗自欣喜,觉得此次俸禄调整对自己有利;有的则眉头紧锁,似乎对新的俸禄标准不太满意。

这时,一位台阶下老臣出列,跪地奏道:“陛下圣明,此俸禄之制当能激励臣等更加尽心竭力。

但臣以为,各地物价不同,可否在执行时有所变通,以保臣等生活无虞。”

杜安道微微皱眉,道:“此乃陛下深思熟虑之决策,既定成式,不可轻易更改。尔等只需恪尽职守,莫要心存旁骛。”

老臣不敢再言,退回队列。

接着,杜安道又高声道:“众臣工既己领旨,便速速回去,将这新制传达下去,不得有误。”

众臣齐声道:“臣等遵旨!”随后,众人起身,有序地离开奉天殿的范围内,奉天殿外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而新的俸禄制度也将在这大明的官场中掀起一番波澜。

官员们回到各自衙门,新俸禄制的消息迅速传开。

那些俸禄增加的官员自是欢天喜地,筹备着改善生活;

而俸禄减少或未达预期的官员则满脸愁容。

吏部衙门

几位官员聚在一起私下议论。

“这新制看似公平,可咱们这些小官本就俸禄微薄,如今虽有俸钞,可物价飞涨,这点钱又能维持几日生计?”一位六品官员抱怨道。

“是啊,听闻南方某些地方米价奇高,这点俸禄怕是连温饱都成问题。”另一位附和。

此时,吏部尚书李澂从门外走进来,正色道:“莫要妄议,陛下此举自有深意,我等只需做好本职,莫要因俸禄之事坏了规矩。”

众人赶忙闭嘴,各自散去。

而在民间,百姓们也听闻了新制,都期待着官员们拿了俸禄能更用心为民办事,一场围绕着新俸禄制度的变革,在大明的官场与民间悄然展开。

然而,新俸禄制度实行不久,便有一些不法官员动起了歪心思。

他们以物价为由,开始向百姓暗中征收额外的赋税。一时间,不少地方百姓苦不堪言。

此事很快传到了朱元璋的耳中,他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彻查。

谨身殿

殿内气氛异常凝重。朱元璋坐在龙椅上,脸色阴沉,他刚刚看完一份奏折,心中的怒火如火山般喷涌而出,只见他猛地一拍桌子,怒吼道:“来人!”

这声怒吼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仿佛整个宫殿都在为之颤抖。

隐藏在黑幕中的杜安道听到这声怒吼,急忙从暗处走了出来,他快步走到朱元璋面前,躬身行礼道:“陛下,有何吩咐!”

朱元璋看着杜安道,眼中的怒火几乎要喷出来,他咬牙切齿地说道:“杜安道,你立刻去亲军都尉府,找毛骧,让他给咱查,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要是查不好,就让他提头来见 !!”

杜安道不敢有丝毫怠慢,他连忙应道:“是,陛下,奴才这就去办。”

说完,杜安道转身快步走出了谨身殿,首奔亲军都尉府而去。

而亲军都尉府指挥使司毛骧接到朱元璋的命令后,深知此事关系重大,他不敢有丝毫拖延,立刻召集手下的亲信,部署任务。

毛骧亲自率领一队精兵强将,深入各地明察暗访。他们乔装打扮,西处搜集证据,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的线索。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调查,那些违法官员的恶行终于被一一揭露出来。毛骧将这些证据详细的整理成册,呈递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接过册子,仔细翻阅,每看一行,脸色就阴沉一分。

待看完,他将报告狠狠摔在地上,怒喝道:“这些狗官,竟敢如此欺咱,欺民!”他当即下令,将涉案官员全部缉拿归案,不管官职大小,一律严惩不贷。

次日早朝

朝堂之上,气氛紧张压抑。那些被查出的官员被押上殿来,个个面如土色,跪地求饶。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目光如炬,扫视着这些人,冷冷道:“咱给你们俸禄,是让你们为民办事,不是让你们搜刮民脂民膏!今日,咱定要让你们付出代价,以儆效尤!”

朱元璋毫不留情,将涉案官员三品及以上的剥皮实草,剩下的人夷三族,以儆效尤。

同时,朱元璋重新审视俸禄制度,决定根据各地实际物价情况,对部分地区的俸禄进行微调。

而经过这次整治,大明官场风气为之一振,官员们不敢再肆意妄为。

新的俸禄制度也在朱元璋的铁腕之下,逐渐稳定地推行开来。

百姓百姓们的生活也渐渐安稳起来。

而这场俸禄制度的变革,也成为了洪武年间一段令人铭记的历史。

然而,在这看似平静的变革背后,一股暗流正在悄然涌动。

一些被严惩官员的家族暗中勾结,企图刺杀朱元璋。

隔月

谨身殿

皇宫内一片静谧,只有烛火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朱元璋身着龙袍,端坐在御案前,专注地审阅着堆积如山的奏章。

突然,一名太监匆匆走进殿内,跪地呈上一份拱卫司密报。朱元璋眉头微皱,接过密报后迅速浏览,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起来。

原来,这份密报上写明了之前的惩治的贪官们的家族,企图刺杀他。

朱元璋的眼神犀利如鹰,他毫不犹豫地放下手中的奏章,站起身来,喊道:“来人!速传魏国公徐达,毛骧进宫!”

“奴才这就去!”杜安道赶忙跪地磕头,然后站起身来,脚步匆匆地朝着宫外奔去。他的步伐显得有些慌乱,似乎生怕耽误了什么重要的事情。

没过多久,徐达便急匆匆地赶到了谨身殿。

他一眼瞥见朱元璋的脸色阴沉至极,心中顿时一紧,意识到肯定有什么重大的事情发生了。

朱元璋面沉似水,眼神锐利如刀,他看向徐达,然后将手中的密报递到徐达面前,声音严厉地说道:“天德,你看看这个!竟然有人如此大胆,敢行刺咱!依咱看,还是咱平日里太过仁慈,对这些人太过宽容了!”

徐达连忙拾起密报,展开一看,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起来。他越看越是心惊,额头上不禁冒出了一层细汗。

与此同时,站在一旁的毛骧和蒋??也对视了一眼,两人的眼中都流露出震惊和不安的神色。

显然,他们对这起谋划刺杀朱元璋事件也感到十分意外和惶恐。

徐达看完密报,单膝跪地,沉声道:“陛下勿忧,臣定当护陛下周全,将这些乱臣贼子一网打尽。”

毛骧和蒋??也赶忙表态,愿效犬马之劳。

朱元璋微微点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狠厉,“咱要主动出击,不能坐以待毙。

毛骧,你率亲军都尉府暗中调查那些家族的动向;

蒋??,你让拱卫司加强皇宫戒备;

徐达,你统筹全局,有情况随时汇报。”三人领命而去。

接下来几日,各方行动迅速。毛骧的人发现了那些家族藏匿武器的地点,蒋??安排人手在皇宫各处布下天罗地网。

就在刺客们准备动手的前夜,徐达一声令下,将他们尽数擒获。

朱元璋得知消息后,龙颜大悦,对众人论功行赏。

经过这次事件,朱元璋更加意识到权力稳固的重要性。

开始进一步加强对朝廷和民间的管控,而大明王朝也在这一次次的风波中,继续朝着未知的方向前行。

【 科普一下冷知识 :

徐达是明朝开国元勋,被封为魏国公 :

? 生平经历:徐达出生于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县)的农民家庭。1353年,他应召加入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1354年,随朱元璋离开濠州南进定远。此后,徐达在与陈友谅、张士诚的战争中屡立战功。1367年,出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挥师北伐。1368年,攻克通州,包围大都,灭亡元朝。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徐达被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封魏国公。1385年,徐达去世,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

? 军事成就:在与陈友谅的鄱阳湖战役中,徐达率兵奋战,挫败陈友谅军前锋。他还参与平定陈友谅的残余势力。在消灭张士诚的战争中,徐达指挥军队攻取淮东,后又围攻平江,最终擒获张士诚。北伐中原时,徐达率军先取山东,再取河南,攻陷元大都,推翻元朝统治。之后,他又多次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在太原和定西兰儿峪会战中,击败蒙古猛将扩敦帖木儿,消灭大量蒙古精锐部队。

? 人物特点:徐达为人谨慎,善于治军。他对朱元璋忠心耿耿,虽战功赫赫,但不居功自傲,生活检点,没有任何把柄可抓,得以避免朱元璋的猜忌,在洪武朝得以善终。

徐达为明朝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是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