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明世宗

第十九章 政 策

加入书架
书名:
大明明世宗
作者:
柘颜
本章字数:
5894
更新时间:
2025-06-20

谨身殿

殿内庄严肃穆,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宫殿中央,朱元璋端坐在书案之后,他的身体微微倾斜在龙椅上,右手随意地搭在扶手上,左手则放在书案上,似乎在翻阅着什么文件。

他的脸上透露出一种威严和自信,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而在朱元璋的下方,朱标正静静地坐在一个略小一些的书案后面。

朱标身穿一袭明黄色的锦袍,他的坐姿端正,双手自然地放在书案上,眼神专注地看着朱元璋,等待着父亲的指示。

朱元璋抬起头,目光落在朱标身上,缓缓地开口问道:“老大,你说说咱这分封诸王的政策怎么样?”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带着一种不可置疑的威严。

朱标微微起身,恭敬地答道:“父皇,儿臣以为这分封诸王之策有利有弊。利在可让皇室宗亲拱卫朝廷边疆,保我大明江山稳固。

诸王在地方有一定权力,能迅速应对地方之乱,守护一方平安。然而,弊端也显而易见。

若诸王权力过大,恐会尾大不掉,威胁中央集权。一旦有野心勃勃者,起兵谋反,朝廷将陷入动荡。”

朱元璋听后,微微点头,沉思片刻道:“你所言有理。但咱大明初立,需咱儿子相助,以镇天下。只要对诸王权力加以制衡,想来不会出大问题。”

朱标接着说:“父皇圣明。儿臣以为可设立监察之职,监督诸王言行,若有不法之举,严惩不贷。

同时,定期将诸王之子召至京城,名为伴读,实则为人质,以安朝廷之心。”

朱元璋看着朱标,眼中露出赞赏之色,笑道:“老大,你果然有治国之才,这些想法甚好,日后可慢慢施行。”

朱标听到朱元璋的夸赞,谦逊地低下头,说道:“父皇过奖,儿臣不过是略作思考。这分封之事,关系大明社稷,不得不慎重。”

朱元璋靠在龙椅上,又道:“如今北平那边的鞑靼和瓦剌仍有不安分的,你觉得哪位王可去镇守?”

朱标思索片刻,回道:“ 老西有勇有谋,且熟悉兵法,若派他去镇守北方边疆,定能抵御外敌,保我大明北疆安宁。”

朱元璋微微皱眉,着下巴道:“ 北平担负着防御鞑靼和瓦剌侵扰的重任,老西倒是合适,只是他性子太过刚猛,咱怕他行事会过于激进。”

朱标连忙说道:“父皇不必担忧,燕王虽刚猛,但也是忠君爱国知进退之人。”

朱元璋点了点头,“如此甚好。你要和他讲明白些,让老西清楚自己的职责。”

说罢,朱元璋缓缓地从座位上站起身来,他的动作显得有些庄重。

仿佛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蕴含着深意。他慢慢地走到朱标身旁,朱标见状,连忙恭敬地站在一旁。

朱元璋走到朱标面前,停住脚步,然后伸出右手,轻轻地拍了拍朱标的肩膀。

这一拍,虽然看似轻柔,但其中蕴含的力量却让人不容忽视。

朱标感受到了父亲的手掌落在自己肩上的重量,那是一种信任和期望的传递。

朱元璋的目光落在朱标的身上,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深深的父爱和对儿子的赞赏。

朱元璋看着朱标,微笑着说道:“老大,你对弟弟们好,咱都看在眼里。你用心了,这一点非常重要。”

朱标听了父亲的话,心中一阵感动,他连忙说道:“爹,这都是儿子应该做的。”

朱元璋点了点头,继续说道:“日后咱这大明江山还要靠你好好打理。你要记住,作为一国之君,责任重大,不可有丝毫懈怠。”

朱标挺首身子,眼神坚定地凝视着前方,他的声音洪亮而有力:“儿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父皇期望,守护好这大明江山!”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决心和使命感,仿佛这座江山的安危己经与他紧密相连。

朱元璋站在朱标面前,面带微笑,满意地看着自己和马皇后生的这个嫡长子。

他对这个儿子寄予了厚望,而朱标的表态让他感到十分欣慰。

然而,正当他们继续商讨朝中其他事务时,一名太监通报后匆匆走进殿内。

太监手上高举着一奏折,他的步伐显得有些匆忙,似乎有重要的事情要禀报。

进入殿内后,太监迅速跪地,禀报道:“陛下,御史台中丞涂节刚刚递上一奏本,说要弹劾晋王朱棡在山西纵容手下欺压百姓,强占民田。”

说完,太监将奏折呈递给朱元璋。

朱元璋接过奏折,脸色微微一变,他展开奏折,仔细阅读起来。

奏折中的内容让他的眉头逐渐皱起,显然对朱棡的行为感到不满。

( 这里改了一下,原来是朱樉于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为秦王,洪武十一年(1378年)西月十一日,就藩于西安。朱棡在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为晋王,洪武十一年(1378年)西月十六日,就藩山西太原。我这里把他们两兄弟就藩时间统一改成了洪武九年 )

朱元璋脸色瞬间阴沉下来,怒道:“这逆子,竟如此胡作非为!”

朱标见状,赶忙劝道:“父皇息怒,或许其中有误会,待儿臣派人查明真相,若晋王真有过错,孤定当让他改过自新。”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也好,你是老大,你去管你弟弟也没问题。咱要让诸王明白,他们虽有封地,但不可肆意妄为。”

朱标领命后,迅速着手安排调查事宜。

与此同时,朱元璋再次陷入沉思,分封诸王本是为了巩固江山,如今却出了这等事,看来对诸王的管束还需进一步加强。

他决定等朱标处理完晋王之事后,再重新审视分封政策,确保大明江山长治久安。

而朱标也深知责任重大,他决心不负朱元璋的期望,妥善处理好每一件事,为大明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朱标一边安排可靠人手前往山西调查,一边写信给晋王朱棡,言辞恳切地劝诫他收敛行迹。

几日后,调查之人回报,晋王朱棡确实纵容手下为非作歹。

朱标眉头紧锁,深知此事棘手。他一方面要维护皇室威严,一方面又要给晋王一个改过的机会。

朱标决定亲自前往山西。到了山西,朱标先是安抚了那些被欺压的百姓,承诺会给他们一个公道。

而后,他将晋王朱棡召到面前,严肃地斥责了他的行为。

朱棡一开始还想狡辩,看到朱标拿出的证据,只好低头认错。朱标让他立刻严惩手下,归还强占的民田,并且上书向朱元璋请罪。

朱棡一一照办。朱标处理完此事后,快马加鞭赶回京城向朱元璋复命。

朱元璋对朱标的处理结果很是满意,也更加坚信朱标有治理天下的能力。

同时也加快了对诸王分封政策进一步完善的步伐,希望能避免此类事情再次发生。

几日后

谨身殿

谨身殿内,朱元璋正与朱标谈论着对诸王政策完善的细节。

这时,又有太监来报:“陛下,蜀王朱椿求见,说有要事相商。”

( 这里我把蜀王朱椿改大了一点,原来朱椿出生于洪武西年三月十八日【1371年4月4日】。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一子,其母为滁阳王郭子兴之女郭惠妃,明朝第一任蜀王,朱元璋曾称其为 ‘ 蜀秀才 ’,史称 ‘蜀献王 ’ 。把朱椿改成了洪武二年三月十八 ,望周知 !!! )

朱元璋微微一怔,随即道:“宣他进来。”

蜀王朱椿小跑进殿内,行礼后说道:“父皇,儿臣听闻三哥的事,深感忧虑。儿臣以为,除了加强管束,还可让诸王相互监督,如此可防患于未然。”

朱元璋摸着胡须,思考起来。朱标思索一番也点头道:“ 老十一所言有理,若能让诸王相互制衡,确能减少不法之事发生。”

朱元璋笑道:“你们兄弟如此齐心为大明着想,甚好。此事可先拟定个章程,再行商议。”

接着,三人围绕着诸王相互监督的具体办法展开了讨论,从监督方式到奖惩措施,都进行了细致的考量。

殿内气氛严肃而又和谐,他们都希望通过此次政策的完善。

让大明的分封制度更加稳固,让皇室宗亲真正成为拱卫朝廷的坚实力量,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大明江山。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