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行政学院的学习生活,远比陈默想象的更加紧张和…刺激。这里不仅汇聚了来自五湖西海的青年才俊,更激荡着各种前沿的思想和理论。每一次课堂讨论,每一次专题讲座,都像是一场高强度的“头脑风暴”,让他受益匪浅,也让他对这个国家、这个时代,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思考。
很快,他就迎来了入学后的第一次重要挑战——一个关于“区域协调发展与精准扶贫”的专题研讨会。
研讨会由学院一位在国家发改委担任过重要职务的资深教授主持,学员们被分成了几个小组,需要结合各自地区的实际情况,就如何打破区域壁垒、促进落后地区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提出具体的思路和对策。
陈默被分在了以西部地区学员为主的一个小组。组里的成员,有来自高原省份的藏族干部,有来自黄土高坡的基层乡长,也有像他室友巴图那样来自边疆牧区的代表。他们普遍面临着与凤山镇类似的困境:交通闭塞、生态脆弱、产业单一、人才匮乏……
小组讨论的气氛,一开始有些沉闷。大家纷纷诉说着各自地区的困难,言语间充满了无奈和对国家加大“输血”力度的期盼。
“我们那里,最大的问题就是交通!真是一条路,卡死了一方经济啊!”
“我们倒是有点矿产资源,可没技术、没资金,守着金饭碗要饭吃!”
“最缺的还是人才!好不容易培养个大学生,都跑到大城市去了,谁愿意回我们那穷地方?”
听着大家的发言,陈默深有同感,但也敏锐地发现,大家的思路,似乎都还停留在“等、靠、要”的传统模式上,缺乏一种主动求变、激发内生动力的意识。
轮到陈默发言时,他没有先谈凤山镇的成绩,而是先对大家的困难表示了理解和共鸣。然后,他话锋一转,将他在凤山镇探索的“五个着力”发展思路,以及“凤山模式”的核心理念——特别是“村民参与”、“信息赋能”、“内源融资”等几个关键点,结合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各位同学,各位领导,我认为,外部的‘输血’固然重要,但要实现真正的、可持续的发展,关键还是要激发自身的‘造血’功能!”
“比如交通问题,完全依赖国家投入,周期长,难度大。我们能不能借鉴凤山镇的经验,发动群众投工投劳?能不能将道路建设与沿线的产业开发捆绑起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比如人才问题,除了寄希望于大学生回流,我们能不能更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像我们凤山镇搞的那个‘农民实用技术与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虽然简陋,但效果很明显!能不能在西部地区,也建立起类似的、更贴近农牧民需求的培训体系?”
“还有信息闭塞的问题!”陈默的语气带着一丝激动,“现在互联网正在快速发展!这对于我们这些地理上偏远、信息上落后的地区来说,恰恰是一个‘弯道超车’的绝佳机会!我们为什么不能利用网络,把我们的特色产品、独特的文化、美丽的风景,首接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他的发言,角度新颖,思路清晰,充满了来自基层的实践经验和对未来的大胆构想!立刻在小组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这个……村民投工投劳修路,还能折算股份分红?”巴图第一个瞪大了眼睛,追问道,“这个能行得通吗?村民能相信吗?”
“关键在于政府的公信力和制度的保障!”陈默解释道,“我们当时是立下了‘军令状’,发了凭证,而且,最重要的是,要让村民们真正看到通路之后带来的实惠!信心是干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还有那个‘信息赋能’……陈默同志,你说利用网络卖东西?”来自黄土高坡的乡长疑惑地问道,“咱们那些地方,老百姓连电脑都没见过,怎么上网卖东西?”
“可以先从政府引导开始!”陈默说道,“建立信息服务站,培养信息员,帮助农牧民发布信息!同时,也要加强宣传和培训,让大家慢慢接受和使用这个新工具!这需要一个过程,但方向绝对是对的!”
陈默的发言,像是一扇窗户,为这些长期困在西部发展困境中的基层干部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小组讨论的气氛,瞬间变得热烈起来!大家纷纷围绕着陈默提出的几个“新理念”,展开了激烈的探讨和争论。
最终,当小组推选代表向大会汇报讨论成果时,大家一致推举了陈默!
站在学院的大报告厅里,面对着台下数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和十几位资深教授、专家,陈默沉稳自信,侃侃而谈。
他没有过多地渲染凤山镇的“先进经验”,而是将“凤山模式”中那些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核心理念——“激发内生动力”、“注重人才培养”、“拥抱信息时代”、“实现多方共赢”——进行了提炼和升华,并结合西部地区的实际,提出了一些更具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他的汇报,既有来自基层的鲜活实践,又有提升到理论层面的深刻思考,逻辑严密,视野开阔,语言精炼,极具说服力!
当他汇报结束时,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就连主持研讨会的那位资深教授,也走上台来,握着陈默的手,赞许地说道:“陈默同志,你的发言,非常精彩!非常有深度!为我们探讨区域协调发展和精准扶贫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来自基层的视角!很好!非常好!”
这一次研讨会上的“初露锋芒”,让陈默的名字,在整个青年干部培训班里,迅速传扬开来!
大家开始重新审视这位来自贫困山区的年轻副书记。他不再仅仅是一个“基层代表”,更是一个有着独特思想、非凡见地和实干能力的“潜力股”!
一些之前对他持观望甚至轻视态度的同学,也开始主动与他交流、探讨。就连那个背景深厚、一向有些高冷的赵磊,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主动对陈默说道:“陈默同志,你关于‘信息赋根’和‘内源融资’的观点,很有意思。有机会,我们可以深入聊聊。”
陈默知道,自己,己经初步在这个卧虎藏龙之地,站稳了脚跟。并且,开始展现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
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只要坚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创新,来自基层的声音,同样可以在国家最高行政学府里,激荡起思想的浪花!
然而,就在他为自己在学业上取得的进展而感到欣慰的时候,一封来自凤山镇的、由李明远亲笔写就的加急信件,却如同兜头一盆冷水,让他瞬间从云端跌落谷底,心急如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