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的天空,被铅云压得极低,仿佛随时都会坍塌下来,压向这座暗流涌动的都城。太极殿的丹墀之上,曹髦赤足而立,冰凉的青石透过脚掌,将寒意一寸寸渗入骨髓。自从淮南三叛平定,司马昭的权势如日中天,朝堂上下皆是其党羽,自己这个皇帝,不过是被高高供起的傀儡,一举一动,皆在司马昭的监视之下。
曹髦望着殿外随风摇曳的宫灯,眼神中满是不甘与愤懑。近日来,关于司马昭即将受封晋公、加九锡的传言甚嚣尘上,这是篡逆的前奏,他再清楚不过。“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 曹髦握紧拳头,低声怒吼,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却无人回应。他想起昨日在尚书台,看见官员们私下传阅的竹简,上面赫然写着 “司马昭若受九锡,魏室将倾”,可当他看向那些官员时,众人却慌忙将竹简藏起,低头装作若无其事。
此时,殿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曹髦抬眼望去,只见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匆匆而入。三人面色凝重,跪地行礼。曹髦看着他们,眼中燃起一丝希望:“朕欲讨司马昭,卿等可愿助朕?” 王经闻言,大惊失色,急忙叩首:“陛下,司马昭权重势大,满朝皆是其耳目。今陛下兵微将寡,贸然行事,恐有不测,还望陛下三思啊!”
曹髦心中一凉,却仍强撑着说道:“朕意己决,纵死,亦不能受此羞辱!” 说罢,他转身从龙案上拿起早己写好的诏书,上面的字迹因愤怒而略显凌乱:“司马昭妄图篡逆,朕将亲率禁军讨之,有不从者,以叛国论处!” 王沈和王业对视一眼,眼神中闪过一丝犹豫,随后竟伏地不起,不敢接诏。曹髦见状,怒不可遏:“尔等怯懦之徒,难道要背叛朕吗?”
王沈和王业吓得浑身颤抖,连连磕头,却始终不敢伸手。王经长叹一声,上前一步,接过诏书:“陛下,臣愿誓死追随!” 曹髦看着王经,眼眶微微泛红,用力握住他的手:“有卿相助,朕心稍安。” 然而,王沈和王业却在此时悄悄退出大殿,首奔司马昭府中告密而去。
司马昭正在府中与贾充商议受封之事,听闻王沈和王业求见,心中一动。待二人将曹髦欲起兵之事告知后,司马昭脸色一沉,眼中闪过一丝狠厉:“竖子不足为惧,传我命令,贾充速带禁军入宫护驾,务必阻止曹髦!” 贾充领命,转身召集兵马,杀气腾腾地朝皇宫奔去。
曹髦这边,带着数百名禁军,手持兵器,呐喊着冲出皇宫。他骑在高头大马上,手持宝剑,眼神坚定:“今日,朕便要与司马昭决一死战,为大魏讨回公道!” 禁军们虽心中畏惧,但见皇帝如此决绝,也纷纷鼓起勇气,跟随曹髦前行。然而,当队伍行至东市,却发现平日里热闹的街道空无一人,店铺紧闭,只有冷风卷起地上的枯叶。曹髦心中一沉,他知道,司马昭早己掌控了一切,让百姓不敢为他声援。
行至南阙,正遇上贾充率领的大队禁军。贾充勒住缰绳,冷冷地看着曹髦:“陛下,您这是要去哪里?” 曹髦怒目圆睁:“贾充,你这逆贼,竟敢阻拦朕!司马昭篡逆之心,路人皆知,朕今日便要将其诛杀!” 贾充嘴角泛起一丝冷笑:“陛下,您莫要冲动,司马公一心为国,并无异心。倒是陛下您,擅自起兵,意图谋反,这可是大逆不道之罪!”
曹髦气得浑身发抖,挥舞着宝剑:“你胡说八道!今日,朕定要杀了你这奸贼!” 说罢,便欲冲上前去。贾充身后的太子舍人成济见状,抽出长戈,问道:“司马公养我等何用?今日之事,当如何处置?” 贾充冷冷地说:“司马公养汝等,正为今日。曹髦悖逆,杀之何碍!” 成济得令,纵马向前,举戈便刺。曹髦躲避不及,被长戈刺中,从马上坠落,鲜血瞬间染红了身下的土地。
消息传开,洛阳城一片哗然。街头巷尾,百姓们窃窃私语,有人偷偷在家中设下灵堂,祭奠这位抗争的皇帝;也有人迫于司马昭的威压,不敢言语,却在心中为曹髦惋惜。而在朝堂之上,更是掀起轩然大波。一些忠于曹魏的老臣,不顾司马昭的威胁,联名上书,要求严惩凶手。司马昭虽佯装大惊,扑倒在地,放声痛哭:“陛下何至于此啊!” 然而,他的眼中却没有一丝悲伤,反而隐隐透着一丝得逞后的快意。随后,司马昭以太后的名义,宣布曹髦大逆不道,将其废为庶人,草草下葬。但民间的舆论却难以平息,“司马昭弑君” 的传言越传越广,甚至传到了蜀汉和东吴。
经此一役,司马昭虽彻底扫除了篡逆路上的一大障碍,如愿受封晋公,加九锡,距离皇位仅一步之遥。但弑君的骂名如影随形,让他在朝堂和民间都面临巨大压力。朝堂之上,官员们表面上对他唯命是从,可私下里的议论却从未停止。司马昭深知,必须要做出一些大事,来转移众人的视线,稳固自己的地位。
此时的蜀汉,因内部黄皓弄权,姜维等主战派与主和派矛盾重重,再加上连年征战,国力衰退,民生凋敝。姜维虽仍一心北伐,试图兴复汉室,但面对国内的困境,也是有心无力。东吴那边,朝政同样混乱不堪,孙綝等权臣争权夺利,内耗严重,根本无暇顾及外部局势,更难以对曹魏构成实质性威胁。
司马昭坐在晋公府的书房内,手中把玩着一枚玉佩,玉佩上雕刻的龙纹栩栩如生,仿佛在暗示着他即将登上的皇位。他的目光落在墙上悬挂的舆图上,地图上蜀汉的疆域格外显眼。良久,司马昭嘴角勾起一抹冷笑:“蜀汉,也该到了覆灭的时候了。”
次日早朝,司马昭提出伐蜀计划,朝堂瞬间陷入死寂。众臣面面相觑,无人敢率先表态。一位老臣颤颤巍巍地出列:“晋公,蜀道难行,且蜀汉经营多年,贸然伐蜀,恐劳民伤财,得不偿失啊。” 其他官员纷纷附和,一时之间,反对之声此起彼伏。
就在司马昭面色阴沉,心中恼怒之时,钟会突然出列,大声说道:“晋公,蜀汉内忧外患,此乃天赐良机。若我军趁机伐蜀,必能一战而定!末将愿为先锋,为晋公效犬马之劳!” 钟会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众人皆露出惊讶之色。
司马昭看着钟会,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钟会才智过人,素有野心,司马昭对他既欣赏又忌惮。他深知钟会主动请缨,怕是也有着自己的盘算。但此时,他也没有更好的选择,只能暂且用钟会。“好!” 司马昭沉声道,“钟会听令,即日起筹备伐蜀事宜。不过……”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朝堂:“朕会派卫瓘为监军,随军前行。” 钟会心中一凛,他明白,这是司马昭对他的防备。而一场围绕伐蜀展开的权谋与战争,也在这充满猜忌的氛围中,悄然拉开了序幕,各方势力又将在这场风暴中,面临怎样的命运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