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舒城的准备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整个山字营都被一种紧张而又亢奋的氛围所笼罩。
士兵们忙碌地穿梭在营地之中,检查武器、筹备粮草。
山字营的士兵们纷纷换上了勇营戎服。现在刚好是夏日,他们头戴红珠凉笠。
身穿窄袖衣,行动起来利落便捷,外罩无袖马褂,前胸后背都缝着一块圆形的布,上面用醒目的字迹书写着部队番号,
在战场上,这就是他们身份与归属的标识。下身搭配着小口裤,脚蹬布鞋。
此时的清军,披甲率极低,即便有身披铠甲的,也多是棉甲。
主要是清朝时期火器发展迅猛,且大量投入到战争当中。
那些威力强大的火器,使得传统铠甲变得不堪一击,不仅完全丧失了有效的防护能力,穿戴起来还极为不便,行动也受到极大限制,成了一种累赘。
庞青云和陆大山正处于对垒的状态。陆大山一脸严肃,神色凝重,目光紧紧盯着庞青云,缓缓说道
“你这是在赌,你拿八百条人命在赌,我可不赌。这一千五百兵可是陈大人的家底,要是打没了,陈大人在朝廷说话就没了底气。我的兵,只能给你壮壮声势。”
他的语气坚定,没有丝毫回旋的余地。
庞青云对此早有预料,上一世他费尽口舌,磨破了嘴皮子,陆大山也不为所动,就是不帮忙。
到最后,庞青云带着八百人冲入战场,硬生生打乱了太平军五千人的阵脚,陆大山才肯出手。
可那场战斗下来,庞青云这边损失惨重,八百人最后仅剩下四百人,其中还有一百人重伤。
这一次,朝廷分下来的枪支还是那样不能使用,他们无奈之下只能依靠弓箭作战。
两军相隔三百大步,火枪的射程是两百大步,而弓箭的射程只有一百大步。
根据赵二虎的战术,他们只能用盾牌抵挡敌人的攻击,长枪兵紧紧贴过去,与敌人近身斗狠。想要赢得这场战斗,似乎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豁出去,打破太平军的枪阵。
在短兵相接方面,赵二虎才是真正的天才,他战斗力惊人,每一次冲锋陷阵都能鼓舞士兵的士气,是庞青云这个团队能够走向成功的关键所在。
但庞青云这一世下定决心,绝不想让悲剧再度上演。
陆大山选择只在边上壮声势,本质上还是对庞青云现在的实力不信任,他知道庞青云八百人就是上去送死的,加上他的一千五百人,也不一定能赢。
庞青云想说服陆大山一开始就参战,就得一开始就让他相信他们能稳赢。
他沉思良久,脑海中各种念头飞速闪过,上一世,他就佩服何魁,他觉得何魁和他是同一类人,心想,要不提前跟何魁去做个交易吧。
“何魁”
---
---
题外话:
近代枪械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并非是一条简单的直线式进化,而是更类似于点亮科技树的复杂过程。
就以火绳枪作为雏形来说,其基本原理是先在枪膛内放入火药,再装填弹丸,随后用棉花将其堵住,最后通过火绳点燃火药来实现发射。
但单兵热武器的基本要求是,装填好子弹之后,一旦锁定敌人,只需直接扣下扳机就能发射,并且在此基础上,还要追求精准度和射程威力。
这里的火绳,它其实是一种类似于香烟的极慢速燃烧的物质。当你瞄准目标后扣下扳机,火绳的绳头会翻转到火药舱,进而点燃火药,使子弹发射出去。然而,这种火绳存在诸多问题。
比如在下雨天,火绳很容易被雨水浇灭;而且火绳点燃的时机也很难把握,点燃得太早,会产生光亮和烟雾,在战场上极易暴露目标;点燃得太晚,又来不及瞄准敌人,错失最佳射击时机。
正因如此,枪械的激发方式不断进化,从火绳逐渐发展到了燧发。燧发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火绳的部分问题,但它也存在缺陷,比如打火机式的燧发装置并不稳定,不是每次都能顺利打着。
之后,随着科技的发展,点亮了硫酸科技,出现了火爆枪。火爆枪可以理解为一个摔炮点燃的装置,它的密闭性好,威力大。在太平天国时期,枪支的激发方式基本上就处于这个阶段,解决了激发的难题。
接下来,枪械的发展重点就转移到了枪膛和弹丸上。之前,滑膛枪是主流科技,但由于没有膛线,弹丸直出直入,杀伤力较低。
虽然大家都知道有膛线能让弹丸旋转,从而增加威力,可如果要保证枪管的密闭性,子弹就得做得和枪管一样粗才能堵住。
但这样一来,装填子弹就变得极为困难。到了太平天国时期,米涅弹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
米涅弹是铅弹,底部空心,弹头直径略小于枪膛直径,这使得装弹变得十分方便。在它的底部有个圆锥形的空洞,里面塞着一个木塞。
发射时,火药瞬间点燃药仓,产生的燃气压迫木塞,使米涅弹底部膨胀,从而能紧紧贴合膛线,封闭住弹底和枪膛之间的空隙。
这样一来,不仅密封性好,射程得以大幅提高,弹头还能在膛线的压迫下高速旋转,威力大增。
所以说,到了这个时期,火器无论是激发方式,还是膛线和弹药方面,其实都已经触摸到了现代热兵器的门槛,只要再往前迈出几步,就会发展成带底火、真正发射子弹的枪。在太平天国前期,其武器装备实际上是要强于清军的。
曾国藩自已就曾感慨道
“贼之火器,精于我者百倍之多。”
究其主要原因,是当时太平军的武器大多是西方资助的,西方列强起初让太平军误以为遇到了有着共同信仰的伙伴,可后来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