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886之德皇威廉一世

第96章 钼矿骗局

加入书架
书名:
重生1886之德皇威廉一世
作者:
天风城的小夏
本章字数:
6672
更新时间:
2025-05-22

1909年深秋,英国谢菲尔德哈德威克特种冶金公司的销售经理托马斯·威尔逊盯着手中的订单,眉头紧锁。

“德国人又要钼矿?上个月才要了五吨,这次首接翻三倍?”他嘟囔着,钢笔在墨水瓶里蘸了又蘸托马斯·威尔逊在订单上划了划,心中满是狐疑。德国在短短一个月内对钼矿需求暴增,这背后肯定有不寻常的原因。钼矿是制造特种钢材的关键原料,莫非德国在大规模扩充军备?

他决定先联系公司的情报人员,看看能不能打探到德国方面的消息。与此同时,他也开始重新评估公司与德国的这笔交易。如果德国真的在为战争做准备,那么与他们的合作或许会让公司陷入麻烦。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猛地推开,公司的情报主管匆匆进来,脸色凝重地说:“托马斯,我得到消息,德国陆军正在大规模采购军备,钼矿的需求激增很可能与此有关。”托马斯的脸色变得十分难看,他知道,这单生意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但放弃又意味着损失一大笔利润。他握紧了手中的钢笔,陷入了艰难的抉择。订单落款是汉堡工业材料公司,付款方式为柏林银行本票——这在当时国际贸易中极为罕见,通常只有涉及军需物资才会如此谨慎。 威尔逊不知道的是:

这份订单的纸张产自德国达姆施塔特造纸厂,其纤维配比能吸附特殊显影液 订单编号“HK-1910-Mo-15”中,“Mo”不仅是钼的元素符号,更是德文“Monat”(月份)的缩写,暗示交货截止日,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签名处的蓝色墨水竟然会在短短三个月后逐渐褪色,最终使得整张订单变成了“未签署无效文件”。这一诡异的现象让人不禁对这份订单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而更让人深思的是,在订单的背面,竟然用柠檬汁写下了一条隐形指令:“优先采购智利矿源”。

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引发了一连串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

当第一批重达 15 吨的钼精矿从遥远的智利运抵英国卡迪夫港时,负责验货的德国检查员卡尔·布鲁姆手持放大镜,在阳光下仔细地筛检着每一块矿石。然而,就在他聚精会神地检查时,突然间,他像是发现了什么惊人的秘密一般,猛地将手中的样品摔碎在地,并高声抗议道:“杂质超标!这批货根本不符合合同标准!”

面对布鲁姆的强烈反应,英国商检局迅速介入并进行了复检。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他们的报告结果却与布鲁姆的说法大相径庭。根据英国商检局的检测,这批钼精矿的纯度竟然高达 98.7%,远远超出了合同所要求的 96%。

尽管如此,布鲁姆依然坚持扣留整批货物,丝毫不为英国商检局的报告所动。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和协商,最终双方达成了一个妥协方案:这批货物将以折价 25%的价格成交。

真相就隐藏在布鲁姆的皮箱夹层之中:原来,他在钼矿中偷偷掺入了一种名为钨酸钙的杂质。这种物质并不会对冶金性能产生影响,但却能够干扰英国军工厂的化验设备,使其无法准确检测出矿石的真实成分。

这样一来,当这批钼矿被运到英国后,由于化验结果出现偏差,折价条款被激活,保险公司不得不按照合同进行赔偿。而德国人则趁机既得到了所需的钼矿,又套取了一笔现金。

不仅如此,德国人还故意制造了一些纠纷,让英国情报部门确信他们急需钼矿,并且对钼矿的质量非常敏感。

时间回到1910年初,伦敦金属交易所突然出现了一批神秘的买家。他们以高于市价12%的价格疯狂扫货钼期货,这一举动引起了市场的轩然大波。经纪人之间开始流传各种小道消息,其中最热门的说法是:“听说这些买家是克虏伯在囤货……他们好像改良了舰炮钢的配方……”

然而,事实的真相却是:这些所谓的买家实际上是受雇于德国海军情报处的特工。他们的任务就是故意制造市场恐慌,抬高钼矿的价格,从而为德国获取更多的利益。每笔交易都通过瑞士影子账户完成,资金最终回流至德国控股的智利矿山 ,英国军需部在面对价格上涨的压力时,不得不动用战略储备来平抑价格。然而,他们并不知道这些所谓的“储备钼”实际上大部分都产自德国资本控制的矿井。

1911年,《德国冶金学报》上刊登了一篇重磅论文,标题为《钼对装甲钢抗弹性能的量化影响》,作者是克虏伯公司的首席冶金学家海因茨·容克。这篇论文的数据非常详实,其中指出:含钼量每增加0.1%,装甲板对12英寸穿甲弹的抵抗效率就会提升7.3%……

这篇论文引起了英国军情处的高度关注,并将其列为“可信度A级”的技术情报。这意味着英国军方认为这篇论文所提供的信息是非常可靠和重要的。

受到这篇论文的影响,英国决定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钼合金装甲的研发中。然而,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德国早己转向了镍铬表面硬化技术,而钼只是一个用来误导英国的烟雾弹。

后来,容克在一封私人信件中承认了这一点,他写道:“那些实验数据……我们给测试用的‘英国标准弹’偷偷减了装药。”这意味着德国在实验中故意使用了较弱的弹药,以夸大钼对装甲钢抗弹性能的影响。

在阿塔卡马沙漠的帕帕索钼矿,德国地质学家“偶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矿脉伴生着铀磷矿,这可是制造穿甲弹芯的关键材料啊!然而,这看似偶然的发现,其实是德国地质学家精心谋划的结果。

首先,他们通过西班牙的中间商,巧妙地买下了这座钼矿的采矿权。这样一来,他们就能够名正言顺地进入矿区,进行所谓的钼矿开采工作。

接着,他们利用钼矿开采的掩护,暗中进行铀矿的提取。这样的操作既不容易引起他人的怀疑,又能确保铀磷矿的获取。

最后,为了将铀磷矿顺利带出矿区并出口,德国地质学家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他们将铀磷矿混入饲料添加剂中,伪装成普通的货物。这样一来,海关在检测时就很难发现其中的端倪,从而让这些珍贵的材料成功地躲过了检查。

英国海军武官曾经视察过这个矿区,然而,他却被德国地质学家和智利官员巧妙地引导到了早己枯竭的旧矿坑。在那里,他看到的只是一片荒芜,根本无法察觉到铀磷矿的存在。

更有趣的是,陪同的智利官员还“不小心”透露了一个信息:“德国人付了三倍的市价,就为了这些没用的黑石头……”这句话看似随意,却成功地误导了英国海军武官,让他对铀磷矿的价值产生了怀疑,从而不再深究。与此同时,英国还被蒙在鼓里,依旧把大量精力放在钼合金装甲的研发上。德国暗中加紧生产配备铀磷矿弹芯的穿甲弹,准备在未来的战争中给英国致命一击。而英国方面,随着时间推移,在钼合金装甲研发上遇到诸多难题,进展缓慢。当战争的阴云逐渐笼罩,德国突然发动攻击,那些配备了铀磷矿弹芯的穿甲弹轻易穿透了英国自以为坚固的钼合金装甲。英国军队遭受重创,这时他们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被德国精心设计的一系列阴谋所误导,而德国凭借对铀磷矿的掌控,在战争初期占据了巨大优势。

1913年,经过漫长的努力和投入,英国终于成功建成了钼合金装甲生产线,这一技术的突破对于英国的军事工业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然而,就在英国人为这一成就欢呼雀跃的时候,一场惊人的骗局却在悄然上演。

在北海的波涛汹涌中,德国的U-21潜艇如幽灵般悄然浮出水面。它的目标是一艘名为“锡兰号”的英国商船。经过一番激烈的追逐和交火,U-21潜艇成功地将“锡兰号”俘获。

当德国水兵登上“锡兰号”进行验货时,他们惊讶地发现了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首先,船上装载着整整300吨高纯度的钼矿,而这些钼矿竟然产自德国控股的挪威矿井!更让人震惊的是,提单显示这批矿石的收货方竟然是英国朴茨茅斯海军船坞,这意味着这些矿石原本是要运往英国用于军事生产的。

然而,这还不是全部。在仔细检查矿石袋时,德国水兵们还发现了一些克虏伯工厂的质检封签。这些封签表明,同批次的矿石在三个月前刚刚被德国“拒收”。这意味着,这些所谓的“高纯度钼矿”实际上是被德国故意淘汰的劣质产品。

至此,整个钼矿骗局的闭环终于完成。首先,德国通过制造虚假的需求来抬高钼矿的价格,让英国误以为这种矿石非常稀缺且珍贵。然后,英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以高价购买了这些实际上由德国控制的矿石。最后,这些矿石又通过各种手段回到了德国手中,成为了德国军事工业的一部分。

这个钼矿骗局不仅让英国在经济上遭受了巨大损失,更重要的是,它对英国的军事战略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原本英国指望依靠这些钼矿来提升自己的装甲防护能力,但现在却发现自己被德国狠狠地摆了一道。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