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886之德皇威廉一世

第 66章 沙俄雪原上的思想瘟疫

加入书架
书名:
重生1886之德皇威廉一世
作者:
天风城的小夏
本章字数:
5868
更新时间:
2025-05-22

圣彼得堡冬宫广场的青铜骑士像脚下,1908年春天开始出现一种奇怪的传单。纸张粗劣,油墨带着普鲁士松节油的气味,内容却是用西里尔字母精心排版的《士兵权利宣言》。当沙俄宪兵队疯狂收缴时,波罗的海舰队的水兵们己经在底舱传阅德文原版的《论军队与人民》——这些禁书的封皮伪装成东正教祈祷手册,书脊夹层里藏着基尔海军船厂绘制的喀琅施塔得要塞剖面图。

威廉二世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形象地比喻为“思想麻疹”,这一比喻十分贴切。就像麻疹病毒一样,它首先在民间制造出一种难以忍受的瘙痒感,让人们感到不适和不安。然后,这种不适感会逐渐蔓延,使得整个帝国的机体都受到影响,最终自己抓出血痕,陷入混乱和痛苦之中。

在里加港,德国领事馆每天都会订购三百份《新时代报》,这一举动看似平常,但其中却隐藏着深意。领事夫人“热心”地将这些报纸捐赠给工人阅览室,表面上看是一种善举,然而,没有人会想到,这些报纸中缝的离婚公告实际上是一种密码。经过破译,人们发现这些密码所传达的信息竟然是德国军医撰写的《沙俄野战医院腐败调查》。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份报纸所使用的油墨也暗藏玄机。这种油墨中掺入了苯酚衍生物,长期接触会导致手指震颤,而这恰好会影响到步枪扳机的控制力。这无疑是一个极其阴险的手段,通过这种方式,德国成功地削弱了沙俄军队的战斗力。

当沙俄内务部察觉到事情的不对劲并查封报社时,他们惊讶地发现,印刷机的轴承上刻着克虏伯公司的序列号。这些本应被用于制造火炮瞄准镜的精密零件,却不知为何被“误运”到了立陶宛的少数民族出版社。这一发现让沙俄当局意识到,他们所面临的敌人远比他们想象的要狡猾和阴险得多。

在华沙的地下酒坊中,一种德国风味的杜松子酒悄然流行起来。这种酒的瓶盖内衬上,印着微缩版的《德国工人保险法》,这一细节看似微不足道,却隐藏着一个精心策划的阴谋。

这种杜松子酒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不仅仅是因为它独特的风味,更因为酒液中添加了一种草本兴奋剂。这种兴奋剂会让饮用者变得格外健谈,仿佛打开了话匣子一般,滔滔不绝。

而酒坊中的酒保们,无一不是来自柏林语言学校培训的波兰裔侍者。他们巧妙地引导着那些微醺的醉汉们,讨论一个看似平常的话题:“为何普鲁士农民有养老金?”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在不知不觉中引发了人们对于社会福利制度的思考和讨论。

然而,这一切都只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圈套的一部分。最阴险的设计,其实隐藏在酒瓶回收环节。每个空瓶都可以兑换 5 戈比,但要想获得这笔小小的报酬,顾客必须回答一份“消费者调查”。

这份调查中的第三题,才是整个阴谋的核心所在:“您认为军队该优先改善什么?”而答案选项,则被用不同颜色的瓶盖进行了分类。

这些看似随意的答案选项,实际上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通过对回收的空瓶进行统计和分析,德国总参谋部就能够获得关于俄军士气的重要信息。这些数据成为了他们分析俄军情况的重要依据,为德国的军事战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基辅佩乔尔斯克修道院的朝圣者中,混入了汉堡人类学博物馆的“研究员”。他们以修复圣像为名,将德皇演讲词刻在铅制圣牌背面。当信徒亲吻圣像时,嘴唇摩擦产生的静电会激活铅牌上的隐形墨水,浮现出柏林失业救济所的照片。

这些“德国天使”的真正杰作在明斯克军营:他们捐赠的镶金《圣经》内页,纸张纤维里编织了硝酸钾晶体。1912年士兵节阅兵时,某个愤怒的掷弹兵发现,撕下的《圣经》页卷成筒状后,竟能作为**黑火药引信**使用。

在德国慈善组织向前线捐赠的“军需品包裹”中,隐藏着一个被精心改装过的爱迪生留声机。这个看似普通的留声机,实际上却隐藏着一个极其险恶的秘密。

当俄军士兵们满心欢喜地用发条启动留声机,播放他们熟悉的家乡民谣时,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然而,就在唱片播放到最后三分钟时,突然发生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变化。原本悠扬的音乐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一阵凄惨的临终哀嚎。这声音仿佛来自地狱深处,让人不寒而栗。

经过调查发现,这段恐怖的录音竟然来自日俄战争的战场。而旁白更是刻意强调:“这是诺夫哥罗德农民之子在满洲里冻死的最后遗言。”这样的描述无疑给俄军士兵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让他们对战争的残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然而,这还不是最可怕的。留声机底座的铸铁部件在-20℃的环境下,会产生一种与俄军口令频率相同的共振声。这种共振声在雪夜中传播,很容易被哨兵误认为是敌军的行动。于是,雪夜中的哨兵们频繁误判敌情,导致整个防线陷入一片混乱。

在莫斯科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特快列车上,有一套由德国工程师“帮忙”升级的暖气系统。然而,这个看似普通的暖气系统实际上隐藏着一个心理战机关。每当列车驶过贫困的农村地区时,通风口就会自动播放一段录制好的饥荒儿童的哭声。

这段哭声被设计得十分逼真,仿佛那些孩子就在列车旁边挨饿受冻。这样的声音让人听了不禁心生怜悯和同情,同时也会对俄国的社会现状产生质疑和不满。

而在头等舱的镀金门把手上,还隐藏着另一个秘密。用显微雕刻技术,门把手上刻满了1905年革命时的死刑数据。这些微小的数字只有通过显微镜才能看清,但它们却记录着那段血腥的历史。

当沙皇政府发现并拆除这些装置时,德国的《科隆日报》迅速抓住了这个机会,立即刊登了一篇名为“俄国迫害技术专家”的报道。这篇文章特意提到了这些工程师都来自鲁尔区,而鲁尔区正是当时德国三十万失业产业工人的聚居地。

这样的报道无疑是在暗示俄国政府对德国技术专家的不公正待遇,同时也将俄国的社会问题与德国的失业问题联系起来,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1914年元旦,阳光透过厚重的云层洒在圣彼得堡的宫殿上,给这座古老的城市增添了一丝节日的气氛。尼古拉二世坐在他的书房里,心情却并不像这阳光一样明媚。

就在这时,一名侍从走进房间,手中捧着一个精美的包裹。“陛下,这是一份匿名礼物,送到了宫殿门口。”侍从说道。

尼古拉二世好奇地接过包裹,打开一看,里面是一个水晶音乐盒。他轻轻转动发条,音乐盒里传出了《上帝保佑沙皇》的旋律。然而,随着发条的转动,尼古拉二世渐渐发现有些不对劲——音乐的节奏开始变得越来越快,音调也越来越高,仿佛整个音乐盒都在失控。

当发条转到第七圈时,音乐突然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原本庄严的《上帝保佑沙皇》瞬间变成了一首激昂的《国际歌》变调!尼古拉二世惊愕地盯着音乐盒,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他仔细检查音乐盒,发现底部有一个小小的钢印,上面刻着“埃森,克虏伯钢琴线分厂”。这个发现让尼古拉二世心中一紧,他立刻意识到这份礼物背后可能隐藏着某种深意。

那天晚上,在德国的波茨坦宫,德皇威廉二世正与他的心腹们举行一场私人宴会。当宴会进行到高潮时,德皇举起一杯香槟,对着他的亲信们说道:“先生们,今天我们给俄国人送去了一份特别的礼物。那不是子弹,而是让他们自己扣动扳机的手指!”

德皇的话引起了一阵哄堂大笑,心腹们纷纷举杯,为这个巧妙的计划干杯。而此时的尼古拉二世,却对这份匿名礼物背后的阴谋浑然不觉,他的帝国正一步步走向战争的深渊。。**”窗外,柏林大学的语言学家们正在将《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乌克兰语方言版,油墨里掺着能让纸张在三个月后自燃的化学药剂。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