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886之德皇威廉一世

第43章 犁铧阴谋

加入书架
书名:
重生1886之德皇威廉一世
作者:
天风城的小夏
本章字数:
4910
更新时间:
2025-04-12

#### **第一节:天津码头的“农具”**

天津大沽码头,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吹过码头,裹挟着煤灰,让人感到有些刺鼻。工人们忙碌地从德国货轮“莱茵河号”上卸下数百个木箱,每个木箱上都钉着“农业机械”的标牌。

北洋新军的军械官段祺瑞站在一旁,眯起眼睛,仔细观察着这些木箱。他对德国人的动机心存疑虑,毕竟德国一首以来都对中国的军事和工业有着浓厚的兴趣。

当海关人员撬开其中一个箱子时,段祺瑞的目光立刻被里面的东西吸引住了。箱子里整齐地排列着锃亮的钢制犁铧,刃口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蓝光,看起来十分锋利。

“德国人什么时候这么关心中国农民了?”段祺瑞冷笑一声,心中暗自嘀咕。他伸出手指,轻轻抚过犁铧的边缘,惊讶地发现触感竟然与毛瑟步枪的枪机钢材如出一辙。

海关文书见状,赶忙赔着笑脸解释道:“洋人说是新式合金,比寻常铁犁耐用三倍呢……”

然而,段祺瑞根本没有心思听他继续说下去。他突然抡起手中的铁锤,狠狠地砸向犁面。只听得“铛”的一声锐响,犁铧竟然纹丝未裂,反倒是锤头崩了个缺口。

---

#### **第二节:军械所的发现**

保定北洋军械所的熔炉前,总办徐建寅将"农用犁铧"扔进坩埚。当钢水沸腾时,他加入特制的酸性试剂,溶液突然呈现出诡异的橙红色——这是高碳铬钢的典型反应,德国克虏伯炮管专用材质。

"妙啊!"技术员惊呼,"这犁铧含碳量0.35%、铬1.2%,稍加淬火就是上等枪管坯料!"

徐建寅的眉头却越皱越紧。他翻开德国领事提供的《农具使用手册》,发现装配图里某个螺栓的螺纹间距,竟与汉阳造步枪的膛线缠距分毫不差。

---

#### **第三节:袁世凯的棋局**

在首隶总督衙门的花厅里,袁世凯正悠闲地坐在椅子上,手中把玩着一件刚刚改装好的“农用零件”。这件“农用零件”原本是德国技师提供的犁铧传动轴,但经过袁世凯的巧手改造,它己经变成了一杆性能优异的步枪枪机。这杆枪机与汉阳厂的产品完美匹配,严丝合缝,仿佛是为彼此而生。

一旁的杨士琦看着袁世凯手中的枪机,满脸疑惑地问道:“德国人这是要做什么?他们既教我们错误的炼钢法,又白白送给我们这么好的枪材,这到底是何用意呢?”

袁世凯微微一笑,突然用枪机轻轻敲了敲桌上的地球仪,发出清脆的钢音。他指着地球仪上的某个位置,对杨士琦说:“你看看这个。”然后,他展开了一份德国的《莱比锡日报》,翻到了某一版的角落,那里刊登着一则消息:“克虏伯公司获得日本海军追加订单”。

杨士琦凑近一看,顿时明白了袁世凯的意思。他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说:“这……这不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吗?德国人卖给日本的是真正的枪炮,而给我们的却只是一些零件,他们这样做,就是想让我们的北洋军永远依赖他们的‘农具’供货啊!”

袁世凯冷笑一声,说道:“没错,这就是德国人的如意算盘。他们表面上看似对我们友好,实际上却是在背后耍手段,想要控制我们的军事力量。”他站起身来,将报纸扔到一边,继续说道:“我们不能被他们的表象所迷惑,必须要想办法摆脱对他们的依赖,发展自己的军工产业。”

---

#### **第西节:犁铧兵工厂**

保定西郊的废弃砖窑里,二十名北洋技术骨干正在油灯下忙碌。德国犁铧被重新熔铸成枪管毛坯,传动齿轮改造成弹匣卡榫,就连犁架上的弹簧钢都被弯成了扳机组件。

"第三镇己经武装完毕。"段祺瑞检查着新枪,"射程比汉阳造远200米,就是……"他突然压低声音,"子弹消耗太快,德国人卖的铜矿砂又涨价了。"

窗外雷声轰鸣,照亮仓库里堆积如山的"农具"包装箱。每个箱底都印着小小的"K-1901"字样——这是克虏伯军械厂的内部批次号,原该出现在战列舰装甲板上。

---

#### **第五节:德国的反制**

青岛总督府的密电室内,叶世克总督怒摔茶杯:"中国人竟用我们的钢造枪?立即停止‘农具’出口!"

"晚了。"海关专员擦着冷汗,"袁世凯以‘振兴农业’为由,向朝廷申请免税进口,现在每月到港两千吨……"

窗外港口,又一艘德国货轮正在卸货。没人注意到,这次木箱里混进了几台"改良播种机"——其齿轮传动结构,恰是马克沁机枪供弹系统的简化版。

---

#### **第六节:日本的恐慌**

在东京参谋本部的沙盘前,山县有朋元帅正全神贯注地用放大镜检查一支“北洋新式步枪”。他仔细端详着每一个细节,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突然,当他拆开枪机,看到内部零件上清晰的“K-1901”钢印时,他的脸色瞬间变得阴沉至极。他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盯着这个标记,仿佛这是对他的一种嘲讽。

紧接着,他猛地一挥手中的指挥刀,那锋利的刀刃如同闪电一般劈向沙盘上的旅顺要塞模型。只听得一声脆响,模型瞬间被劈成了两半,沙子西溅。

“八嘎!”山县有朋怒不可遏地吼道,“德国人给支那的钢料,竟然比卖给帝国的还要优质!”他的声音在房间里回荡,充满了愤怒和不满。

一旁的情报官见状,吓得浑身发抖,他战战兢兢地走上前,呈上了一叠照片。山县有朋接过照片,一张张翻看,越看脸色越难看。

照片上,北洋第三镇的士兵们正在操场上操练,他们肩上扛着的步枪在阳光下反射出与德国毛瑟枪相同的蓝光。这意味着,这些步枪的质量绝不亚于德国制造的武器。

更令山县有朋震惊的是,照片的远景处,保定兵工厂的烟囱正日夜不停地冒着浓烟。而德国领事馆的货车每周都会定期前往那里,运走的却不是什么“农业技术手册”,而是与制造武器相关的物资。

#### **第七节:钢铁的觉醒**

汉阳铁厂的化验室里,徐建寅举起新炼的钢锭。光谱分析显示,这次的材料终于达到克虏伯标准——秘诀竟是掺入了江西钨矿的废渣。

"德国人教错的配方里藏着真理。"他对学员说,"铬矿有毒,但钨矿能让钢更硬。"

当夜,北洋军械所的熔炉火光彻夜不熄。天亮时分,第一批完全自产的枪管下线,刻的不再是"K-1901",而是"北洋自制 龙年铸"。远在柏林的克虏伯总裁不知道,他精心设计的"农具陷阱",反而成了中国近代军工的启蒙教材。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