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沙中央银行金库,这座金库位于华沙市中心,是波兰金融体系的核心所在。金库的大门由数吨重的特殊合金制成,坚不可摧。进入其中,仿佛置身于一个财富的迷宫。巨大的保险柜整齐排列,里面装满了各种珍贵的物品。金块堆积如山,在灯光的照耀下散发着耀眼的光芒,那是波兰多年来积累的财富象征。珠宝箱里,璀璨的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等宝石交相辉映,每一颗都价值连城。还有大量的珍稀古币,它们见证着波兰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变迁。除了这些,金库中还保存着一些重要的金融文件和艺术品,这些同样是无法估量的财富。然而,这巨大的财富也引来了一些不法之徒的觊觎,一场围绕金库财富的阴谋正悄然展开…… 然而,如今它己被德国军队占领,成为了威廉二世的囊中之物。
威廉二世站在金库中央,他那只机械义肢在灯光下闪烁着寒光。这只义肢是他在 1894 年的一次帆船事故中失去右臂后安装的,如今它成为了他权力的象征之一。
威廉二世面无表情地看着手中的波兰马克纸币,这些原本代表着波兰经济的货币,此刻在他眼中却如同枯叶一般毫无价值。他随手抓起一把纸币,然后像扔掉垃圾一样将它们撒向空中。纸币如雪花般飘落,纷纷扬扬地落在地上,仿佛在诉说着波兰经济的崩溃。
“从今天起,这叫‘占领区临时马克’。”威廉二世的声音在金库中回荡,带着一丝冷漠和不屑。他抬起脚,毫不留情地踩碎了地上的一枚沙皇时期的铜币。随着铜币的破裂,内层的镀金德国鹰徽露了出来,这是德国对波兰经济统治的标志。
“1 德国马克兑换 100 波兰马克——按战前沙俄卢布的含金量折算。”威廉二世继续说道,他的话语如同判决一般,决定了波兰货币的命运。从此以后,波兰人民手中的财富将被大幅贬值,德国的经济控制将进一步加强。
财政大臣赫特林欲言又止——这个汇率会让波兰人瞬间破产。但皇帝己转身签署《第十七号经济令》:
所有波兰银行都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要么用它们的黄金储备购买德国战争债券,要么就会被吊销执照。这一规定无疑给波兰的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与此同时,农民们也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他们的粮食收购价被强制锁定在 1913 年的水平,而德国本土的通货膨胀率己经高达 170%。这意味着农民们的收入远远跟不上物价的上涨,生活变得异常艰难。
更糟糕的是,华沙证券交易所被限制只能交易德国军工股票。这使得波兰的投资者们失去了多样化投资的机会,只能将资金集中在德国军工领域。
仅仅三个月的时间,波兰中产阶级的积蓄就像被蒸发了一样消失殆尽。而在柏林证券交易所,军工板块却因为波兰的资金流入而暴涨了 300%。这一巨大的反差让人不禁感叹德国在经济上对波兰的控制和掠夺。
在罗兹工业区的一个繁忙的工地上,德国工程师汉斯·克劳斯站在一旁,他手中紧握着一只精美的镀金怀表,目光紧盯着正在铺设铁轨的波兰工人。
汉斯·克劳斯是一个严谨而苛刻的人,他对工作的要求非常高。他用怀表仔细地测量着时间,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精准和专业。
突然,他的眉头皱了起来,因为他发现波兰工人铺设铁轨的速度比德国的标准慢了足足 11 分 37 秒!这个差距让他无法容忍。
汉斯·克劳斯愤怒地挥动着手中的皮鞭,狠狠地抽向了监工。皮鞭在空中发出清脆的响声,仿佛在警告着所有人,他绝不容忍任何拖延和低效。
“皇帝陛下的生日前,这条铁路必须通到乌克兰!”汉斯·克劳斯的声音在工地上回荡着,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他的话语就像一道命令,让所有人都不敢有丝毫怠慢。
这条被命名为“威廉东方动脉”的铁路,其背后隐藏着一个极其致命的设计。
首先,这条铁路的轨距比德国标准窄了整整 5 厘米。这一设计看似微不足道,但实际上却是一个精心策划的陷阱。这样的轨距差异使得俄国的火车无法在这条铁路上行驶,从而有效地阻止了俄军在未来可能利用这条铁路进行军事行动。
其次,铁路的枕木经过了特殊处理——浸泡过硫酸铜。这种化学物质会在三年内逐渐腐蚀枕木,导致其自动腐朽。这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条铁路的基础设施将逐渐崩溃,无法正常运行。
最后,车站的供水塔也被掺入了缓释硼砂。硼砂是一种对机车锅炉有严重损害的物质,长期接触会导致锅炉损坏。这样一来,使用这条铁路的火车将面临频繁的故障和维修问题,进一步削弱了铁路的运输能力。
而那些辛苦劳作的波兰劳工们对此毫不知情。他们的工资被存入了一个看似普通的“华沙移民储蓄所”,但实际上,这个储蓄所是德国人口管理局的一个前哨站。这些劳工们的账户余额只能兑换一张通往鲁尔矿区的单程车票,这意味着他们一旦离开波兰,就几乎没有可能再回到自己的家乡。
克拉科夫大学,这座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如今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教育学教授弗里茨·穆勒站在讲台上,仔细地验收着新版教材。这些教材与以往大不相同,它们充满了德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地理课本上,波兰的地图被标注为“德国东方保护领”,这意味着波兰己经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德国的附属领地。生物课本中,雅利安人种优势论的章节配上了威廉二世的侧颜插图,强调了德国人的优越性。就连数学应用题也被赋予了政治色彩:“若1个德国步兵班每小时歼灭7个波兰游击队员……”这样的题目无疑是在宣扬德国的军事力量和对波兰的统治。
更令人震惊的是,课桌椅竟然全部改装自犹太教堂的长椅。这些长椅原本是犹太人祈祷的地方,如今却被用作学生的座位,而桌角还钉着小铜牌,上面写着:“原料来自卢布林犹太区改造项目”。这不仅是对犹太人的侮辱,更是对波兰文化和历史的践踏。
而最优秀的学生将获得“德皇奖学金”,这看似是一种荣誉,但实际上却是去柏林学习如何管理波兰的“次级行政区”。这意味着这些学生将成为德国统治波兰的工具,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追求真理的机会。
最后,毕业考试题竟然是《论波兰语作为方言的消亡必然性》。这样的题目显然是在否定波兰语的地位,试图让波兰人忘记自己的语言和文化。
维斯瓦河三角洲,一片广袤无垠的黑土地,肥沃而富饶。在这片土地上,德国农艺师奥托正站在一群波兰农民中间,他手中握着一把锋利的刺刀,脸上露出自信而傲慢的笑容。
"看好了,波兰佬!"奥托高声喊道,然后用刺刀用力地划开黑土,仿佛在展示他的权威和力量。接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把蓝色的颗粒,小心翼翼地撒在刚刚被划开的土地上。
这些蓝色颗粒,正是克虏伯化工研发的硝铵-氰氨化钙复合肥,奥托得意地向波兰农民们介绍着这种肥料的神奇功效:"每亩增产三成,但需要配套的……"他故意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农民们那充满渴望的眼神,然后缓缓说道:"德国制播种机。"
这些"神奇肥料"背后的真相却令人震惊:
在前三年,这种肥料确实能够带来高产,让波兰农民们对它深信不疑。然而,从第西年开始,土壤逐渐板结,原本肥沃的土地变得越来越贫瘠,农作物的产量也大幅下降。
更可怕的是,这种肥料中还含有隐性除草剂,它会悄无声息地灭绝波兰传统作物的种子,使得波兰农民们不得不依赖德国的农机和种子。
而在农民们按下血手印的"技术合作书"的最后一页,用显微墨水写着一行小字:"土地抵押权归东普鲁士信托公司"。这意味着,一旦波兰农民们陷入对德国技术的依赖,他们的土地最终将被德国人夺走。
在琴斯托霍瓦修道院内,一片静谧祥和。然而,在这看似平静的表象下,一场秘密的交易正在进行。
德军军需官站在黑色圣母像前,小心翼翼地放下一个镶钻的金百合。他的动作显得庄重而肃穆,仿佛这个小小的金百合承载着无比重要的意义。
“这是陛下捐赠的,价值十万马克。”军需官的声音在空旷的修道院内回荡,带着一丝敬畏。
夜幕降临,修道院的地下室里,一场秘密会议正在紧张地进行着。德国的“东方事务专家”站在会议室的中央,展示着他们精心策划的“神迹计划”。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泪滴形的玻璃瓶,里面装着沙林毒气的前体。这种致命的毒气一旦释放,将会给敌人带来巨大的杀伤力。
接着,专家展示了一台圣餐饼印刷机。这台机器不仅能够印制出精美的圣餐饼,还能同时印制出反俄的传单。这些传单将被散布到波兰的各个角落,煽动民众对俄国的不满和仇恨。
最后,专家揭示了告解室的秘密。原来,这个原本神圣的地方己经被改装成了一个监听站。神父座椅下隐藏着一台钢丝录音机,它将记录下每一个进入告解室的人的忏悔和秘密。
“记住,”专家一边擦拭着圣母像被熏黑的脸,一边郑重地说道,“波兰人需要的神,是握着克虏伯钢枪的上帝。”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这个计划的信心和决心,似乎这个计划将会给德国带来巨大的利益和胜利。
在波兹南统计局内,威廉二世站在一张巨大的人口统计模型前,他的机械手指轻轻拨动着模型上的各个板块。
他的目光专注而冷酷,仿佛这些数字和板块不仅仅是简单的统计数据,而是他实现某种宏大计划的关键步骤。
“今年,我们必须达成以下目标:”威廉二世的声音在空旷的统计局里回荡,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
首先,他指向模型上代表适龄女性的板块,说道:“50 万适龄女性将被送往德国家庭充当帮佣。”他顿了一下,接着解释道,“这是我们基因改良计划的一部分,通过让这些女性进入德国家庭,我们可以促进日耳曼民族的基因优势传播。”
然后,他的手指移到了代表儿童的板块,“15 万儿童将被送入德国孤儿院,接受日耳曼化的再教育。”他的语气坚定,似乎对这个计划充满信心,“这将确保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完全融入日耳曼文化,成为真正的德国人。”
最后,威廉二世的目光缓缓地落在了代表犹太人的板块上,他的眼神变得异常冷漠,透露出一种无法形容的冷酷和决绝。他的声音也在这一刻变得低沉而压抑,仿佛整个房间都被这股寒意所笼罩。
“每平方公里的犹太人数量不得超过 20 人。”威廉二世的话语如同一道惊雷,在寂静的统计局里炸响。这句话就像一把利剑,无情地刺破了人们心中最后一丝侥幸和希望。
紧接着,他继续说道:“运输配额己经下发,务必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他的语气坚定而不容置疑,没有给任何人留下反驳的余地。
整个统计局里一片死寂,没有人敢发出一点声音,甚至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只有威廉二世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久久不散,仿佛预示着一场巨大的变革即将来临。
在模型的背后,隐藏着一张微型焚化炉的图纸,这张图纸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设计,更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原始设计正在这里悄然诞生。
当统计局长对这一设计提出质疑,认为其有违人道主义精神时,皇帝侍从却不慌不忙地递上了一份《芝加哥日报》。
“看,美国人都在夸我们的‘东方文明化工程’呢。”侍从说道,语气中透露出一丝得意。
这份报纸上,刊登着一篇文章,文章的作者是德国情报局雇佣的普利策奖得主。而更令人惊讶的是,这篇文章的稿费竟然是用华沙犹太银行冻结的存款支付的。